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感疫苗接种预防流感样症状的效果与接种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受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6年01月18日至2018年05月10日,按照是否接种类型分为两组,即观察组选择已接种流感疫苗人群,对照组选择尚未接种流感疫苗,各60例,且对两组受检人员的流感样症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发热、硬结)进行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观察组受检人员的流感样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且未发生流感症状例数高于对照组数据,P值小于0.05。观察组受检人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P值小于0.05。结论接种流感疫苗意义重大,能够在一定程度预防流感样症状的出现,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上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流感疫苗接种 预防 流感样症状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方法108例患者行脑室外引流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感染经积极有效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结论脑室外引流术后经严格管理颅内感染明显减少。

  • 标签: 脑室外引流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奥司他韦治疗流感样患儿的临床效果,为儿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流感样患儿,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1,氨咖黄敏口服液)实验组(n=41,氨咖黄敏口服液+奥司他韦胶囊)。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热、咳嗽、鼻塞、咽喉痛症状所需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儿童感冒样病例采取奥司他韦治疗疗效满意、症状缓解快,具有实施价值。

  • 标签: 奥司他韦 流感样患儿 症状缓解时间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柔红霉素(DNR)和阿糖胞苷(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DAG方案)能否提高抗肿瘤效果,并研究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白血病细胞HL-60为实验对象,分为DA方案组、DAG方案组和对照组3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DA方案组为DNR加Ara-C;DAG方案组为DNR加Ara-C和G-CSF(G-CSF先于化疗药物前24h加入)。药物作用24、48h后收集细胞,对各组分别进行细胞计数、细胞形态观察,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比例、细胞坏死比例。另对HL-60细胞单用G-CSF作用24h后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行实时定量PCR以检测细胞内Ara-C相关代谢酶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化疗药物作用后,相对于对照组,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显示有明显细胞核固缩现象,且可见凋亡小体形成。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相比,前者细胞生长抑制率更高(作用48h,为78.3%比72.1%)(P〈0.01)。细胞凋亡分析显示,与DA方案组相比,DAG作用24h后早期凋亡百分率增高(9.43%比7.5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48h后,2组早期凋亡比例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细胞坏死百分率在药物作用24h和48h后均显著增高(DAG方案组分别为44.16%和57.59%;DA方案组分别为41.54%和58.22%),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作用前,G-CSF单独作用HL-6024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期细胞比例增高[(39.91±1.16)%比(31.42±1.47)%](P〈0.05);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Ara-C代谢酶中脱氧胞苷激酶(DCK)的基因表达增高,5′-核苷酸酶(5′-NT)基因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D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联合DA方案能显著提高对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其作用机制主要为促肿瘤细胞坏死,轻度促细胞凋�

  • 标签: DAG方案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代谢酶 HL-60细胞株
  • 简介:目的观察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对4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行观察。结果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治愈3例,死亡1例,发热、呼吸困难、咳嗽为本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4例均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患者均不同程度接受抗生素、抗病毒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均合并有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的多脏器功能障碍,应及早行呼吸机辅助通气。

  • 标签: 流感 人/诊断 流感病毒A型 H1N1亚型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近两年来儿内科门急诊儿童流感样病例,了解儿童流感流行特征,为本地区儿童流感防控措施的调整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门急诊就诊的29136例流感样病例(ILI)的病例资料,采集咽拭子应用胶体金快速抗原检测,分析ILI%和阳性率在不同年度月份的分布情况及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结果两年来我院共筛查ILI29136例,ILI%占儿内科门急诊总量的8.03%(29136/362684),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为29.19%(8506/29136)。分型以甲型流感居多。每年冬春季从12月至次年3月为流感高发期,2017-2018年度流感活动度明显增强,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出现大的流行高峰。3~岁年龄组在各型流感检测中阳性率均最高,各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地区流感活动期主要集中在冬春季,但每年活跃强度、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各年龄组中3-6岁组是流感高发人群,加强儿童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做到早诊早治,避免误诊漏治,是流感防控工作的关键。

  • 标签: 儿童 流行性感冒 流行病学分析 胶体金快速抗原检测
  • 简介:常规分离鉴定47大肠埃希菌,以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对其进行常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测定,耐药经PCR检测aac(3)~Ⅱ基因保守区,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初步探讨大肠埃希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与aac(3)-Ⅱ基因保守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本地区大肠埃希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aac(3)-Ⅱ基因保守区具65位G、84位T和65位A、84位C两种基因型,且高度耐药菌株皆为65位G、84位T。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氨基糖苷类 耐药株 aac(3)-Ⅱ基因保守区 药物敏感性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奥司他韦在小儿流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6例流感患儿,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注射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加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比较两组体温变化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81.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体温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感患儿给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磷酸奥司他韦 小儿流感 利巴韦林
  • 简介:目的:探讨纸片扩散法测定氟康唑和伏利康唑对酵母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两者的符合率。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氟康唑和伏利康唑对850酵母菌的抑菌环直径,并用E—test法测定部分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氟康唑和伏利康唑对酵母菌抑菌环直径中位数分别为33mm和34mm,其中氟康唑对受试菌株的敏感性为94.9%,两种方法测定氟康唑的符合率为98.8%。结论:纸片扩散法测定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可靠与E—test法较符合,适合常规应用。

  • 标签: 纸片扩散法 酵母菌 氟康唑、伏利康唑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报道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和目的基因HSV-TK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表达。方法:将同时表达GFP和HSV-TK的多右反子重组逆转录病毒GCGPTKSN,分别转染K562、NS-1、EL4、Sp2/0细胞,并在体外应用荧光显微镜检测GFP的表达,同时GCV杀伤试验检测HSV-TK基因表达。结果:GFP在四种细胞系中高效表达。高浓度的GCV能有效抑制转染细胞的生长。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能介导GFP和HSV-TK基因进入多种细胞系,并在那里共表达。GFP基因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报道基因,这为基因转移的检测以及转基因细胞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标签: GFP HSV-TK 基因 细胞株 逆转录病毒载体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风疹病毒是风疹的病原体,因孕妇在早期感染后可引起胎儿感染,导致先天性风疹感染而受重视。近几年对病毒的研究在基因结构、复制和调节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文就风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功能、复制调节等方面作简要的综述。

  • 标签: 风疹病毒 基因组 结构 复制 调节
  • 简介:摘要病毒性脑炎在基层医院属常见病,长年均有发病。由于本病表现复杂多样,基层医院缺乏特异性病毒分离及免疫方面的检查,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早期极易误诊。本文结合医院治疗资料分析研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标签: 脑炎,病毒性 诊断
  • 简介: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其病程呈良性,一般不超过3周,多在2周以内,一般预后较好。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接受长程血透治疗的维持性血透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情况进行调查以使得血透患者感染HBV、HCV和HIV的感染率进一步降低。方法将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底我院收治的426例接受半年以上的维持性血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经过半年调查一次患者HBV-M、抗HCV和抗HIV情况;从2012年1月开始,把抗HCV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和HBsAg阳性患者进行严格分区分机透析。将各患者的HBV-M、抗HCV和抗HIV三种抗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分区分机前后的两组患者感染HBV和HCV的情况同时做对比。结果2012年初到2017年初维持性血透患者HBeAg抗原阳转率为0;后两年比前三年的抗HCV阳转率有大幅度下降(P<0.001);426例患者均未发生抗HIV阳性;未感染HBV或HCV的血透患者比感染HBV或HCV的血透患者的肝功能异常率低(P<0.001)。结论促红素广泛应用之后减少输血,血透患者的HBV和HCV感染率明显降低,进一步对分区分机的两类HBV和HCV感染患者进行隔离血透治疗,发现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的风险大幅度降低。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血透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3年至2016年永州市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流感流行趋势,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流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流感监测点医院所收集流感样病例(ILI)采集咽拭子,以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HA)及血凝抑制(HI)方法进行毒株型别鉴定。根据所采集流感样病例对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从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收集到流感样病例标本共计2483份,经病毒分离和分型鉴定的流感病毒168,总分离培养阳性率占比6.77%;这4年中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活跃,在2014-2015年度成为优势流行,2013年-2016年则是B型、H3N2亚型两种病毒交替流行;新甲型H1N1流行态势较低;在每个监测年份中流感病毒在冬季呈现流行高峰期,有两个年度在夏季呈现流行小高峰期,主要以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从年龄段分析,流感病毒以5-15岁年龄组分阳性率最高。结论永州市2013年至2016年间流感病毒流行态势整体维持平稳;每年流感主要在冬春季节流行,夏季流感偶尔呈现流行小高峰,H3N2亚型病毒在几个年份中流行趋于活跃。重点做好冬、春两季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对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态势与病原学变化做好监督,可及时研究分析是否存在发生流感病毒变异情况。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病原学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集束化护理措施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资料100例进行分组,平均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产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几率,将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产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接受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工作中开展有效的集束化护理,能够显著减少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出现几率,延长深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应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集束化护理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糜烂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其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04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抗病毒治疗)和对照组(射频治疗)各5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104例宫颈糜烂患者中,轻(42例)、中(34例)、重度症状(28例)患者的HPV感染率分别为45.24%、52.94%以及71.4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23%>80.77%)相对更高(P<0.05),而白带增多(4.53±1.25)d<(6.13±1.74)d、下腹坠胀(7.68±1.61)d<(11.84±2.29)d以及接触性出血等症状的消失时间(5.26±1.39)d<(7.44±1.57)d等相对更短(P<0.05)。结论在感染HPV的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抗病毒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效果。

  • 标签: 宫颈糜烂 HPV 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