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呼吸是安全性要求极高的治疗仪器,本文以患者安全为核心,重点强调了呼吸日常使用的操作参数设置、仪器性能检查、紧急情况应急、并发症处理等相关内容,强调了正确科学的使用呼吸

  • 标签: 患者安全 呼吸机 操作 设置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在急诊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非随机性观察性研究。自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所有院外和院内转运呼吸停止的病人均接受healrhpro呼吸支持,并动态随访血气,一般情况,和副作用的发生。结果31例病人接受了呼吸支持。21例血气完全改善,7例得到改善,3例无好转。无气胸和皮下气肿发生,无呼吸直接导致的血压下降。结论healrhpro呼吸能够改善通气,适用于急诊抢救和院内转运。

  • 标签: 车载呼吸机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机械通气时呼吸报警的处理能力。方法采用计数方法归纳分析198例使用呼吸治疗的患者出现的982例次呼吸报警原因和处理方法。结论有效判断,及时准确处理各项呼吸报警对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治疗和抢救成功率非常重要。

  • 标签: 呼吸机 报警原因 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情况,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我科2006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衰患者共32例。两组均采用抗感染、化痰、平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足液量、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ST/-D30呼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72h的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pH)变化情况和生命体征包括呼吸(R)、心率(HR)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死亡率。结果治疗组组应用无创通气(BiPAP)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经常规治疗后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总住院时间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创呼吸治疗COPD合并呼衰,可减少呼吸氧耗,减轻呼吸肌疲劳,纠正缺O2CO2潴留,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且使用方便,操作灵活,患者痛苦小,更容易为患者、家属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OPD 呼吸衰竭 血气分析(PaO2 PaCO2 pH)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创双向气道正压(Bipap)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价值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BiPAP组和气管插管组,每组30例;分别予相应治疗措施治疗3天后比较三组病人在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治疗前三组病人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pH)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间差异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优于BiPAP组(P<0.05),但两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可有效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

  • 标签: 无创双向气道正压(Bipap)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120例在ICU应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每组80例。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循证护理组通过确定需要循证的问题、检索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实用性,进一步分析与评价,最终结合护理理论、实践知识、经验总结,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最佳护理方案,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机械通气3天后两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常规护理组VAP发生率为21.67%,明显高于循证护理组的11.67%,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具有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发生意外情况的处理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近2年来行气管切开46余例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并从护理角度提出保持体位、调节室内温度和空气湿度、防止气管套管脱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清洁内管等几项防止意外的有效措施。结果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气管切开后的常规护理,而且要了解掌握气管切开患者的意外情况处理,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 标签: 气管切开 意外情况 观察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治疗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方法我们选择46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并有呼吸衰竭患者,将46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用呼吸间断给予100%加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用鼻导管高浓度吸氧(45%)加常规治疗,观察血气结果,CO-Hb变化,并观察患者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PH、PaCO2、PaO2、HR、R均有明显改善,治疗一周后有效率为98.5%,对照组为816%,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呼吸治疗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合并呼吸衰竭,迅速纠正患者缺氧,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体内血氧浓度,促进CO-Hb解离,有利于氧的运输和利用,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呼吸机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 氧和指数 CO-Hb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呼吸治疗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ACMP)疗效。方法选择129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并有严重合并症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3例,采用呼吸间断给予纯氧(100%)加常规治疗;对照组66例,采用鼻导管高浓度吸氧(100%)加常规治疗,观察血气结果,昏迷时间,CO-Hb变化。结果治疗组PH、PaCO2、PaO2、HR、R均有明显改善,昏迷时间明显缩短,治疗一周后有效率为98.5%,对照组为81.6%,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呼吸治疗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能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体内血氧浓度,促进CO-Hb解离,有利于氧的运输和利用,迅速纠正患者缺氧,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呼吸机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 氧和指数 CO-Hb 护理
  • 简介:摘要对10例重症脊肌萎缩症长期使用呼吸的患者,针对其病程长,病情重的特点,我们提出合理的呼吸道管理方案,对患者及时有效地实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呼吸的管理,结果10例患者中无一例因肺部感染死亡,病情控制稳定,有效降低了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出合理、细致、全面的呼吸道管理是延缓病情和延长生命期的关键。

  • 标签: 脊肌萎缩症 重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呼吸相关性肺炎(VAP)中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呼吸相关性肺炎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好转进入临床稳定期后分别测定PCT、CRP、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并将各种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PCT、CRP在VAP患者中高于其他指标,治疗后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T和CRP可作为VAP炎症状况及其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并可提示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气管切开术是脑外科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急救手术。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的患者,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食物返流流入气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气管切开术后 食管反流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另26例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经皮气管切开术和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结果PDT组的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等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较传统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更快捷有效、准确性更高、并发症更少的人工气道建立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皮气管切开术 ICU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报道了通过对65例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经验。观察和分析了与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了对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的方法和建议。

  • 标签: 气管切开 并发症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护理后除3例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5例自动出院,3例因严重脑干损伤未拔管外,49例(占81%)安然度过急性期,最终拔除气管套管。仅有5例发生肺部感染,占8.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叩背、吸痰,有效的气道湿化,防止肺部感染减少,呼吸道损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我院洁净手术室的布局、使用管理。方法规范化使用空调净化系统,严格人流、物流、清洁卫生的管理。结果洁净手术室每月检测都通过了国家卫生标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感染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洁净手术室 使用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破伤风患者使用人工鼻对继发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方法通过对10例重型破伤风患者使用人工鼻效果分析。结果人工鼻管理组优于传统管理组。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气道管理科学使用多功能人工鼻;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各个环节;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杜绝特异性交叉感染,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率。

  • 标签: 破伤风 人工鼻 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