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以往临床上不断加强哮喘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下,研发了多种新型的疗法,为哮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医学界对难治性哮喘的基因、免疫细胞信号通路以及气道生物学等进行了研究,但现阶段仍未完成阐明,导致治疗难度极大,患者的死亡率不断上升,成为了临床上的难点问题。笔者进一步分析了难治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现做如下综述。

  • 标签: 难治性哮喘 发病机制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治疗羊水过少的观察及作用机制。方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90例羊水过少产妇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水化方法治疗,肝素治疗组则予以肝素治疗。比较两组转归率;症状改善的时间、胎盘血流改善的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总量;治疗前后产妇VEGF水平、AFI水平;产后出血的例数、剖宫产的例数。结果肝素治疗组转归率高于对照组,P<0.05;肝素治疗组症状改善的时间、胎盘血流改善的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总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EGF水平、AFI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肝素治疗组VEGF水平、AFI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肝素治疗组产后出血的例数、剖宫产的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素治疗羊水过少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胎盘血流和改善新生儿情况,减少产后出血,改善母婴结局,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素 羊水过少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痴呆作为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临床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老年痴呆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作为其临床症状,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成很大威胁,对家庭产生较大负担。本文就老年痴呆的病因和主要药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在探索老年痴呆新药治疗方面有所帮助。

  • 标签: 老年痴呆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对正常人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方法应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用金标法测D-D二聚体,对比上述禹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高压氧治疗可使FIB,PLG降低。D-D二聚体升高,APTT时间延长,对PT,AT-Ⅲ无影响。结论高压氧治疗主要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纤溶系统,同时对内凝血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高压氧治疗 正常人 病人 出血 凝血 机制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有的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的激活有关。细胞凋亡的功能和诱导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心力衰竭的免疫调节剂治疗有望成功。

  • 标签: 心力衰竭 发病机制 免疫学
  • 简介:摘要重症病例中病死率较高,存活的患儿留有神经统后遗症的比例比较高,重症手足口病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存在诸多争议,交感神经亢进理论细胞因子释放和免疫反应异常等学说,进一步阐释了重症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手足口病 重症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治疗脂肪肝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3月-2018年2月90例脂肪肝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水飞蓟素片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比较两组脂肪肝临床疗效;血脂正常时间、肝功能血清酶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脂和肝功能;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脂肪肝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脂正常时间、肝功能血清酶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脂和肝功能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和肝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安全性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脂肪肝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脂和肝功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脂肪肝 疗效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常见病变,影响患者活动,严重者可致残。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介绍与分析,并探讨了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 标签: 踝关节 创伤性关节炎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子宫是女性极为重要的生理器官,其健康与否与个人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关注子宫健康是保护女性的重要方面。近些年来,与子宫相关的妇科疾病的发病率仍持高不下,例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这种病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具体诊断较为复杂,后续治疗方法较多,且正在研究中。本文将对该病症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进行探究。

  • 标签: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发病机制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痴呆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痴呆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将西药吡拉西坦片治疗应用在对照组(34例)中,将西药吡拉西坦片联合中药补肾益智汤治疗应用在实验组(34例)中,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4%,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因突变、胆碱能缺失等式老年痴呆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了解其发病机制的前提下采用中西药结合方式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痴呆 发病机制 临床药物 治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环磷酰胺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接诊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66例,将之按照数字抽签的方式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n=33)。两组都常规应用醋酸泼尼松,实验组加用环磷酰胺。分析两组病情的缓解情况,比较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8%,明显比对照组的66.67%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尿蛋白定量明显比对照组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环磷酰胺疗法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进行施治,能够显著改善其机体指标,提高疗效,促进病情恢复。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疗效 环磷酰胺 醋酸泼尼松
  • 简介:摘要鲍曼不动杆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若干预不及时,可增加院内感染率,为了改善预后,还需尽早实施抗生素干预,而为了保证用药选择的安全性,还需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 机制 抗生素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及药理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59例,进行缩宫素治疗。观察组59例予以米索前列醇治疗,分析治疗有效性和药理机制。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和产后2h、24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妇采用缩宫素治疗后脉搏和脉压均出现较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采用米索前列醇治疗时,脉搏和血压均无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可减少产妇出血量,降低不良反应率,药理作用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产后出现 米索前列醇 药理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安胃疡胶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药学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对照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安胃疡胶囊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定前列腺素E2(PGE2)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8、PGE2水平进行分析得知,两组患者治疗前胃液、胃黏膜IL--8、PG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液、胃黏膜IL--8含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胃液和胃黏膜PGE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胃疡胶囊治疗浅表性胃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降低胃液及胃粘膜中的IL-8含量,促使PGE2浓度提高,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进一步保护胃粘膜,促使其加速愈合,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安胃疡胶囊 慢性浅表性胃炎 药学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当中,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相关效果及具体目的、机制。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整年中收治的76例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均分成常规组与早期组,常规组患者需要在入院后接受常规性质治疗,早期组患者则需要在上述基础上接受他汀类药物早期治疗,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化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而言,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较好,其治疗目的与相关机制较为清楚,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急性冠脉综合征 机制 目的 早期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iR-137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生长正常的54只大鼠为研究对象,A组18例大鼠正常饲养,不给予任何处理。B组为卒中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方法将18例正常大鼠制作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C组18例正常大鼠在B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给予慢性温和刺激制作成卒中抑郁模型,C组18只大鼠再分为a2、b2、c2三组,a2组6例大鼠不给予任何治疗,b2组6例大鼠给予脑室注射agomir—NC处理,c2组6例大鼠给予脑室注射agomir-137处理。比较分别选取A、B、a2三组6例大鼠处死后取脑,检查miR-137的表达差异,以及A、a2、b2、c2三组糖水消化和旷野试验。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a2组大鼠脑中miR-137的表达水平<B组<A组,糖水消化实验显示c2组大鼠糖水消耗百分比>b2组>a2组,旷野实验显示c2组大鼠垂直得分>b2组>a2组。结论miR-137参与卒中后抑郁病理生理过程中,增阿基内源性miR-137的含量能有效促进提高miR-137的表达具有降低卒中后抑郁的作用。

  • 标签: miR-137 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行以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以及药理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观察组46例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进行治疗,对比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发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疗效,提升治疗安全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轻中度高血压 硝苯地平缓释剂 苯磺酸氨氯地平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