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对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收治 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治疗中, 62例显效、 32例有效、 6例无效,整体具有 94.0%有效率。结论:在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获得显著疗效,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症 肺表面活性物质 固尔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共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结果:观察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改善患者的用药态度。

  • 标签: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到早产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指标,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早产儿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早产儿早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共计40例作为研究组,剩余一组早产儿接受择晚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共计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情况。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临床整体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中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早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疾病的临床效果,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临床疗效 应用价值
  • 简介:总结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护理重点为使用药物前做好相关准备,给予气管插管,正确给药,使用药物后做好呼吸道护理及药物治疗效果观察,重视预防感染。5例患儿用药30min~2h后,4例皮肤颜色逐渐红润,血氧饱和度上升,24~36h后呼吸困难改善予撤机,1例患儿出现呼吸衰竭,72h后生命体征稳定予撤机;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净化用于慢性肾衰尿毒症病患中的效果探究。方法:对2020年3月-2022年4月我院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慢性肾衰尿毒症病患(90例)进行观察,并分成HP组和HD组,前者行血液灌流(HP治疗),后者行血透治疗(HD治疗),记录对比两组的血管活性物质情况。结果:透析后,HP组ET-1指标、AngⅡ指标、NO指标和Scr指标值改善均优于HD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治疗可改善慢性肾衰尿毒症病患血管活性物质,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肾衰 尿毒症 HP HD 血管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危重症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危重症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活性物质用量少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危重症 血管活性药物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每组患儿均为40例,所有患儿均实施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治疗期间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研究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治疗后与对照组指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儿获得的护理治疗效果较好,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所用时间较短,患儿的血气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机械通气、氧疗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较好,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及时改善,减少疾病对患儿的危害性。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所收治的 128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 64例。两组患儿均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以及 48小时内的血气变化情况。 结果 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 89.06%,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的 96.88%,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后 48小时内的 PO2、 PaCO2、 pH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快速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综合护理措施的正确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大大保证了患儿的生命安全,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双水平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症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体位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5月至 2020年 5月我院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 50例。甲组将药物分为 3等份,在左侧、右侧以及仰卧位将药物注入肺内,乙组将药物在单一仰卧位将药物注入肺内。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甲组和乙组的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的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发育不良、气胸的发生情况没有明显差异,但甲组的颅内出血、脱管情况的发生率要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相较于不同体位注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单一体位临床效果更好,操作简便,不会对患儿造成过多干扰,能够减少颅内出血和脱管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临床疗效
  • 简介:王女士因不舒服.参照以往生病时医生开的药方.便买了口服青霉素片剂吃。几小时后.她全身开始出红色疹子,脸也肿了,医生诊断为青霉素过敏反应.王女士幸好就医及时.否则性命堪忧。

  • 标签: 抗菌药 青霉素过敏反应 口服青霉素 生病时 医生 女士
  • 简介: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内分泌肿庙,也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胰岛D1细胞,可分为良性、恶性。由于D1细胞分泌大量胰腺血管活性肠肽,常引起大量水样腹泻、严重低血钾、胃酸缺乏或过少,称为水泻伴低血钾、胃酸缺乏综合征,又称为Verner—Morrison综合征。2008年3月15日,

  • 标签: 胰腺 血管活性肠肽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银离子抗菌敷料在Ⅱ、Ⅲ期压疮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在本院住院的69例患者,共78处Ⅱ、Ⅲ期创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6例共42处创面,Ⅱ期压疮29处,Ⅲ期压疮13处;对照组33例共36处。Ⅱ期压疮25处,Ⅲ期压疮11处;观察组采用银离子抗菌敷料治疗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纱布敷料护理,比较2组压疮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2处压疮创面,治愈21处,显效13处,有效7处,无效1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36处压疮创面,治愈11处,显效9处,有效9处,无效7处,总有效率为80.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84,P〈0.05)。结论使用银离子抗菌敷料对Ⅱ、Ⅲ期压疮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压疮 银离子 干性愈合 湿性愈合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科应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硝普钠、多巴胺、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具有造成病人伤害的最高风险,容易引起病人的血压、心率的波动,影响末梢循环,药物外渗还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我科采用注射泵或输液泵准确、均匀、持续地泵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动态监测血压和进行心电监测,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正确处理回血,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 标签: 血管活植药物 心率 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现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以针对性进行整改。方法:统计不合理处方,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结果:门急诊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包括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当,重复用药等。 结论:药师应加强处方审核与监督检查,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标签: 抗菌药处方 处方点评 不合理处方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血管活性药物静疗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其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268例实施血管活性药物静疗的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以2019年8月为分界线,此前时间里收治的134例患者(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实施静疗管理,此后的时间里收治的134例患者(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静疗管理。观察对比患者在实施管理前后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以此总结管理存在的问题。结果 实施静疗管理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医疗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静疗管理前,数据统计对比(P<0.05)。结论 血管活性药物静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未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相应的医疗人员管理松散等,必须要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奖惩条例来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定期安排培训和考核,使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和提高。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与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3月外科连续出院病例3221份,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是否合理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统计分析2组医院感染发病率是否有差别。结果599例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综合评价合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为18.6%,应用合理者(非暴露组)医院感染例次感染率为1.74%,不合理用药者(暴露组)医院感染例次感染率为3.51%,2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利于控制耐药菌的产生,降低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 标签: 医院感染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留置导尿管患者在尿道护理中应用新型抗菌材料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留置导尿管的患者320例,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尿道护理,并使用抗感染药物静滴预防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新型抗菌材料喷洒(对导尿管和尿道口喷洒洁悠神).比较两组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3d、7d、14d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8%、3.75%、4.38%;对照组分别为6.25%、9.38%、1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护理不良反应.结论在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尿道护理中应用新型抗菌材料洁悠神对尿道口、导尿管及与之接触到的衣物、被褥喷洒,能有效保证尿路的清洁无菌,在尿道口、导尿管壁形成-层抗菌分子膜,预防细菌的繁殖,防止尿路感染,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应用方法简单、安全性高.

  • 标签: 留置导尿管 抗菌材料 尿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