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感疫苗接种预防流感样症状的效果与接种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受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6年01月18日至2018年05月10日,按照是否接种类型分为两组,即观察组选择已接种流感疫苗人群,对照组选择尚未接种流感疫苗,各60例,且对两组受检人员的流感样症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发热、硬结)进行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观察组受检人员的流感样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且未发生流感症状例数高于对照组数据,P值小于0.05。观察组受检人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P值小于0.05。结论接种流感疫苗意义重大,能够在一定程度预防流感样症状的出现,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上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流感疫苗接种 预防 流感样症状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奥司他韦治疗流感样患儿的临床效果,为儿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流感样患儿,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1,氨咖黄敏口服液)实验组(n=41,氨咖黄敏口服液+奥司他韦胶囊)。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热、咳嗽、鼻塞、咽喉痛症状所需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儿童感冒样病例采取奥司他韦治疗疗效满意、症状缓解快,具有实施价值。

  • 标签: 奥司他韦 流感样患儿 症状缓解时间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院近两年来儿内科门急诊儿童流感样病例,了解儿童流感流行特征,为本地区儿童流感防控措施的调整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门急诊就诊的29136例流感样病例(ILI)的病例资料,采集咽拭子应用胶体金快速抗原检测,分析ILI%和阳性率在不同年度月份的分布情况及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结果两年来我院共筛查ILI29136例,ILI%占儿内科门急诊总量的8.03%(29136/362684),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为29.19%(8506/29136)。分型以甲型流感居多。每年冬春季从12月至次年3月为流感高发期,2017-2018年度流感活动度明显增强,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出现大的流行高峰。3~岁年龄组在各型流感检测中阳性率均最高,各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地区流感活动期主要集中在冬春季,但每年活跃强度、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各年龄组中3-6岁组是流感高发人群,加强儿童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做到早诊早治,避免误诊漏治,是流感防控工作的关键。

  • 标签: 儿童 流行性感冒 流行病学分析 胶体金快速抗原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奥司他韦在小儿流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6例流感患儿,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注射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加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比较两组体温变化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81.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体温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感患儿给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磷酸奥司他韦 小儿流感 利巴韦林
  • 简介:摘要病毒性脑炎在基层医院属常见病,长年均有发病。由于本病表现复杂多样,基层医院缺乏特异性病毒分离及免疫方面的检查,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早期极易误诊。本文结合医院治疗资料分析研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标签: 脑炎,病毒性 诊断
  • 简介: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其病程呈良性,一般不超过3周,多在2周以内,一般预后较好。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接受长程血透治疗的维持性血透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情况进行调查以使得血透患者感染HBV、HCV和HIV的感染率进一步降低。方法将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底我院收治的426例接受半年以上的维持性血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经过半年调查一次患者HBV-M、抗HCV和抗HIV情况;从2012年1月开始,把抗HCV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和HBsAg阳性患者进行严格分区分机透析。将各患者的HBV-M、抗HCV和抗HIV三种抗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分区分机前后的两组患者感染HBV和HCV的情况同时做对比。结果2012年初到2017年初维持性血透患者HBeAg抗原阳转率为0;后两年比前三年的抗HCV阳转率有大幅度下降(P<0.001);426例患者均未发生抗HIV阳性;未感染HBV或HCV的血透患者比感染HBV或HCV的血透患者的肝功能异常率低(P<0.001)。结论促红素广泛应用之后减少输血,血透患者的HBV和HCV感染率明显降低,进一步对分区分机的两类HBV和HCV感染患者进行隔离血透治疗,发现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的风险大幅度降低。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血透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3年至2016年永州市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流感流行趋势,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流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流感监测点医院所收集流感样病例(ILI)采集咽拭子,以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凝(HA)及血凝抑制(HI)方法进行毒株型别鉴定。根据所采集流感样病例对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从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收集到流感样病例标本共计2483份,经病毒分离和分型鉴定的流感病毒168,总分离培养阳性率占比6.77%;这4年中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活跃,在2014-2015年度成为优势流行,2013年-2016年则是B型、H3N2亚型两种病毒交替流行;新甲型H1N1流行态势较低;在每个监测年份中流感病毒在冬季呈现流行高峰期,有两个年度在夏季呈现流行小高峰期,主要以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从年龄段分析,流感病毒以5-15岁年龄组分阳性率最高。结论永州市2013年至2016年间流感病毒流行态势整体维持平稳;每年流感主要在冬春季节流行,夏季流感偶尔呈现流行小高峰,H3N2亚型病毒在几个年份中流行趋于活跃。重点做好冬、春两季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对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态势与病原学变化做好监督,可及时研究分析是否存在发生流感病毒变异情况。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病原学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糜烂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其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04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抗病毒治疗)和对照组(射频治疗)各5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104例宫颈糜烂患者中,轻(42例)、中(34例)、重度症状(28例)患者的HPV感染率分别为45.24%、52.94%以及71.4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23%>80.77%)相对更高(P<0.05),而白带增多(4.53±1.25)d<(6.13±1.74)d、下腹坠胀(7.68±1.61)d<(11.84±2.29)d以及接触性出血等症状的消失时间(5.26±1.39)d<(7.44±1.57)d等相对更短(P<0.05)。结论在感染HPV的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抗病毒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效果。

  • 标签: 宫颈糜烂 HPV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02月-2018年0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出率和ALT、AST水平。结果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阳性组ALT(256.81±172.63vs76.26±52.66)、AST(216.29±180.59vs68.36±42.71)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显著,既可以提高检出率,又可以很好的反应病毒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大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我院2018年3月到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和满意度评分。结果试验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和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弓形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验在自然流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该院接受自然流产的孕妇48例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40例无自然流产史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验法检测所有孕妇巨细胞病毒、弓形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的巨细胞病毒(CMV)、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的阳性率分别为43.75%、8.33%、16.67%、5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2%、0.00%、2.22%、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V-Ⅱ和CMV所致不良妊娠发生率显著高于RV、TO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检测巨细胞病毒、弓形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抗体可有效防止自然流产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自然流产 巨细胞病毒 弓形体 风疹病毒 单纯疱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感染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117例,对其进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检测,并作药敏分析,研究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结果分离出65粪肠球菌和52例屎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样本主要来自泌尿科、血液科和消化科,屎肠球菌主要来自消化科,两种肠球菌年龄分布均集中在40-60岁之间;粪肠球菌对四环素耐药性为55.38%高于屎肠球菌32.69%,而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分别为13.84%、16.92%、32.31%、30.77%,均低于屎肠球菌78.85%、80.77%、82.69%、71.15%,P<0.05。结论屎肠球菌耐药性普遍高于粪肠球菌,临床药物使用时需开展科学合理的药性检测,以此为依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流感染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病毒载量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对孕妇妊娠结局、所娩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550例妊娠妇女病历资料,根据HBV感染及HBVDNA载量情况分为3组,DNA阳性组(HBV感染,HBVDNA阳性)100例,DNA阴性组(HBV感染,HBVDNA阴性)297例,对照组(非HBV感染)150例,比较3组GDM发生率及各组中确诊GDM孕妇对妊娠结局和分娩新生儿的影响。结果DNA阳性组、DNA阴性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阳性组与DNA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NA阴性组和对照组比较,DNA阳性组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但DNA阴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GDM间在ICP、羊水情况、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先天畸形、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孕妇GDM发生率增加,HBVDNA高载量增加了早产、巨大儿、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几率,密切监测HBVDNA和血糖并维持其基本正常,有助于减少妊娠不良结局。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乙型肝炎病毒,孕妇,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6例血流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76例非血流感染患者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和浓度等检测结果情况,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的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革兰阴性菌的降钙素原浓度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结论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于血流感染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能较大幅度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血培养 血流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过程中发热门诊的护理管理进行分析以及探讨。方法通过建立比较独立的发热门诊同时将工作的制度以及流程进一步完善,且加大对医护工作人员培训,进行较为规范的一种管理,对消毒隔离的措施进行严格的落实,同时做好医护工作人员具体的防护。结果所有的患者都主动愿意接受隔离观察,对医院的工作积极的配合,通过治疗之后都有效治愈且出院,此外,未出现院内感染事件,没有重症感染,未发现医护人员出现感染。结论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对发热门诊实施护理管理,临床取得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甲型H1N1 发热门诊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检验方式以及其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资料86例作为研究组,分别对研究组患者选用HBV-DNA检验法进行检测和乙肝五项检验法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阳性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患者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均为阳性,但HBV-DNA阳性率检测率为65.12%。其中HBsAg、HBeAg、抗-HBc检测结果相近,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抗HBs+、抗-HBc+、抗-HBe检测结果符合率较低,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检测中使用乙肝五项检验法能够快速对其进行检测但准确率有一定局限,而HBV-DNA检验法能够更加精确的判定其结果,临床医学中对患者进行乙肝病毒携带检验可以结合两种检验手法对患者病情进行逐步确认。

  • 标签: 乙肝病毒携带者 临床检验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所接收的80例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和感染情况。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为38例,占95.0%;对照组总有效为32例,占80.0%;两组患者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率为2.50%;对照组感染率为17.5%;两组患者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增强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 标签: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 集束化护理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