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3 个结果
  • 简介:Asahara等^[1]在1997年首次报道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EPC)分离成功,并可用于体内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生成指从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生长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血管系统的过程。近年来,血管EPC的存在已经确认,其与血管生成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讨论血管EPC的来源、特性及其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可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血管内皮祖细胞 肿瘤 血管生成
  • 简介:肿瘤细胞的研究现况近十多年来,肿瘤细胞(CSC)的研究已成为肿瘤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题。CSC在肿瘤的形成、播散转移、复发以及耐药等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消灭CSC有可能成为根治肿瘤的重要途径。现就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

  • 标签: 肝瘤干细胞 靶向治疗 标志物
  • 简介: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创伤小、取材方便,具有可重复性,其在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临床认可,但CTC作为维持治疗疗效判定指征的意义尚未明确。本文针对CTC提取分离、检测方法、临床应用以及维持治疗期间检测的意义予以综述。

  • 标签: 维持治疗 循环肿瘤细胞 晚期肿瘤
  • 简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dlDC)最早是由Steinmen于1973年报道的。因其成熟时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DC是目前已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与其它APC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增殖,而其它APC仅能刺激己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因此D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地位。本文主要就DC的生物学特点、抗肿瘤机制、及其与肿瘤逃逸的关系和DC疫苗的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抗肿瘤机制 免疫调控 机体免疫反应 DC疫苗 抗原呈递细胞
  • 简介:目的不同发育阶段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质会发生一些变化,对干细胞移植治疗产生影响,本研究试图分析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和增生情况,探讨年龄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方法采集61例不同年龄人的骨髓,分为少年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变化,对比分析其首次传代和每次传代时间、细胞克隆形成数量、细胞增长曲线的变化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干细胞在形态上无年龄差异,均成梭形纤维状,早期呈克隆状生长细胞的首次传代时间从少年到老年分别为:(12.3±5.1)d,(13.6±5.8)d和(16.7±7.2)d,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老年组明显长于另外两组;3组的体外培养倍增时间无明显差别,细胞克隆数量从少年组到老年组分别为:(32.3±3.1),(26.4±4.8),(18.8±5.0)个,老年组明显减少,老年组干细胞的增殖曲线也低于另外两组。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生能力随着增龄逐渐减退,在老年组呈现出较明显的变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年龄因素 细胞 培养的
  • 简介: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最初作为一种肝细胞有丝分裂原是从肝部分切除大鼠的血清中分离得到的。1931年,英国学者Higgens等发现部分切除后的残存肝脏可迅速增殖,其体积和功能较快恢复正常。20世纪60年代,Barcher等在肝大部分切除大鼠与正常大鼠之间建立交叉血循环,发现在肝大部分切除大鼠肝再生期间,正常大鼠肝细胞也有增生现象。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生物学 实验研究 综述
  • 简介:2013年《科学》杂志提出了6个当年最值得关注的科学领域进展,其中之一便是单细胞测序。如果将成千上万个细胞一起进行研究,就会模糊对细胞之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认识。一般认为,当研究深入到单细胞层面时,研究者可能失去对整个系统的把控,但如果在整个系统中挑选多个单细胞进行研究,则可能重建出整个系统,并能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单细胞测序 肿瘤 转录组异质性
  • 简介:目的研究靶向增殖诱导配体(aproliferation-inducingligand,APRIL)基因的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hRNA)在体内外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其对胰腺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前期构建的LV-shAPRIL感染CFPAC1细胞,MTY法及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CFPAC1细胞生长和凋亡.用CFPAC1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瘤内注射LV-shAPRIL对瘤生长的影响.结果LV-shAPRIL感染CFPAC1细胞96h后,CFPAC1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细胞凋亡率为(17.35±0.96)%,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P<0.05).将LV-shAPRIL局部注射到裸鼠移植瘤内,LV-shAPRIL组肿瘤生长明显比同期对照组和空载体组减缓;第27天LV-shAPRIL组肿瘤体积和重量分别为(821.8±123.3)mm3和(2.16±0.18)g,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靶向APRIL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LV-shAPRIL在体内外抑制胰腺癌CFPAC1细胞生长,为胰腺癌基因治疗探索新的思路.

  • 标签: 胰腺肿瘤 RNA干扰 慢病毒属 增殖诱导配体
  • 简介:目的:探讨白杨素抑制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机制。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合端粒重复序列(CCCTAA)n的肽核酸(P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端粒CCCTAA和DNA损伤蛋白53BP1的共定位,以测定端粒损伤的形成。结果:白杨素能抑制NB4细胞有效增殖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8μmol/L,而在端粒处CCCTAA的PNA探针的绿色荧光信号与53BP1抗体的红色荧光信号发生融合。白杨素处理过的NB4细胞早期凋亡(15.90±3.82)、晚期凋亡(14.41±3.87)远高于对照组(2.01±0.61、1.72±0.57)(P〈0.05)。结论:白杨素有抑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端粒保护染色体末端的能力;白杨素特异性增加端粒处的损伤可能是其阻滞细胞周期的机制。

  • 标签: 白杨素 端粒 DNA损伤 白血病
  • 简介: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为基础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案的使用明显改善了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远期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自从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获批后,多项研究表明这个单克隆抗体单独或与化疗联合应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的疗效。Rituximab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细胞及化疗敏感性恶性B淋巴细胞上的CD20结合,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靶向治疗 淋巴瘤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筛选并鉴定HT29结肠癌细胞系中肿瘤细胞相关亚群。方法:通过无血清培养基筛选结肠癌细胞肿瘤细胞相关亚群。应用克隆形成实验、表面标志检测、双苯酰亚胺(Hoechst)33342染色检测来确定培养细胞肿瘤细胞比例及其培养后的肿瘤细胞含量变化。结果:结肠癌细胞系HT29中约50%的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存活、增殖,形成自南飘浮的细胞球。细胞球可连续传代,若重新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中可重新贴壁分化,分化后细胞与培养储存的HT29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HT29细胞系中CD44+细胞含量为(44.18±2.18)%.而细胞球中CD44‘细胞含量为(83.41±11.21)%:双苯酰亚胺33342染色检测提示HT29中侧群(sidepopulation,sp)细胞含量为(3.82±0.08)%.而细胞球中含量明显增高。结论:结肠癌细胞系HT29可在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生长,并维持细胞系。该细胞系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结肠癌干细胞细胞亚群。表面标志以及双苯酰亚胺33342检测差异提示细胞球中仅部分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功能。

  • 标签: 结肠癌 肿瘤干细胞 侧群细胞 无血清培养
  • 简介:目的观察TMPRSS4基因沉默对人胰腺癌SWl990细胞体外生长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体外合成4个靶向TMPRSS4基因和阴性对照的真核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到SWl990细胞,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转染细胞的TMPRSS4mRNA表达。以干扰效率最高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SWl990细胞,G418筛选出稳定的TMPRSS4基因沉默的细胞株,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稳定细胞株TMPRSS4蛋白抑制效率,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稳定下调TMPRSS4表达的细胞株SWl990/psi.TMPRSS4,细胞转染效率为82.9%。与亲本SWl990细胞比较,TMPRSS4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下调了80.1%、60%。SWl990/psi-TMPRSS4组穿膜细胞数为(118.6±13.4)个,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的(157.4±12.9)个和亲本细胞组的(157.0±9.5)个(P值均〈0.01)。SWl990/psi.TMPRSS4组细胞的侵袭抑制率为24.5%。但各组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功筛选出稳定下调TMPRSS4表达的细胞株。下调TMPRSS4表达能有效抑制胰腺癌SWl990细胞的侵袭能力,但对细胞增殖无影响。

  • 标签: 胰腺肿瘤 小分子干扰RNA 基因沉默 TMPRSS4 SW1990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L)对胰腺癌细胞生长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TL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采用TUNEL法检测TL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观察尾静脉注射TL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和对瘤组织VEGF表达、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结果TL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W1990细胞增殖,160mg/ml的TL干预SW1990细胞24h,细胞抑制率达50.6%,细胞凋亡率从对照组的9.6%升高到45.1%(P〈0.01);TL0.5mg/kg体重瘤内注射对移植瘤的抑瘤率达89.9%,瘤组织VEGF表达减少,MVD从36.25±8.64减少到9.87±3.34(P〈0.01)。结论TL可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可抑制裸鼠SW1990细胞移植瘤的生长

  • 标签: 胰腺肿瘤 雷公藤内酯 移植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抑素2型受体(hSSTR2)基因转染对胰腺癌细胞PANCl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寻找新的胰腺癌敏感治疗靶点。方法利用前期构建的腺病毒载体Ad.CMV.hSSTR2.GFP将hSSTR2全长eDNA导入胰腺癌细胞PANCl。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DIGE)技术分离并筛选转染hSSTR2的实验组、空载体对照组以及空白组胰腺癌细胞之间差异表达蛋白,用反射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结果hSSTR2成功地转染了胰腺癌细胞,获得了hSSTR2阴性和阳性表达的PANCl荧光差异蛋白表达图谱,经DeCyderv6.5软件分析,共有18个差异在1.3倍以上的蛋白质点,经质谱鉴定得到13个蛋白质。低表达的蛋白7个,为GMP合酶、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谷氨酸脱氢酶、Septin—11、波形蛋白、异柠檬酸脱氢酶α亚基、线粒体内膜易位酶;高表达蛋白6个,为真核延长因子1cd、丙酮酸激酶异构体M2型、烯酰-CoA水合酶、转录调节因子1-β、Mitofilin、HSPl05。结论hSSTR2基因转染胰腺癌细胞PANCl后引起蛋白表达发生变化,这些差异蛋白功能涉及到糖、脂肪、核酸代谢以及细胞生长调节和细胞凋亡等,从而为寻找新的胰腺癌敏感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 标签: 胰腺肿瘤 受体 生长抑素 电泳 凝胶 双向
  • 简介:临床上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难以鉴别,缺乏早期诊断依据,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端粒酶是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逆转录酶。与细胞周期、衰老、凋亡和永生化密切相关,恶性肿瘤中端粒酶激活而使细胞获得永生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在蛋白细胞周期调控网络中发挥负调节作用,而细胞周期调控网络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提示二者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表达均有异常,可能联合参与肾上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为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端粒酶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CUTA基因对人胰腺癌CaPanC-2细胞和小鼠胰腺癌PanC-02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携带CIITA基因的腺病毒(Ad-CⅡTA)分别感染人胰腺癌CaPanC-2细胞和小鼠胰腺癌PanC-02细胞,培养24、48、72h。实时PCR法检测感染细胞C11TA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IITA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MHCⅡ类分子阳性表达细胞百分比。结果CaPanC-2细胞感染后24、48、72h的CⅡTAmRNA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6769±6455)、(261568±348850)和(834816-4-97783)倍(P〈0.05);PanC-02细胞为对照组的(548546±87755)、(1242684±624888)和(1401647±726145)倍(P〈0.05)。CaPanC-2和PanC-02细胞均不表达CⅡTA蛋白,感染后48h,CaPanC-2、PanC-02细胞CⅡTA蛋白表达量为0.746±0.499和0.631-4-0.244。感染24、48、72h组CaPanC-2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1±0.3)%、(18.9±0.3)%、(78.5±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1)%(P〈0.01);PanC-02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1±0.2)%、(37.34-2.0)%、(68.8±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0.2)%(P〈0.01)。结论Ad-CⅡTA体外感染胰腺肿瘤细胞可促进cⅡTA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 标签: 胰腺肿瘤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腺病毒 感染
  • 简介:目的观察5-脂氧合酶拮抗剂MK886、环氧化酶2拮抗剂Celecoxib干预SW1990细胞后对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MK886、Celecoxib以及两者联合处理SW1990细胞,采用胆囊收缩素(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RT—PCR法检测细胞白三烯B4受体1(BLT1)mRNA、前列腺素2(PGE2)mRNA、VEGFmRNA的表达。结果10txmol/LMK886或20mmol/LCelecoxib处理24h后,SW1990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1.80±0.06比1.65±0.10;2.04±0.03比1.86±0.02,P〈0.05),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增殖抑制更明显。两拮抗剂联合干预12h后,SW1990细胞的增殖即受到非常明显的抑制(1.72±0.05比1.52±0.05,P〈0.01)。Celecoxib处理细胞48h后,细胞BLT1、VEGF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但PGE2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37.50比71.50,P〈0.05);MK886或MK886+Celecoxib联合处理细胞后,细胞BLT1、VEGFmRNA表达明显减少(40.30、22.75比126.50,P〈0.05),而PGE2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花生四烯酸的两条代谢途径均与胰腺癌的发生及增殖有密切关系,同时抑制两条途径可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

  • 标签: 胰腺肿瘤 MK886 CELECOXIB 5-脂氧合酶 环氧化酶-2
  • 简介:目的探讨IL-6对人胰腺癌细胞株Capan-2生长及STAT3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采用MTr法检测不同浓度IL-6刺激后Capan-2细胞的增殖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定磷酸化STAT3(P.STAT3)在Capan-2细胞内的定位及IL-6刺激前后表达量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blot检测IL-6刺激前后Capan-2细胞中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100ng/ml的IL-6作用Capan.2细胞后,细胞的增殖从1增加到4.965-t-0.18(P〈0.05);细胞凋亡率从(3.21±0.23)%下降到(1.98±0.67)%(P〈0.05);P-STAT3、bcl-xl、CyclinD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bcl-xl的表达与P—STAT3的表达呈正相关(r=0.985,P=0.015);CyclinD1的表达与P-STAT3表达也呈正相关(r=0.914,P=0.036)。结论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介导了IL-6对Capan-2细胞的增殖促进功能。

  • 标签: 胰腺肿瘤 白细胞介素6 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 简介:尽管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仍在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疗效、指导治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TILs)是浸润在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的淋巴细胞,其受到肿瘤表面抗原的刺激而被激活。免疫组化是研究TILs的最常用方法。新辅助治疗的微环境能用来评估新疗法的疗效。TILs作为反应机体对肿瘤免疫应答的标志,能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此外,TILs还能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来评估TILs的预测价值。本文就T1Ls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及预后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预后
  • 简介:<正>40例患者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24h后即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3μg·kg-1·d-1(一般100~150μg/d),连续3d;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第1~5天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4.0×109/L,即每日皮下注射G-CSF2~3μg·kg-1·d-1,连续3d或至白细胞≥4.1×109L。结果:G-CSF可有效防止白细胞过度下降,并可使其

  • 标签: 恶性肿瘤化疗 复查血象 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