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延髓外侧梗死临床中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而表现为感觉平面节段性发展延髓外侧梗死罕见,且易与脊髓病变相混淆。作者报道1疑似脊髓病变延髓外侧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对伴有感觉障碍平面的延髓外侧梗死分类、梗死部位、责任血管、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为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 标签: 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梗死 感觉平面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和高度开放组(62)。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8%(21/26)比58.1%(36/62),57.7%(15/26)比14.5%(9/62),96.2%(25/26)比53.2%(33/62);均P<0.05];男性、年龄≥60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mm^3比35(12,70)mm^3,42.3%(11/26)比66.1%(41/62);均P<0.05]。发病至CTA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危险因素(OR=1.361,95%CI1.277~2.475,P=0.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保护因素(OR=0.614,95%CI0.513~0.724,P=0.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0.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746,P<0.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

  • 标签: 侧支循环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大脑梗塞 预后
  • 简介:射频消融是房颤主流治疗手段之一,对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对长期死亡率和卒中风险影响尚不明确。近日发表于JAMACABANA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试验,由来自10个国家126家临床中心参与,从2009年11月至2016年4月,共纳入220465以上有1个以上卒中危险因素有症状房颤患者

  • 标签: 房颤患者 临床预后 射频消融 2009年 窦性心律 随机试验
  • 简介:目的对不同病因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指标的观察与分析。方法根据病因将入选患者分成冠心病组(78)、退行性变组(62)和心脏术后组(30)。观察三组患者右心室电极固定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室起搏参数和并发症等。结果心脏术后组与冠心病组、退行性变组X线曝光时间、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心脏术后组与冠心病组、退行性变组术后一周内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因不同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均安全有效,但因心脏手术引起传导功能异常,行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高,其X线曝光时间及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值亦有所增加。

  • 标签: 不同病因 永久性起搏器 并发症 起搏器参数
  • 简介:目的观察社区综合防治健康管理模式对基层高血压患者控制率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广州参与研究三级医院及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初诊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2383,患者入组后随机分为综合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按照高血压常规给予降压药治疗及根据血压情况作出调整。综合管理组: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合作,运用综合防治健康管理模式治疗高血压患者,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进行筛查,严格控制血压同时,尽可能地干预危险因素,并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危险因素控制及高血压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随访12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综合管理组依从性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合管理组血压控制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而且收缩压、舒张压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合管理组吸烟、饮酒患者比例显著下降、基本身体指标(体质量指数、腰围)显著降低、血脂代谢紊乱情况改善、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患者比例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合管理组随访期间发生包括脑卒中、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冠心病)等并发症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vs.9.4%,P<0.001)。结论应用社区综合防治模式对基层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和干预,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社区综合防治模式 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和分析导致老年心内科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25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患者所出现吸烟、饮酒情况、情绪激动情况、激烈运动情况和是否患有心脏类疾病情况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结果过度吸烟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和患者患有心脏类疾病是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患者出现过度吸烟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和患者患有心脏类疾病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医护人员在对患者治疗时需要引起重视,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老年患者 心内科 心源性猝死 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atrialfibrillation,NVAF)住院患者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老年NVAF患者314,根据是否合并IS分为NVAF组239,NVAF+IS组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各影响因素预测价值。结果NVAF+IS组年龄、收缩压、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CHADS2、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高于NVAF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明显低于NV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是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CHADS2、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及eGFR预测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AUC分别为0.541、0.525、0.577、0.577,CHADS2+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AUC分别高于CHADS2、CHADS2+左心房内径指数、CHADS2+eGFRAUC(0.621vs0.541、0.585、0.588,P<0.05);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AUC分别高于CHA2DS2-VASc、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CHA2DS2-VASc+eGFRAUC(0.626vs0.525、0.586、0.591,P<0.05)。结论CHADS2、CHA2DS2-VASc分别联合eGFR和左心房内径指数对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预测能力分别高于CHADS2、CHA2DS2-VASc。

  • 标签: 心房颤动 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 心房功能
  • 简介:目的评估糖尿病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使用4种不同方法处理起搏器囊袋,对预防起搏器相关感染影响。方法将66单中心首次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患者,根据术中清理囊袋时使用方法不同,按入选顺序随机分为A组(巴曲亭组,18)、B组(庆大霉素组,15)、C组(巴曲亭+庆大霉素组,17)、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6)。术中植入起搏器电池之前,分别用A、B、C、D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纱布清理囊袋。随访一个月,观察4种方法下感染发生情况。结果66患者中,发生起搏器植入相关感染共5,总发生率7.6%,A、B、C、D四组分别为2(11.1%)、2(13.3%)、1(5.9%)和0(0%)。对4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巴曲亭、庆大霉素、巴曲亭+庆大霉素、生理盐水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纱布清理囊袋,对预防糖尿病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发生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起搏器 囊袋感染 糖尿病
  • 简介:复合手术室为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影像学检查融合提供了平台,使得高质量影像引导显微外科手术成为了可能。近年来,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血管内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复合手术治疗复杂脑血管疾病实践,包括巨大、梭形、宽颈等复杂颅内动脉瘤,高级别(Spetzler-Martin分级Ⅳ~Ⅴ级)等复杂动静脉畸形,传统治疗方式不能治疗或治疗失败复杂动静脉瘘,颈动脉分叉和弓上动脉(颈总动脉和头臂干)多处狭窄。实时评估手术有效性同时简化了手术流程,为复杂脑血管病治疗提供了新机遇和挑战,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瘘 复合手术 综述
  • 简介:目的比较静脉应用尼非卡兰与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0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尼非卡兰组给予尼非卡兰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房颤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心室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尼非卡兰组转复25,无效5,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胺碘酮转复24,无效6,治疗有效率为80.0%(24/30),两组治疗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05)。尼非卡兰组转复时间比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4.2±60.87)minvs(.162.77±70.82)min,t=-5.91,P<0.01]。胺碘酮组出现6不良反应,尼非卡兰组出现10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2,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治疗中,尼非卡兰与胺碘酮均有较好疗效,尼非卡兰转复时间较胺碘酮更短,能较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心房颤动 尼非卡兰 胺碘酮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PCI治疗中出现慢血流现象和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行急诊PCI治疗患者160,根据PCI治疗中是否发生慢血流现象分为慢血流组(34)和对照组(126),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CI治疗情况、血液学指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MACE)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慢血流和MACE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病程、发病时间、病史、血压、支架数量和支架血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血流组患者吸烟史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12%vs.24.60%,P<0.05)。慢血流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26、0.000)。慢血流组ghreli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Logistic回归显示,血小板计数、Hcy和吸烟史是急诊PCI治疗中出现慢血流危险因素。慢血流组和对照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35.29%和18.25%,慢血流患者MACE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对照组(HR=2.072,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Hcy浓度是急诊PCI治疗后发生MACE危险因素,ghrelin浓度是保护因素。结论高血小板计数和Hcy浓度以及吸烟史是急诊PCI治疗中慢血流危险因素;Hcy浓度是急诊PCI治疗后发生MACE危险因素,ghrelin浓度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慢血流 预后 生长激素释放肽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所致三叉神经痛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神经外科(2)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1)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致三叉神经痛13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女4;年龄37~72,平均(59±10);病程4~240个月,病程中位数36.0(9.5,54.0)个月;术前合并脑梗死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合并高血压病9,糖尿病2,冠心病1;10术前均使用卡马西平治疗,2术前行射频治疗;疼痛分布以三叉神经第2、3支分布区为主。术前及术后采用巴罗神经研究所(BNI)疼痛分级进行评分;术前行头部MRI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序列)明确诊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13患者术前BNI疼痛分级:Ⅳ级4,V级9;经MRI及术中所见均符合VBD特征,三叉神经受压移位明显;责任血管分布为基底动脉6,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椎动脉4;12单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基础上行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SPPR)。(2)13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4~64个月,平均(48±13)个月。13患者术后即刻均有效(BNI分级I级),其中1术后出现同侧听力下降;1术后1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术后3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1患者均为随访有效(BNI分级I级)。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VBD所致三叉神经痛短期疗效较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因样本量少,且VBD属慢性进展性疾病,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颅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病住院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1。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75)和非END组(20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既往病史)、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影像学资料(脑白质病变评分、脑微出血评分及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及Lp-PLA2等]。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中Lp-PLA2水平。应用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p-PLA2预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NLR(2.5±0.5比2.3±0.5,t=2.99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0.8)mmol/L比(2.3±0.7)mmol/L,t=3.056]、入院NIHSS评分[(3.4±1.5)分比(3.0±1.4)分,t=2.080]和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比例[21.3%(16/75)比7.3%(15/206),χ^2=11.061]高于非END组,Lp-PLA2水平高于非END组[(240±26)μg/L比(180±23)μg/L,t=9.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OR=3.927,95%CI:2.918~5.016,P=0.020)、血Lp-PLA2水平升高(OR=1.026,95%CI:1.019~1.034,P<0.0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OR=2.715,95%CI:2.193~3.273,P=0.025)、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OR=4.552,95%CI:2.934~7.017,P=0.002)和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2.831,95%CI:2.412~3.197,P=0.028)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p-PLA2预测END曲线下面积为0.799(95%CI:0.728~0.833,P<0.01);最佳截断值为189

  • 标签: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腔隙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 简介:诊断试验系统评价包括基于诊断干预性试验研究系统评价和基于诊断准确性试验系统评价。本文将讲述如何运用GRADE对诊断试验系统评价证据体进行分级、如何有效运用GRADEproGDT在线工具对GRADE分级结果进行呈现,并对GRADE分级结果进行进一步阐述。

  • 标签: GRADE 诊断试验 系统评价 证据分级
  • 简介:本篇文章主要介绍观察性系统评价中三个升级因素证据质量分级过程中运用和通过一个实例将结果呈现在GRADEproGDT在线工具中,并解释结果录入部分可能遇到问题。

  • 标签: GRADE 观察性研究 证据分级 系统评价
  • 简介:实践指南开发工具(GuidelineDevelopmentTool,GDT)是GRADE工作组于2013年推出一款基于GRADEProfiler(GRADEpro)软件扩展在线工具。GRADEproGDT支持为系统评价创建简明汇总表(证据概要表和结果总结表),促进临床实践指南制订,并为公共卫生政策和决策提出建议。本文通过实例运用GRADEproGTD工具进行干预性系统评价证据分级并且简单介绍了证据分级中遇到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不一致性、不精确性、间接性、发表偏倚)。

  • 标签: GRADEpro GDT 干预性研究 分级 系统评价
  • 简介:现代社会,脑血管疾病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脑血管壁主要成分,血管平滑肌细胞广泛地参与血管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颅内动脉瘤等疾病中。Wnt蛋白是一种保守分泌蛋白,Wnt信号通路调节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凋亡和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脑血管疾病发生重要一环。该综述聚焦于Wnt信号通路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关系,探讨Wnt信号通路脑血管病变中关键作用。

  • 标签: WNT蛋白质类 肌细胞 平滑肌 信号通路 脑血管疾病 综述
  • 简介:模型验证是指对模型性能指标(区分度、校准度)进行考察过程。根据考察过程中是否使用预测模型开发队列数据,模型验证可分为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内部验证是检验模型开发过程可重复性,常见形式包括随机拆分验证、交叉验证、Bootstrap重抽样以及“内部-外部”交叉验证。外部验证考察是模型可移植性和可泛化性,常见形式包括时段验证、空间验证以及领域验证。

  • 标签: 区分度 校准度 内部验证 外部验证 BOOTSTRAP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剂水平(TAF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ochraneLibrary、CNKI、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6月,纳入TAFI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研究,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与健康者相比,TAFI抗原水平WMD=20.48(95%CI:5.48~55.43,P=0.017);TAFI活性水平WMD=11.94(95%CI:9.09~14.78,P<0.001);TAFI酶原水平WMD=-4.47(95%CI:-6.56~-2.3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TAFI抗原及活性水平高于健康者,而酶原水平低于健康者。结论高浓度TAFI抗原及活性水平、低浓度酶原水平是冠心病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TAFI META分析
  • 简介:1966年,法国心脏病学家Dessertenne对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进行了描述,并将其中一种命名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其ECG特点为“尖端”围绕基线反复扭转。他同时指出此种室性心动过速与显著延长QT间期间关系。TdP通常可以自我终止,但也可进展为心室纤颤(室颤),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可能。起初病例均为各种心律失常住院患者,人们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定义为一种相对罕见心律失常症状,主要由延长QT间期药物引起,如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等。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数百万患者服用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特非那丁等抗组胺药,同样也可诱发TdP,医学界对于TdP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服用其他药物而发生TdP报道开始涌现,许多药物都有诱发TdP潜在可能[1]。

  • 标签: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危险因素 长QT间期 住院患者 T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