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急性胰腺炎(AP)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多数AP为轻症(MAP),20%左右的AP会发展为重症(SAP)。尽管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SAP仍有5%~20%的病死率。因此,准确评估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非常重要。本文检测AP患者的血浆D-二体及酰甘油(TG)水平,探讨其评估AP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浆D-二聚体 急性胰腺炎 医疗水平 三酰甘油 估价 病情严重程度
  • 简介:病例:女.77岁。因“纳差伴恶心10d”于4个月前收任我院急诊科。入院前10d,患者出现明显纳差,伴有恶心小适.来院当日出现少尿,无明显咳嗽、咳痰,尤发热,无气促,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沙利度胺 粒细胞缺乏
  • 简介:病例:女,56岁。2009年4月因呕血、黑便来本院消化科就诊,经B超、CT及内镜检查诊断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为控制及预防近期再出血,遂行内镜下皮圈结扎术(EVL),术后恢复良好。1个月后第2次入住病房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第1次术后至本次入院前无出血。患者患干燥综合征20余年,至今服用泼尼松龙维持治疗(10mg/次,2次/d)。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硬化剂治疗 脊髓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沙利度治疗系统性硬化症(SS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SSc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口服沙利度治疗,开始剂量为50mg/d,睡前顿服,此后每隔1周增加50mg/d,直到剂量达150mg/d;对照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MTX)治疗,15mg/次,1次/周。疗程2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食管和肺检查变化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硬化、雷诺现象均显著减轻,关节功能改善(P<0.01或P<0.05);实验组改善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病变,治疗后对照组好转11例(36.7%),实验组好转20例(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对照为2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能按治疗方案顺利完成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沙利度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安全,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简便、费用低廉,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系统性硬化症 治疗 沙利度胺 甲氨蝶呤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SC)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抽取患者4ml空腹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浓度,采用自行包被的ELISA检测板和OD值半定量法检测血浆PIgR/SC。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1周重复检测AFP和PIgR/SC水平。结果肝癌、肝硬化和志愿者3组患者PIgR/SC和AF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两分析,肝癌患者PIgR/SC高于肝硬化患者和志愿者(均P〈0.01),肝硬化患者与志愿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AFP高于肝硬化患者和志愿者,肝硬化患者高于志愿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IgR/SC诊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敏感度为89_3%,高于AFP的54.8%;特异性为84.6%,低于AFP的91%;约登指数为0.751,高于AFP的0.458;AUC面积为0.920,高于AFP的0.761。对2种检测指标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1,P〈0.05)。结论PIgR/SC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可能优于AFP,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碘酮在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高危患者房颤中的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循环下92例窦性心律、年龄〉50岁的瓣膜性心脏病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术后加用碘酮。两组比较瓣膜置换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试验终点为术后第30天。结果瓣膜置换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房颤发生率(8.5%)小于对照组(33.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酮能降低瓣膜置换术后高危患者房颤发生率,有效预防术后房颤的发生。

  • 标签: 胺碘酮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分别采用人性化和常规护理方法对行替莫唑联合放疗同步治疗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差异,为优化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行替莫唑联合放疗同步治疗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4年1~12月进行基础护理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Kamofsky功能状态评分和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替莫唑联合放疗同步治疗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

  • 标签: 恶性脑胶质瘤 护理 替莫唑胺 放疗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观察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住院心衰并发性心律失常的患者48例,给碘酮治疗,首剂1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静注,于15min内注完,10min后根据病情重复给药,总量〈1200mg/24h,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结果本组48例显效27例,占56.3%;有效20例,占41.6%;无效1例,占2.1%。结论碘酮在治疗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中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胺碘酮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患者,男,66岁,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一周于2003年3月17日入院,既往有“肺结核”“乙肝”“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60/110mmHg,问断服用药物治疗,入院查体:T:36.4℃,P:84次/分,R:24次/分,BP:145/80mmHg,神志清晰、精

  • 标签: 静注 胺碘酮 窦性停搏 药物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
  • 简介:<正>32例患者在房颤时静注碘酮150mg负荷量后,以600mg/min静滴维持,24h静脉用量600mg,连续7d,转为窦律后再减为200mg/d。若仍未转复则停药。共观察3周。结果:26例用药后转复窦律,并维持至观察结束。其中用药后2h转复3例,2~4h转复11

  • 标签: 负荷量 心室率
  • 简介: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门冬氨酸钾镁、碘酮急诊转复阵发心房颤动的近期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63例48小时内出现阵发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性33例,对照组为30例.治疗组予门冬氨酸钾镁、碘酮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西地兰和常规治疗.观察患者24小时内,转复窦性心律情况、心室率变化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转复成功率81.8%,明显高于对照组36.7%(P<0.01)。两组未出现死亡,治疗组未能转复窦性心律者,心室率低于100次/min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出现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低血压,1例上腹部不适感,减慢滴速或临时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门冬氨酸钾镁、碘酮合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率高,副作用少,是急诊科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治疗组 门冬氨酸钾镁 胺碘酮 对照组 转复 合用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阴与非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之间的差异,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手术乳腺癌387例分为阴性乳腺癌组79例,非阴性乳腺癌组308例,比较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等。结果阴性乳腺癌组:①年龄〈35岁的比例高(P=0.012);②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比例大(P=0.031);③肿瘤最大直径≥5cm多(P=0.044);④确诊时淋巴结阳性者多(P=0.011);⑤肿瘤临床分期为Ⅲ期的多(P=0.007);⑥组织学分级为III级的多(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15%和88.61%,均低于非阴性乳腺癌组的86.69%和95.45%(P值分别为0.003和0.031)。结论阴性乳腺癌有发病年龄较轻、有乳腺癌家族史比例高、确诊时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直径大、组织学分级高、易复发和远处转移、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等特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确诊时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级别和病理类型,特别是年龄、淋巴结状态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红霉素或甲氧氯普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以及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补救治疗单药治疗失败病例的效果,并筛选影响红霉素或甲氧氯普作用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72例,肠内喂养失败后第1天10:00进行肠道营养。患者随机分为红霉素组和甲氧氯普组,共治疗6d。各组第1次给药均在第1天8:00,给药24h后,开始记录每日10:00,16:00,22:00和次日4:00胃液潴留量、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比较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对于单药治疗失败者,直接纳入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时间6d,治疗24h后开始记录联合治疗组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结果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红霉素组每日平均胃液潴留量较甲氧氯普组少[d2:(75±19)1)S(130-4-23)ml;d3:(72±16)w(120±21)ml;d4:(71±22)VS(125±18)ml;P〈0.05】;红霉素组的喂养成功率较甲氧氯普组高[d2:65.7%US37.8%;d3:51.4%VS27.0%;d4:45.7%VS18.9%;d5:40.0%IJS16.2%;P〈0.05];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补救治疗效果更佳,在第5天的喂养成功率高达64.3%,明显高于红霉素组(40%)和甲氧氯普组(16.2%);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血糖水平、入组时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I/)评分、是否存在休克与喂养失败显著相关。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胃排空障碍效果较甲氧氯普为佳;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补救治疗效果更佳;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高血糖水平、入组时高APACHEII评分、休克为喂养失败�

  • 标签: 红霉素 肠道营养 胃排空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沙利度(THD)体外抑制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THD(3.125、6.25、12.5、25、50、100、200、400wg/ml)处理胰腺癌SW1990细胞24、48、72h,用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V/PI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THD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胰腺癌细胞SW1990的生长。200μg/ml的THD干预使SW1990细胞G0/G1期比例从(41.15±2.23)%上升到(58.83±2.33)%;细胞凋亡率从2.6%增加到28.0%;细胞Bax蛋白表达量从O.17±0.03上调到0.33±0.04,Bcl-2蛋白表达量从0.35±0.02下调到0.17±0.01,Bcl-2/Bax比值从2.17±0.44下降到0.52±0.07。结论THD可以抑制SW1990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o/G1期有关。

  • 标签: 胰腺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沙利度胺
  • 简介:目的探讨N(2)-L-丙酰-L-谷氨酰胺治疗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96例重症并发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肠外营养液中加入N(2)-L-丙酰-L-谷氨酰胺0.4g/kg·d,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肠外营养液,疗程均为10d.治疗前后采用LIFE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对两组患者肠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IFE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早期给予N(2)-L-丙酰-L-谷氨酰胺治疗,能有效地预防肠道黏膜萎缩,增强小肠和结肠黏膜细胞的活性,改善肠道的结构和吸收功能.

  • 标签: N(2)-L-丙胺酰-L-谷氨酰胺 重症患者 肠功能障碍 疗效
  • 简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不仅是心脏的泵功能减退,还有由此产生或伴随的复杂分子、神经内分泌、炎症免疫系统的改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包括神经激素标志物、炎症免疫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

  • 标签: 心力衰竭 老年人 利钠肽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正>5罹患结核的著名文艺界人士——spesphthisica许多医师、内科医师、病理学家死于结核病,其中包括杰出的拉埃奈克(Laennec)及特鲁多(Trudeau).罹患结核病的人们中,有不少著名艺术

  • 标签: 结核病 资产阶级 现实主义 结核结节 作曲家 意大利
  • 简介:目的探讨阴性乳腺癌(TNBC)和非阴性乳腺癌(non-TNBC)中Fascin-1和EGFR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ER、PR、HER2表达状态将病例分成TNBC和non—TNBC2个组,其中TNBC70例,non—TNBC37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70例TNBC和370例non-TNBC组织中Fascin-1和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①TNBC组织中Fascin-1蛋白阳性率为88.6%(62/70),EGFR蛋白阳性率为78.6%(55/70)。non-TNBC组织中Fascin-1蛋白阳性率为19.2%(71/370),EGFR蛋白阳性率为44.3%(164/370)。②在EGFR阳性的non-TNBC病例中,Fascin-1蛋白阳性率(34.8%,57/164)较EGFR阴性病例(6.8%,14/206)显著增强(χ2=46.032,P=0.000)。在EGFR阳性的TNBC病例中,Fascin-1蛋白阳性率(92.7%,51/55)较EGFR阴性病例(7313%,11/15)有增强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3,P=-0.102)。结论non—TNBC中EGFR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正性调控Fascin-1表达;TNBC中EGFR和Fascin-1的关系有待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标签: EGFR FASCIN-1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调查各类型尖瓣病变发生率,构成比及各装置受累情况.方法:收集1959-1999年共1027例本院尸检资料进行病理与临床分析.结果:各种病因造成尖瓣病变者209例.风湿性心脏病142例中尖瓣受累96例(68%),其中尖瓣关闭不全91例,尖瓣器质性狭窄5例.96例风心病尖瓣病变中功能性尖瓣瓣环扩张关闭不全45例(48%),功能和器质性尖瓣关闭不全46例(52%).风心病尖瓣受累的各脏器存在弥漫性重度淤血,而风心病未累及尖瓣者各脏器仅存在轻度淤血.尖瓣病变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其次为心律失常,肺水肿及肺梗塞.结论:尖瓣病变最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病因不同,尖瓣瓣环扩大程度不同;当病变累及尖瓣时可造成胸腹腔各脏器重度淤血;尖瓣病变最常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

  • 标签: 三尖瓣 尸检 分析 临床 病理
  • 简介:乳腺癌是一种生物学特性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其临床预后呈多态性,不同亚型的乳腺癌患者的自然发展史,生物学行为及对治疗的反应性和预后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根据基因标记的差异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包括basal型、luminal型和HER-2/neu阳性型等。

  • 标签: 乳腺癌患者 HER-2/NEU 三阴 临床预后 分子亚型 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