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腰椎后路融合技术及探讨其在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8月-2016年10月对16例腰椎滑脱症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利用具有提拉作用的椎弓根螺钉提拉滑脱椎体使其复位,放置植入自体骨的cage在椎间隙,应用杠杆原理,以cage作为支点,椎弓根钉棒系统作为力臂,通过适当的后方加压力恢复腰椎前突并维持椎间隙高度。术后临床表现和手术效果分别按照侯树勋等1评价标准进行评估,术前、术后腰椎摄片以观察椎体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优11例,良4例,可1例。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可获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的积极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滑脱 后路 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中期疗效,对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LIF治疗的腰椎滑脱40例,所有病例随访观察>3年,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标准的评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年、3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测量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3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手术能够恢复腰椎序列稳定性,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 简介:背景:目前尚未见老年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疗效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比较大于70岁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用椎弓根钉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同时评估临床和影像学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101例因L4.5退变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后随访至少3年。随访时间平均50个月。根据手术时的年龄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年龄均≥70岁(平均74岁),共31例;第二组年龄均小于70岁(平均59岁),共70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JOA)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评分,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包括融合情况及腰椎节段前凸。结果:就目前资料而言,两组的术前、术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组内发生了一些全身的并发症,但是第一组内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第二组低。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的腰椎节段前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第一组中的椎间塌陷融合、延迟融合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第二组(p=0.034),两组中均未发现不融合。本研究中原位融合、塌陷融合、延迟融合这些不同的融合状态似乎均不影响术后临床疗效。结论:现有资料表明不同年龄组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中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而椎间塌陷、延迟融合发生率较高。融合状态似乎并不影响术后疗效。可信度:预后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描述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后路椎间融合术 临床疗效 腰椎后路 老年人 影像学资料 椎弓根钉固定
  • 简介:腰椎滑脱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约占腰腿痛患者总数的5%。后路腰椎体间融合(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符合腰椎生物力学,融合率高,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较传统的后外侧植骨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MIS-TLIF)与后路腰椎融合(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对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海盐县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行PLIF治疗,观察组患者行MIS-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2.32±0.85)分、(19.46±3.4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41±0.97)分、(25.78±3.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85、8.936,均P<0.05);观察组术后1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分别为(2.76±0.49)ng/L、(0.78±0.13)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8±0.81)ng/L、(1.12±0.1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41、11.240,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分别为(109.53±20.37)min、(30.61±3.30)d,均短于对照组的(122.34±30.21)min、(42.87±4.68)d,观察组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81.12±40.86)mL、(60.08±11.62)mL,均少于对照组的(306.65±50.38)mL、(218.41±24.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6、15.139、13.684、41.343,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4/50),低于对照组的30.00%(15/50)(χ2=19.512,P<0.05);观察组术后3、6、9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00%、4.00%、8.00%,均低于对照组的6.00%、10.00%、22.00%(χ2=6.186、5.674、7.686,均P<0.05)。结论与PLIF比较,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效果,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恢复,减轻炎性反应,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腰椎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疼痛测定 病人模拟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时间因素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目的建立腰椎滑脱L4,5后路不同融合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根据1名成年女性腰椎滑脱志愿者的腰椎CT序列扫描图像和椎弓根螺钉、融合器的几何尺寸,借助Ansys9.0软件,用直接法建立L4椎体滑脱有限元模型,间接法建立椎弓根螺钉系统及融合器模型,然后根据临床式组合成不同后路融合模型。结果通过直接法和间接法搭配使用,成功建立了腰椎滑脱不同后路融合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双枚融合器植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单枚融合器植入模型等,这些模型高度模拟腰椎滑脱后路融合式的结构与材料特性,结构完整,单元划分精细。结论所建立的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式的有限元模型准确可靠,可用来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 标签: 腰椎 脊椎前移 脊柱融合术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39/41)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3/41)。结论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围手术期过程中,给予患者综合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围手术期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42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L1椎体8例,L2椎体9例,L3椎体10例,L4椎体27例,L5椎体20例;累及单节段17例,双节段18例,3个节段7例。37例患者伴有椎旁脓肿,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脊膜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3例,E级2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2周抗结核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3例复发,其余病例术后6.5个月行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率为92.9%(39/42)。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明显恢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植骨融合率。

  • 标签: 腰椎 结核 脊柱 清创术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3年4月2所医院随访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6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和痛疼缓解情况,评估改善率、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18~35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功能和痛疼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重建腰椎稳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2例腰椎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前路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经X线检查显示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均表现良好,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2%,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05)。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效果显著。

  • 标签: 后路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内固定 腰椎结核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既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植骨 钉棒系统内固定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两组(n=32),采用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的为常规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的JOA评分、VA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但其术后融合率、治疗总有效率及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既可以增强椎体稳固性,提高椎间融合率,又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减少手术出血量,更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改良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PS)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RLDH患者,根据入院单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单号)和观察组(双号),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PS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PLI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低于术前,且观察组ODI指数、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损伤、神经根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痛发生率(8%,2/50)低于对照组(16%,8/50),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PS固定比较,改良PLIF治疗RLDH的效果更好,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 标签: 脊椎 腰椎间盘突出症 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腰椎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籽、穴位按摩在腰椎后路融合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7例有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腰椎后路融合治疗,除给予相应的护理外,围手术期给予耳穴压籽和穴位按摩合谷、支沟、天枢、足三里、委中穴位。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前术后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治便秘。

  • 标签: 耳穴压籽 穴位按摩 腰椎后路融合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纯后路腰椎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采用单纯后路腰椎减压进行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著有效9例,3例有效,3例一般,总有效率80%。对照组5例显著有效,4例有效,6例一般,总有效率60%。讨论单纯后路腰椎减压对老年腰椎管狭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单纯后路腰椎减压术 老年腰椎管狭窄症 传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基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40)、对照(40)两组,分别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和单纯椎管减压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后,比对两组JOA下腰不适感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低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12.57±2.03)分高于对照组的(8.06±1.48)分,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应用于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时,在降低患者下腰不适感(包含腰痛、腿痛、腿麻)、提高患者腰椎及下肢活动功能方面的效果均优于接受单纯椎管减压,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 单纯椎管减压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基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40)、对照(40)两组,分别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和单纯椎管减压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后,比对两组JOA下腰不适感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低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12.57±2.03)分高于对照组的(8.06±1.48)分,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应用于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时,在降低患者下腰不适感(包含腰痛、腿痛、腿麻)、提高患者腰椎及下肢活动功能方面的效果均优于接受单纯椎管减压,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 单纯椎管减压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模式镇痛与单纯术后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加融合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腰椎后路内固定加融合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A组(多模式镇痛组)和B(单纯镇痛组)组各30例。A组于术前24h内行心理干预,手术开始前10分钟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在显露神经根后用lml利多卡因原液进行神经阻滞,并与手术缝皮前切口内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手术结束时给负荷量舒芬太尼10ug后接接止痛泵行PCIA。B组手术结束时给负荷量舒芬太尼10ug后接止痛泵行PCIA。分别记录两种方法术后各时间段(术后2、4、6、8、12、24、48h)的VAS评分和BCS舒适状态评分及48h内PCA(自控镇痛)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结果A组患者于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1),BCS舒适状态评分高于B组(P<0.05),48h内PCA(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1),舒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加融合手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和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减少卧床时间和住院日数,优于单一静脉自控镇痛。

  • 标签: 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 腰椎后路内固定加融合术 病人自控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