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片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内踝骨折的技术和疗效。方法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对11例儿童内踝骨折采用骨片钉进行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812岁,平均10.5岁。按Ogden分型,3型2例,4型2例,7型7例。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完全愈合,踝关节功能参照Baird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10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骨片钉治疗儿童内踝骨折使用方便,对骨骺影响小,疗效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片钉 儿童 内踝骨折 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titaniumelasticnail,TEN)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07年5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36例儿童股骨干骨折,男21例,女15例;年龄4-12岁,平均8.2岁。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复位,3例患者复位失败改为小切口切开复位,逆行置入2枚TEN固定,术后单髋人字石膏固定4-6周,8-12周后完全负重行走。结果36例患儿经TEN内固定并石膏外固定治疗后,骨痂生长良好,患肢功能活动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TEN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具有微创、简单、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弹性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儿童
  • 简介:中国是全球结核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疫情较为严重[1]。骨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1%~2%,其中脊柱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约占全部骨结核的50%[2-3]。儿童作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其脊柱结核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如诊治延误,致残率较高[4-6]。生长期儿童脊柱结核如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易继发后凸畸形和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7]。由于儿童脊柱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其解剖特点和成人不同,儿童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和成人也有所差异。本文结合近年儿童脊柱结核相关研究进展,从儿童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如下综述。1疾病特点及诊断1.1儿童脊柱解剖特点骨结核病累及脊柱与脊柱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脊柱椎体承担身体质量,且以松质骨为主,易形成损伤,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于椎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等终末动脉,血液流速相对较慢,结核分枝杆菌易累及脊柱椎体[8-10]。

  • 标签: 结核 脊柱 外科手术 儿童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肘前侧外侧联合入路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该方法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0例,通过肘前侧外侧切口联合入路,直视下观察骨折对位达到解剖复位后用克氏针固定骨折。结果20例患者获得随访,骨折48周均临床愈合。根据Flynn评分标准,优6例,良11例,一般3例,优良率85%。结论肘前及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好,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无血管损伤,肘内翻发生率低,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前侧外侧联合入路 克氏针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间,我们使用AO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15例3~11岁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儿童,术中采用闭合复位或局部小切口辅助复位股骨骨折,术后髋“人”字石膏或支具外固定4周后拆除,术后6~12个月骨折愈合后取出弹性髓内钉。结果所有患儿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无一例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所有患儿髋、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行走步态无异常。结论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辅助复位股骨干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及髋“人”字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具有损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便于护理、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弹性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粉碎性 儿童
  • 简介:成人齿突骨折是常见的上颈椎损伤,约占颈椎骨折10%-15%,占上颈椎骨折的40%。多数AndersonⅡ型骨折及不稳定浅Ⅲ型骨折非手术治疗容易产生骨折端移位,不愈合率〉40%。如移位〉4mm,成角〉20°,不愈合率可〉80%,因此常需要借助手术治疗。而儿童枕颈部骨骼发育不成熟,韧带结构较松弛,常发生寰枢关节半脱位,较少发生齿突骨折。

  • 标签: 儿童 齿突尖 骨骺脱离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在儿童胫骨远端骨骺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我科经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治愈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6~14岁,平均10.8岁;左侧16例,右侧10例。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3例,Ⅱ型20例,Ⅲ型2例,Ⅳ型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52h,平均5.5h。根据病情及踝关节X线评价骨骺愈合情况,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通过1周、6周、6个月、1年、2年的随访观察,26例患儿均骨性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未见有明显畸形愈合,未发生双下肢不等长。其中1例X线片示骺线不清或称有早闭,但未见患肢短缩。AOFAS踝-后足评分评分,优24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96.15%。结论手法整复治疗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是一种费用低、创伤小、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愈合速度快、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手法整复 胫骨远端 骨骺损伤
  • 简介:目的为解决低龄儿童因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导致复位困难的问题,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方法辅助术中复位,观察复位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对16例桡骨头化骨核显影不明显或不显影的桡骨颈骨折儿童行术中肘关节造影,然后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7岁,平均5岁1个月。按O’brien分型,Ⅱ型9例,Ⅲ型7例。术中肘关节造影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造影剂为碘海醇。采用1枚2.0mm克氏针进行经皮插入骨折断端撬拨复位,2枚1.2~1.5mm克氏针通过骨折断端或骨折断端近端内固定。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价术中造影对复位效果的影响。结果术中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桡骨头的关节面,有效辅助经皮撬拨复位,直观地判断复位后的效果。按照Metaizeau的整复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00%。术后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21个月。按照Metaizeau的疗效标准评价,16例均为优,优良率100%。随访时拍片复查未见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无桡骨头缺血坏死,无针眼感染及桡神经深支损伤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零。结论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可有效提高儿童桡骨颈骨折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的复位优良率及临床疗效优良率。

  • 标签: 肘关节 造影 儿童 桡骨颈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切开复位、chiari骨盆截骨术及股骨粗隆下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6.5~13岁患儿12例.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2~5年,平均2.5年,优良率为83.3%.结论:该术式虽然不是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首选方式,但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手术治疗 大龄儿童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复位 截骨术 先天性畸形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病例资料。其中8例闭合性骨折均采用前臂外侧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2例开放性骨折清创后,从骨折穿破皮肤处入路,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复位固定后显露肱动脉损伤部位。6例肱动脉痉挛患儿首先解除机械性痉挛,再行局部热敷,药物罂粟碱外膜注射。4例肱动脉断裂者先取出血栓,2例动脉缺损在2cm以内行断端吻合,2例血管损伤重,修整后动脉缺损5~7cm,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抗凝治疗1周。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4~6周复查,10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损伤的患儿均骨折愈合,肢端及前臂血循环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最后一次复查时,10例肘关节活动均良好,伸屈活动范围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复查血管彩超吻合段血管无狭窄、无假性动脉瘤。结论肱动脉损伤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对可疑有血管损伤者,应仔细连续动态观察,一旦确诊,手术应尽早进行,必要时请血管外科医生辅助手术,早期手术疗效较好。

  • 标签: 肱骨骨折 血管损伤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索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78例,据骨折部位取肘内侧、肘外侧或肘内、肘外侧双切口。行骨折复位,拇指顶压鹰嘴窝,远近骨折端对合平整,注意尺或/和桡侧缘平滑,克氏针临时固定,选用适当直径、长度的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部(先外侧后内侧),保持提携角10°~15°。术中避免重复操作,争取一次固定成功。结果本组78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1.5年。根据手外科分会肘关节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总优良率97%。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无害,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在骨折断面产生自动加压作用,效果良好。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肱骨髁部骨折 内固定
  • 简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近关节骨折,约占全肘部骨折的50%~70%,常见于3~10岁儿童,以5~7岁男孩多见。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从而造成终身残疾。此外,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肘关节功能及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严重损伤。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要慎重处理,目前治疗的方法、方式较多,

  • 标签: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固定治疗 交叉克氏针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畸形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蛙式石膏外固定治疗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我们对本组57例年龄3周岁以下的股骨干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蛙式石膏外固定,6周拆除石膏,2个月时患儿不完全负重行走(1岁以上)。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股骨骨折愈合、双下肢长度、行走步态等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不等,无一例出现骨折不愈合,一些轻微的畸形愈合在生长发育中自行矫正;几乎所有患儿都出现双下肢不等长,但都在1.5cm以内;所有患儿髋、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行走步态无异常。结论采用手法复位、蛙式石膏外固定治疗低龄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具有护理方便、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手法复位 蛙式石膏 低龄儿童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通过原股骨头假体制备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的方法,总结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前,对感染的治疗和关节功能保留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本中心接受分期翻修治疗的患者中,有11例11髋在一期感染病灶清除后,植入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占位器,待感染治愈后接受了二期翻修。观察使用这种占位器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效性以及并发症,观察患者一期和二期翻修术后的功能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末次随访距二期翻修平均(12.6±2.5)个月。病灶清除术后患髋均能伸直0°,屈髋平均(89.1±6.3)°,外展平均(31.8±5.1)°。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5±9.9)分升至(79.3±4.5)分,二期翻修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达(91.7±2.6)分。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感染复发征象。1例患者一期翻修术后3周时出现髋关节占位器脱位,经两次手法复位均失败。1例患者发生占位器柄断裂。结论保留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期翻修术中,表现出操作简单、感染控制满意、保留关节功能好的特点,需要注意占位器柄断裂、占位器脱位且难以复位的风险,通过改进方法后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些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感染 关节成形术 翻修 占位器
  • 简介:目的了解长沙地区青少年儿童男性与女性不同骨骼部位骨密度(BMD)积累的比较。方法采用DXA骨密度仪测量1322例健康青少年儿童(年龄6~24岁,男性533例,女性789例)正位腰椎、侧位腰椎、髋部和前臂远端各骨骼区域的BMD。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正位腰椎BMD随年龄增长,采用二次回归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其余骨骼部位BMD与女性青少年儿童相似,均是采用s形回归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大约在16岁之前,女性青少年儿童正位腰椎BMD显著高于男性,18岁后又显著低于男性。在14岁之前,女性青少年儿童侧位腰椎vBMD高于男性,14岁之后两者的vBMD几乎完全相似。其余骨骼部位,大约从12岁开始,男性青少年儿童的BMD逐渐高于女性,且两者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结论该研究资料为评价青少年儿童的骨量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值。青少年儿童不同骨骼部位BMD积累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该差异随测量的骨骼部位不同和年龄增长而变化。

  • 标签: 骨密度 骨量积累 比较 青少年儿童
  • 简介:目的评估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拓宽儿童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思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经验。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8例,为微创组;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为切开复位组。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2个月,记录两组病例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Bhler角、术后足部功能评分(按照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以及创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微创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hler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Bhler角及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创口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切开复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创口问题少等优点。

  • 标签: 闭合撬拨复位 空心钉 儿童 跟骨 关节内
  • 简介:目的揭示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P)生理病理过程的核心基因,并预测可能与之相互作用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acid,miRNA)。方法选取NCBI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基因芯片GSE57273,应用GEO2R和Morpheus分析软件获得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DEGs),并通过DAVID(Database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IntegratedDiscovery)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应用STRING(SearchToolfortheRetrievalofInteractingGenes)、Cytoscape和MCODE(MolecularComplexDetection)软件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计算DEGs的各个连接度并分析网络集簇模块。由CyTargetLinker预测与核心基因互作的miRNA。结果本研究共获得841个DEGs,其功能主要富集于基因表达过程,细胞大分子生物合成过程等。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共包含523个节点与2026条连线。本研究列出了前3个集簇模块,同时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HSP90AA1、EP300、SMARCA2、RANBP2、ASH1L、EIF4E、PTEN、CNOT6L、RPL7、KRAS,并预测出37个miRNA可与其中7个核心基因靶向性相互作用。结论核心基因与其相互作用的miRNA的发现可能有助于了解PMOP的病理机制,或为药物的开发提供治疗靶点。同时,通过对核心基因富集功能的鉴定为PMOP建立新的科学假说提供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 绝经后 生物信息学 蛋白互作网络 核心基因 微小核糖核酸
  • 简介:目的应用放射吸收法测量云南西双版纳、西藏和内蒙古三个少数民族地区,对傣族、藏族和蒙古族健康人群的骨量分布差异和峰值骨量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健康男女1126名,年龄20~79岁。西藏藏族健康男女1531名,年龄20~79岁。内蒙东乌旗蒙古族健康男女901名,年龄20~79岁。以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美国Alara公司提供的Metriscan^TM指骨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量。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西双版纳傣族男女、西藏藏族男女和内蒙古东乌旗蒙古族女性的峰值骨年龄段均在30—39岁,蒙古族男性峰值骨年龄段在4|D~49岁。傣族和藏族男性骨量丢失12%以上在60—69岁年龄段,蒙古族男性70~79年龄段骨量丢失11.04%。傣族女性50~59岁年龄段骨量丢失达20.80%,藏族女性为13.67%。蒙古族女性丢失12%以上在60-69岁年龄段。三个民族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值比较,男性除藏族和蒙古族20—39岁年龄段没有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除傣族和藏族20-29岁年龄段没有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健康成人傣族男性与藏族和蒙古族健康成人男性相比骨密度有显著差异,藏族和蒙古族男性40岁以后骨密度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傣族女性与蒙古族女性各年龄段骨密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傣族与藏族女性30岁后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其差异是种族、地域,还是生活习性引起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骨密度值 民族 健康人群 骨量丢失百分率 Metriscan^TM骨密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