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妊娠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inpregnancy,HIP)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种疾病,可对孕产妇全身各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如可导致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肝肾衰竭、肺水肿、高血压脑病,甚至死亡,亦可造成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早产、宫内窘迫、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为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孕产妇及围产儿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多普勒超声因具有无创、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用于产前超声诊断,常规用于监测妊娠并发症及评价围产儿结局。该文对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妊娠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检查 二维超声 能量多普勒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简介:男,59岁,因自觉颈部不适2年来诊,初起感颈部较前增粗,后逐渐明显,视诊可见了患者下颈部隆起,皮肤表面光滑,色泽正常,触诊颈部软组织增厚,边界不清,无触痛,未及确切肿块,皮温不高。无家族史,无遗传性疾病。B超显示双侧颈部肌间隙内弥漫强回声团,界限不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 标签: 颈部脂肪增多症 影像诊断
  • 简介:急性脑内血肿的CT、MR表现文献多有报道,而关于低场MR的报道国内较少.我院自1997年以来经夜间急诊MR检查诊断为超急性脑内血肿并经临床证实22例病人,现结合文献对其影像特征及应用价值探讨如下.

  • 标签: 超急性期 脑内血肿 低场 MR表现 诊断价值 MR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少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平扫及双增强扣描的少脂肪性肾AMLCT表现,着重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轮廓、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等。结果:12例12个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CT平扫7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2个病灶足等密度,3个病灶内示散在小结节状低密度影,9例肿块呈类嘲形,3例呈不规则形,全部肿块与肾实质分界清楚,8例肿块突向肾轮廓外1/3~1/2,9例病灶在CT增强扫描肾皮质明显强化,6例为均匀强化,3例病灶内散在低密度灶未见强化,7例在肾实质呈相对低密度,2例仍强化明显,3例双增强均扫描表现为病灶内轻度条片状强化。结论:少脂肪性肾AML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有利于和肾细胞癌相鉴别。

  • 标签: 肾肿瘤 肾错构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女,61岁,2013年11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症状,活动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X线正位片示右下肺大片状高密度影(图1),考虑肺内占位性病变。上腹部MRI平扫见右下肺占位性病变,T1WI、T2WI呈高信号(图2,3),压脂呈低信号(图4),考虑脂肪瘤。查体: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脾未触及;血常规无异常。胸腔镜手术示右侧胸腔无明显粘连,

  • 标签: 脂肪瘤 纵隔肿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川崎病(KD)患儿左室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9例急性KD患儿(KD组)和31名正常患儿(对照组),采集基底水平左室短轴清晰二维图像并存储,用QLab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计算两组内膜旋转峰值、外膜旋转峰值、平面旋转峰值及跨壁扭转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D组内膜旋转峰值、外膜旋转峰值、跨壁扭转峰值、平面旋转峰值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评价急性KD患儿左室扭转运动,为临床早期干预KD患儿心功能损害及预防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较敏感的指标。

  • 标签: 急性期川崎病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图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左室扭转
  • 简介:资料患者,女性,58岁,绝经7年。腹胀3个月,病程中患者有时有低热,37.8℃左右。体检:下腹部触及实性肿块,边界尚清,活动度欠佳,质地韧。肿瘤指标:CA125为313.40U/mL,NSE为29.57ng/mL,HE4为155.30pmol/L。CA199、CEA、AFP均正常。血常规、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卵巢肝样癌 CA125 CA199 实性肿块 肿瘤指标 肝肾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fatpad,IFP)损伤的MRI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综合诊断及随访明确诊断为IFP损伤患者105例,并分析其MRI成像特点。结果:105例中,右膝54例,左膝45例,双膝6例。共111个膝关节MRI表现与损伤程度相关,可表现为IFP的信号异常及形态改变,Ⅰ级51个(45.9%),Ⅱ级36个(32.4%),Ⅲ级21个(18.9%),Ⅳ级3个(2.7%),并常伴不同程度关节积液。结论:MRI能清晰显示IFP的形态、信号改变,准确评估其损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 标签: 髌下脂肪垫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间歇性左中腹隐痛40余日”入院。患者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左中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均正常。B超示:腹部及盆腔未见确切异常。

  • 标签: 影像学诊断 空肠脂肪瘤 肠套叠 入院查体 腹部压痛 实验室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采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全平扫后行肝脏常规三动态增强扫描,分析5例HAML的CT表现。结果:HAML呈分叶状或球形混合密度影,CT值为-70-40Hu,平扫病变低于实质密度,边缘清楚,其特征性表现为含有不同数量的脂肪成分,增强扫描动脉肿块呈明显强化并见到瘤内血管,门脉和延迟脂肪性成分强化程度逐渐降低,可出现“假包膜”。结论:HAM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不但能准确定位和定性,而且能确定肿瘤的大小、数目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随访和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和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6例脂肪母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与超声表现特征。结果:46例患者中,年龄≤3岁者35例(76%)。包块均为单发、无触痛;包块质软或质中39例(85%),活动良好或较好41例(89%)。包块位于皮下26例(57%)、肌层14例(30%)、皮下及肌层均受累2例(4%)、腹膜后或系膜上4例(9%)。包块最大径≥3.0cm41例(89%)。包块表现为稍高回声33例(72%)、低回声11例(24%)、杂乱回声2例(4%)。包块边界清楚35例(76%),形态规则35例(76%),内部可见线状、条索状强回声分隔36例(78%),包块内出现钙化1例,裂隙状弱回声者1例。肿块内部血流信号Adler分级:0级20例(43%)、Ⅰ级23例(50%)、Ⅱ级3例(7%)。比较脂肪母细胞瘤弥漫型(10例)与局限型(36例),发现质地、活动度、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强回声分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母细胞瘤临床和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均单发,包块多质软或质中,活动良好或较好。声像图特征为包块多位于皮下,最长径>3cm,多为内部伴有强回声分隔的稍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半数以上可见Ⅰ级或Ⅱ级血流信号。弥漫型脂肪母细胞瘤较局限型质硬,多位于肌层,最长径>6cm,形态不规则,内部无强回声分隔。

  • 标签: 脂肪母细胞瘤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 简介:目的:分析外伤性损伤的CT表现,旨在提高损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外伤性损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包膜下血肿3例,内血肿6例,挫裂伤9例;病灶右叶多见,13例,左右叶分布3例,左叶分布2例。CT表现以实质内圆形、类圆形、片状低密度影或等低、高低混杂密度影最多见,也可有内不规则裂隙状、片状低密度影,其间夹杂斑点斑片状高密度影,及包膜下梭形、弧带状磨玻璃样低密度影或等低混杂密度影,部分患者有合并腹腔积血或其他脏器损伤的表现。结论:外伤性损伤CT表现较具特征性,对判定有无损伤、损伤范围、类型及有无腹腔积血、有无周围其他脏器合并伤方面有重要价值,是目前外伤性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外伤性肝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angiomyolipoma,E-AML)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脏E-AML患者的资料。20例患者中,4例同时行CT平扫及双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检查。对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最大径)、形态,病灶平扫密度或信号特点,病灶内有无脂肪成分,病灶内有无血管影及周边血管情况,有无假包膜及其强化表现,病灶动态增强特征,以及周围实质背景等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E-AML单发17例、多发3例;共24枚病灶,其中,尾状叶4枚、右叶9枚、左叶11枚;病灶大小1.0~25.0cm;24枚病灶均为椭圆形或圆形;7枚病灶均为低密度,22枚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呈高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均降低;动态增强10枚表现为“快进快出”型,14枚表现为“快进慢出”型;7枚含有脂肪成分;23枚病灶内及周边可见点条状血管影;14枚见“强化逐渐减退”的假包膜;1例CTA显示动脉供血、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结论:单发富血供肿块、瘤体内和周围见点条状血管影及早显引流静脉、动脉出现强化假包膜是E-AML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 标签: 肝脏肿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angiomyolipoma,RAML)是由成熟脂肪组织、厚壁血管和平滑肌组成的良性肿瘤,占肾脏肿瘤的3.9%,绝大部分具有特异性CT表现,少数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1-2]。搜集我院1999年10月至2014年7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RAML30例的临床和CT资料,以提高RAML的CT诊断水平。

  • 标签: 肾肿瘤 血管肌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脂肪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的表现和征象。方法:选取 50例已被确诊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患者,并根据其 CT、 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和征象。结果:多发低密度结节是 CT平扫的主要表征,其内部的低密度区多为清晰可见;后动脉的加强,可以使肿瘤周边得到强化,但没有强化中央更低密度区。结论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具备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 ,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详细信息有赖于 CT和 MRI的检查。

  • 标签: 肝脏 上皮痒血管内皮瘤 磁共振
  • 简介:目的:探讨内胆管细胞癌(ICC)超声造影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常规超声图像及超声造影动态资料。结果32例ICC患者共34个病灶。超声造影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增强方式;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有3种类型:20个(58.8%,20/34)周边环状高增强向内充填型,5个(14.7%,5/34)整体均匀增强型,9个(26.5%,9/34)周边环状高增强不向内充填型。结论ICC在超声造影上具有特定的增强方式,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癌 超声造影 肝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异位妊娠(EP)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 例异位妊娠患者,按照随机排号分组法分为 观察组和对比组,各 30 例。对比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预后指标;术后并发 症发生情况;不同时间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输卵管再通率以及再次宫内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比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比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均早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异位妊娠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产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妊娠合并症患者妊娠结局的效果。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症患者当中抽选66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其入院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间,经简单随机分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产病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羊水过多发生率(9.09%)、胎膜早破发生率(0.00%)、早产发生率(12.12%)以及剖宫产率(18.1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0.30%、12.12%、33.33%、42.42%),经检验,X2=4.69、4.26、4.23、4.59,P<0.05。结论:产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妊娠合并症患者中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今后临床中的价值。

  • 标签: 产病一体化护理模式 妊娠结局 妊娠合并症
  • 简介:卵巢样癌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卵巢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学特征与肝细胞癌类似,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卵巢占位并伴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升高。到目前为止,仅有20例报道[1]。本文报道1例经超声检查的卵巢样癌且不伴血清AFP升高者。

  • 标签: 肝样癌 卵巢 甲胎蛋白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