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此疾病一般可能没有症状,但是,您生活的风险肯定会增加!主动是人体最大的动脉.也是机体的生命线。主动将新鲜的含氧血从心脏输送至胸部和腹部,然后分成多支动脉.供血给脚部。机体各个器官和各支动脉赖以生存的血液来自健康的主动

  • 标签: 主动脉瘤 潜伏 多支动脉 含氧血 机体
  • 简介:主动(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是多种因素诱导的具有遗传倾向性潜在致命的心血管疾病。一般指一段或数段腹主动中层弹性纤维断裂,胶原蛋白降解,血管壁薄弱无法承受血流冲击的压力而出现的病理性扩张最终导致动脉壁膨出形成血管,病程中患者常出现背部或下腹部疼痛。当患者出现撕裂样疼痛时常提示腹主动破裂,一旦体破裂将造成内科及外科均无法及时处理的大出血,其死亡率最高可达90%。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遗传 炎症 氧化应激
  • 简介:为了掌握老年主动的临床过程,积极进行康复干预与监测,从而提高其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我们总结了13例该病的临床、随访资料,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主动脉瘤 老年 监测 患者 临床 康复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手术结果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造影见主动体(或夹层假腔)消失,支架无移位,无发生截瘫;1例术后18h突发脑血管意外抢救无效死亡,总治愈率为95.7%(22/23)。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内漏,其中Ⅰ型内漏3例,Ⅱ型内漏2例,发生率为21.7%(5/23),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17.4%);脑卒中1例,发生率为4.3%(1/23)。随访4个月-60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死亡2例,死亡原因1例为恶性肿瘤转移,另1例为复发性降主动夹层破裂大出血:随访期经复查,5例早期并发内漏者内漏消失,假腔血栓形成。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安全而且有效。

  • 标签: 主动脉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血管成形术 经腔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主动夹层动脉的各种不典型表现和临床转诊过程的回顾,探讨临床医师如何提高对这一凶险的心血管病急症的警惕性。方法回顾2001年7月至2006年3月我院和院外主动夹层动脉32例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早期诊断20例,手术治疗8例,保守治疗9例,猝死6例,院内死亡和自动出院9例。结论主动夹层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该病的特征,及早诊断,迅速治疗,以挽救病人生命。

  • 标签: 夹层动脉瘤 临床表现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夹层患者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监测287例主动夹层动脉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改变。结果右美托咪定镇静作用强、时间短,具有高选择性,对呼吸抑制不明显,镇静过程容易被唤醒,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结论术前应用右美托嘧啶镇痛镇静,大大降低了主动夹层患者术前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镇痛 镇静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夹层动脉的院内及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主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夹层患者112例。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破裂口,置入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随访平均(39±18)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手术成功112例,共置入覆膜支架119枚。左锁骨下动脉完全被封闭8例,合并严重狭窄病变的冠心痛患者完成PCI16例,主动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19例,术后1个月内夹层破裂死亡3例。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和腹主动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术后明显残余内漏10例,3个月自行封闭。术后6个月,再发升主动夹层3例,其中行升主动外科手术1例,截瘫1例,胃癌多器官转移死亡1例。术后1年迟发性内漏1例。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夹层动脉的院内及长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主动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患者,年龄17~44岁.其中5例为主动右冠状动脉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2.5~13mm;2例为主动右冠状动脉破裂入右心房,破口直径4~8mm;1例为主动无冠状动脉破裂入右心室,破口直径6mm.7例为先天性,1例为获得性(医源性).通过建立股动脉-主动破口-右心室(或右心房)-右心房-股静脉的轨道,透视下经股静脉置入合适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较破口大(2~5mm).结果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年,5例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超声证实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瓣反流等发生.1例封堵后1周封堵器脱落,脱入右下肺动脉,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同时行主动修补.1例因破口大置入封堵器后影响右冠状动脉开口,放弃介入治疗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置入封堵器后因主动瓣反流,放弃封堵治疗继续观察.结论术前选择合适的患者,经导管主动破口封堵术为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远期疗效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 标签: 动脉瘤 VALSALVA窦 封堵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主动弓CT血管造影(CTA)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了解正常主动弓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为腔内治疗技术及人工血管和新型支架的设计建立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正常型主动弓CTA资料共217例,使用GE公司AW4.5工作站测量升主、弓上分支的直径及分支之间的距离,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开口上2cm处主动直径为(34.56±4.72)mm,分支动脉开口直径:无名动脉为(12.50±1.95)mm、左颈总动脉为(8.28±1.51)mm、左锁骨下动脉为(10.41±2.20)mm.主动弓横断面上无名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连线与矢状面的成角为(50.30±13.79)°.无名动脉与颈总动脉距离为(4.39±2.49)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为(6.43±3.98)mm.不同年龄组主动直径差异显著,61岁以上年龄组主动直径明显大于18~40岁和41~60岁年龄组.结论①在进行主动腔内修复术时,选择支架应充分考虑61岁以上患者主动直径有明显增大趋势.②由于近端锚定区距离过小,涉及左锁骨下动脉主动病变大部分是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扩展胸主动腔内支架来成功处理.

  • 标签: 主动脉弓 CT血管造影 解剖形态学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升主动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升主动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夹层患者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30-67)岁;其中急性主动夹层12例、慢性夹层4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结果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4例。行主动弓置换及“象鼻”支架术2例,升主动及全主动弓置换1例,升主动及全主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13例,其中同期行Bentall术2例、主动根部成形术8例。心肌阻断时间59-137(104-31)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57(29-11)min。术后肾功能衰竭2例,1例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另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5例患者出院,随访1个月至1.5年,1例患者于术后约1个月双下肢肌肉坏死,在外院施行了截肢手术,8例患者不同程度恢复工作,无晚期死亡或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升主动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假体置入 支架
  • 简介:长期以来,主动疾病一直被认为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1993年以前以人造血管为基础的大血管外科治疗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一直努力发明一种创伤小的治疗方法,以替代主动置换手术。这种方法是将一条覆盖有人造血管的记忆合金或不锈钢丝的编织支架,通过切开的股动脉送到大动脉内,形成一条不漏血的管道。现在这种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成熟,输送导管变得越来越细小,可以通过经皮穿刺植入覆膜支架。过去均需要全身麻醉,现在局部麻醉已能解决某些不甚复杂的治疗。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人造血管 覆膜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重建结合颅内动脉孤立术治疗前循环复杂动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载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患者,行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和动脉孤立术。依据动脉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包括对M2段及其远端的动脉采用低流量旁路移植5例,对M1段动脉采用中流量旁路移植4例,对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采用高流量旁路移植5例。术中或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以了解吻合口通畅与否及动脉闭塞状况。本组患者随访期为2~60个月。结果:低和中流量旁路移植的9例患者术后经过顺利,术后造影示吻合口均通畅。5例高流量旁路移植的患者中3例术后经过顺利,2例术后即刻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术后复查造影示4例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不通。结论: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结合动脉孤立术是治疗载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的有效方法,应根据动脉部位和侧支循环状态,可选择高、中、低不同流量的旁路移植术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非动脉性与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aSAH和10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CT检查(以德国Freiburg大学神经中心的标准,根据头部CT影像分型)、第1次全脑DSA检查、重复全脑DSA及短期和长期预后MRS(ModifiedRankinScale)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3,P〈0.001。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86,P〈0.001。非aSAH和aSAH患者伴有脑室积血者分别为36.6%(41/112)和89.4%(93/104),χ^2=72.254,P〈0.001;脑积水分别为34.8%(39/112)和74.0%(77/104),χ^2=38.910,P〈0.001。③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0,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CT分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4,P〉0.05。④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21.8%(12/55),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54.4%(31/57)和42.1%(24/57),两组比较,χ^2=19.575,P〈0.01和χ^2=5.283,P〈0.05。⑤168例非aSAH患者随访92例,MRS≤2分者占90.2%,中、重度残疾占3.3%;104例aSAH患者随访88例,MRS评分≤2分者占50.0%,中、重度残疾占34.1%,χ^2=8.42,P〈0.05。结论非aSAH比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低,并发症少、预后好,在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队列研究
  • 简介:患者1男,18岁。刀刺伤左侧颈部,在外院伤口缝合后,于2004年2月2日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右侧肢体偏瘫,失语,数小时后意识淡漠。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脑顶枕部脑梗死,大脑中线向对侧移位。急诊行左侧顶枕部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意识恢复。术后CT血管造影(CTA)提示,左侧颈总动脉处有2个假性动脉,大小分别为2.6cm×1.5cm和1.8cm×1cm。动脉颈宽且载动脉受颈部血块压迫而明显狭窄(图1a、1b)。

  • 标签: 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技术 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 头部CT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2016年7月诊治的11例VA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41~72岁,平均48±16岁。体位于脾动脉7例,肾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肝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6例患者行动脉体栓塞术+载动脉栓塞术;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联合行动脉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1例行多层裸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1~44个月(平均21.6个月),未见动脉再次破裂出血及动脉复发;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脾动脉栓塞患者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肠系膜动脉患者术后未见明显肠道缺血症状。结论经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内脏动脉瘤 栓塞 覆膜支架 多层裸支架
  • 简介:夹层动脉多为动脉壁中层囊性坏死或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常并发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手术有较大难度。夹层从内膜分离开始,进入中层,表现为壁内出血,顺主动向近端或远端延伸,造成广泛的血肿,主动腔变窄,累及分支开口时,使分支闭塞,造成脏器缺血或坏死。血肿也可重新穿入腔内而缓解。大多夹层起始部位在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上方2~3cm处,另一常见部位在降主动峡部。夹层也可起于主动弓部,延及降主动,但很少起于腹主动,因此,腹主动穿孔或破裂不应误诊为腹部的夹层动脉

  • 标签: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并发症 夹层动脉瘤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的部位、大小、破口、壁修补、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入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的动脉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 标签: 大脑动脉环前部破裂动脉瘤 病理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塞 预防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夹层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方法:8年来我院住院确诊的20例主动夹层病人,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例),中年组和青年组(各7例).结果:病因:青年组多由马凡氏征引起(3/7);老年组多由高血压所致(5/6),且以DebakeyⅢ形居多(5/6),误诊也多(4/6).结论:高血压是老年主动夹层的主要原因,因而控制高血压对于防治老年主动夹层很重要.

  • 标签: 主动脉瘤 老年人 高血压 主动脉夹层 临床分析 DEBAKEY
  • 简介:编辑部医生:问:多年来我患有主动瓣关闭不全而引起返流,每六个月做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最近做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医生告知我的心脏在扩大,并且再三询问我在运动时是否会出现呼吸急促。我说确实会这样,运动时我觉得很累,但不像我静坐时的那种呼吸平稳。现在他想让我动手术置换主动瓣。我已经68岁了,还应该做这一手术吗?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手术 置换 超声心动图检查 呼吸急促 编辑部
  • 简介:主动夹层是一种十分凶险的心血管危重病之一,此病并非少见,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该病发病突然,发展迅速,急性期病死率高,且临床表现多样、复杂、早期确诊较困难,误诊误治率高.本文总结1995年9月~2000年9月以来在我院收治的12例主动夹层病人的临床诊治资料如下.

  • 标签: 诊断 治疗 急性主动脉夹层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