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血肿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到2017年12月间收治的56例慢性血肿患者,对其均采用手术治疗,将其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采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28例,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血肿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护理的满意度高,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围手术期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血肿误诊为硬膜外血肿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报告为血肿且被误诊为硬膜外血肿的患者3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为收治时间,对本次患者进行CT检查,且分析颅内血肿不同量和不同部位CT表现。结果本文研究中,经手术活检确诊的有16例,其中10例经复查CT检查,可发现血肿量增加,且实施了相关手术治疗,其余的20例患者经MRI检查、冠状位CT复查而明确诊断,但均恢复良好,出院,且无任何严重后遗症。结论对于、硬膜外血肿需联合CT影像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判定,若发现误诊则需予以积极的预后处理,以此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改善预后情况。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误诊 预后情况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血肿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和安全性,为临床慢性血肿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搜集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慢性血肿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手术方法的适应范围。结果24例患者给予钻孔引流术,其中1例术后未好转行二次引流术改善,2例复发接受再次手术。2例患者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1例因发生硬膜外血肿、血肿多数呈血块,无法保证彻底引流排出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1例因血肿包膜厚度较高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2例患者术后均成功治愈。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共2例(7.69%),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钻孔引流术通常为临床慢性血肿的治疗手段,该方法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但若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伴有硬膜外血肿及血肿包膜厚度较高等特征时,则需给予骨瓣开颅清除术以便于有效地清除病灶处的血肿。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方法 安全性 适应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肿患者术后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肿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其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和功能锻炼,探析血肿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结果该组80例患者经过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和功能锻炼后,有3例颅内积气,1例肺部感染,4例癫痫发作,1例精神障碍,2例血肿复发,无术后压疮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5%,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后,均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结论针对血肿患者,采取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和功能锻炼,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术后护理 护理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血肿(CSDH)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手术结果。方法对2014—2017年我院收治经头部CT证实的CSDH共7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愈73例(93.59%),5例复发(6.41%),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血肿安全、简单、疗效满意。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诊断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慢性血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阐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血肿新生包膜中的新生血管生成受损和血肿腔局部异常炎症反应在其病情转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导致包膜未成熟的“渗漏”血管形成及血肿的不断扩大。通过干预血管修复及纠正局部异常炎症状态,可能找到一条保守治疗CSDH的新方法。本综述拟分析近年来慢性血肿发病机理,评价目前关于药物保守治疗潜在的获益人群,并依据可能的发病机理,探讨近年来出现的慢性血肿药物保守治疗方法的变化及优劣。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老年慢性血肿采用改良单孔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慢性血肿老年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2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为25例,予以改良单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分析,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00%),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要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血肿老年患者实施改良单孔引流术治疗,治疗作用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改良 单孔引流术 并发症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手术治疗慢性血肿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血肿并行手术治疗患者74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及联合组(37例),对照组给予钻孔引流术及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其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手术治疗慢性血肿相较单一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疗效,降低其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手术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血肿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在我院抽取于2016年6月到2017年7月的62例慢性血肿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封闭式钻孔引流术,对照组实施传统钻孔引流术。比较两组手术后的效果。结果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高于试验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封闭式钻孔引流术运用于慢性血肿的临床治疗中,临床效果理想,可进行推广。

  • 标签: 传统钻孔引流术 封闭式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肿患者术后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血肿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给予其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和功能锻炼,探析血肿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结果该组80例患者经过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和功能锻炼后,有3例颅内积气,1例肺部感染,4例癫痫发作,1例精神障碍,2例血肿复发,无术后压疮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5%,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后,均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结论针对血肿患者,采取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和功能锻炼,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术后护理 护理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额顶部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血肿的手术疗效。方法采集90例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慢性血肿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实施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顶结节);观察组实施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额顶部)。比较两组患者慢性血肿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复发率,并比较治疗后7d和3个月两组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慢性血肿显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0例,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0例,两组显效率分别是50.00%和80.00%,总有效率分别是100.00%。两组术后第1天颅内积气、术前、术后第1天颅内残留血肿差异不显著,而观察组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7d和3个月观察组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血肿的手术疗效优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患者预后更好,血肿和积气清除更彻底,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 标签: 额顶部 顶部钻孔引流 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脑外科血肿术引流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脑外科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血肿患者7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并统计两组肺部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康复情况,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肺部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外科血肿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干预 脑外科 硬膜下血肿 微创钻孔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钻孔引流并标准去骨瓣减压在外伤性血肿脑疝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外伤性血肿脑疝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20例。采取标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钻孔引流并标准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及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颅内减压等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较短,且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5.0%较对照组20.0%显著较高,且P<0.05。结论钻孔引流并标准去骨瓣减压在外伤性血肿脑疝中的效果非常显著,即可快速接触患者颅内压迫,还能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其预后,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外伤性 硬膜下血肿脑疝 钻孔引流 标准去骨瓣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小儿鞘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鞘积液患儿,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施行传统开放性横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给予研究组施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结果对照组单侧手术时间、双侧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均长于研究组,而且术中出血量多,有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小儿鞘积液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切口长度,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 小儿鞘膜积液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胸腰椎脊髓外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3年7月,胸腰椎脊髓外内肿瘤患者26例,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肿瘤所在的部位采用一次性切除手术方法,对于肿瘤偏向后侧或外侧者,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显露椎管内肿瘤。对于肿瘤位于脊髓的前侧,则侧方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显露椎管内、外的瘤体。对于病变界限清楚的,而且尚未完整包膜的肿瘤,给予完整切除。病变界限不清楚的,与蛛网膜粘连,则连同少许一并切除。手术中应尽量避开脊髓较粗的滋养血管,防止损伤。对于后柱结构破坏较多的患者,有16例患者在其肿瘤切除同时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手术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对同时行固定植骨融合术未发生脊柱失稳现象。结论髓外膜内肿瘤切除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手术方法,而应根据患者肿瘤所在椎管的位置及瘤体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术后必须进行脊柱重建,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 脊柱稳定性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心包积液病因及预后分析。方法203例中等量到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心包积液并置管行心包持续引流。结果203例患者均置管成功,留置时间平均8天(5~16天),拔管后随访3月到5年,观察病因与预后关系。结论心包积液病因仍以结核病为主,其次肿瘤、心衰,而AIDS明显有上升趋势,成为心包积液主要死亡因素,死亡率7.39%(15/203),另超声引导PTC穿刺针经皮穿刺心包积液并置管引流术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心包积液方法。

  • 标签: 心包积液 病因 死亡 超声引导
  • 简介:胸腔积液(pleuraleffusion)是肺、胸膜或其他许多全身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正常机体胸腔内的液体分泌和吸收保持着动态平衡,任何病理原因加速其产生和(或)减少其吸收时,就会出现胸腔积液.

  • 标签: B超 CT X线 病因 胸腔积液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应用持续性胸段外麻治疗。方法将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患者分为两组,A组常规治疗,B组应用持续性胸段外麻醉阻滞(TEA)。结果B组治疗5天后溃疡愈合比例、肠鸣音及治疗效果各个方面优于A组,P<0.05差距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持续性胸段外麻治疗治疗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无不良反应,达到消除病灶和保护胃粘膜可行方法。能治疗及处理肠胃应激反应的方式。

  • 标签: 颅脑外伤 并发应激性溃疡 持续性TEA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恶性胸腔积液肿瘤的比例、病理类型、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纳入的6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所有资料,均开展病理切片检查、免疫组化分析,了解恶性胸腔积液肿瘤的比例、病理类型、病理特征。结果肺腺癌组织中的Calretinin、CEA、NapsinA、TTF-1等阳性表达率对比恶性间皮瘤,统计学具有数据参比分析意义(P<0.05)。结论恶性胸腔积液中最为常见的是肺腺癌,恶性间皮瘤次之,采取细胞团块收集器对脱落的细胞收集,病理切片之后了解细胞形态,采取免疫组分析可提升检出率。

  • 标签: 恶性胸腔积液 免疫组化 细胞团块收集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或复合连续外阻滞麻醉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子宫肌瘤患者60例,均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外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在T2与T3时间段时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长(4.1±1.5)min、完全清醒时长(16.8±3.5)min、拔管时长(8.9±1.5)min等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在高血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应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外阻滞麻醉,麻醉效果理想,可作为首选方案。

  • 标签: 全身麻醉 复合连续硬脊膜外阻滞麻醉 高血压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