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致病PCR检测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肠道致病,通过PCR法检测,分析PCR检测在肠道致病检测中的作用。结果多重PCR方法可扩增致病目的基因片段,具有较强特异性,可检测随意接种3个细菌。结论多重PCR可快速、准确检测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种肠道致病,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肠道致病菌 PCR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及护理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比较,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送检结果显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占70.00%,革兰阳性菌占20.00%,真菌占10.00%。实验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QLQ-RC38评分得分中身体形象、对未来的期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优质护理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显著疗效,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结肠癌 肠瘘 腹腔感染 致病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及护理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比较,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送检结果显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占70.00%,革兰阳性菌占20.00%,真菌占10.00%。实验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QLQ-RC38评分得分中身体形象、对未来的期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优质护理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显著疗效,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结肠癌 肠瘘 腹腔感染 致病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及护理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比较,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送检结果显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占70.00%,革兰阳性菌占20.00%,真菌占10.00%。实验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QLQ-RC38评分得分中身体形象、对未来的期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优质护理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显著疗效,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结肠癌 肠瘘 腹腔感染 致病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与开放術治疗直肠癌术后感染的致病分布情况以及对干扰素、白介素体内水平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采取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其中择取43例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腹腔镜组,另择取43例开放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开放组中,统计两组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检测两组术后感染患者的致病以及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6.98%,开放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3.26%;两组感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腹腔镜组低于开放组(P<0.05)。开放组共检出致病株2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分布占比为66.67%,革兰阳性菌占比为33.33%;腹腔镜组共检出致病株1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分布占比为63.64%,革兰阳性菌占比为36.36%;腹腔镜组检出致病株数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腹腔镜组IL-2、IL-10、IFN-γ的水平均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具有降低术后致病感染概率的优势,对于自身免疫功能的损伤较轻,有利于术后尽早恢复,与传统开放术相比优势更加明显,值得在直肠癌手术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直肠癌 腹腔镜手术 开放手术 术后感染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并探讨其对于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深入分析其致病因素,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腹泻患儿临床资料,其致病因素包括感染性(36%)及非感染性(64%)两大因素,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原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3%)、痢疾杆菌(30%)、轮状病毒(24%)、志贺菌(10%)、空肠弯曲菌(3%)。结论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对症抗菌类药物及微生态制剂灌肠治疗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可以在今后小儿腹泻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腹泻 大肠埃希菌 轮状病毒 空肠弯曲菌 微生态制剂
  • 简介:目的:了解近期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变化特点,以利于病原菌的监控和治疗,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总结1997年1月-2001年12月采集的所有病人感染性标本,使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少数标本使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革兰阴性(G^-)杆菌对亚培胺南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强;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屎肠球菌耐药性较强。各菌种随年代的推移耐药性都呈增加趋势。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或减少院内感染。

  • 标签: 1997年-2001年 临床分离 菌群 耐药性 病原菌 抗生素
  • 简介:目的研究从海水中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方法毒力实验组35只清洁级昆白小鼠随机分为4组:腹腔注射副溶血弧菌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为腹腔注射标难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标准大肠杆菌,阴性对照组为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伤口感染组:35只SPF小鼠,腿部致伤后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浸泡含有细菌的人工海水)和阳性对照组(含有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杆菌),阴性对照组(浸泡无菌人工海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培养、脏器培养,4d后活杀小鼠,取脏器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毒力实验组:一只鼠腹腔注射细菌悬液12h后血培养阳性,解剖脏器压印细菌培养阳性。伤口感染组:伤口浸泡菌液后,感染阳性率为100%,血液及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病理学检查伤肢横纹肌组织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蜂窝织炎性反应,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当于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无炎性反应。结论自海水中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在10°CFU/ml时,具有感染能力,可致鼠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 标签: 沿海 副溶血弧菌 致病能力 小鼠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电针分离粘连与冷刀分离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50例中重度宫腔粘连行宫腔镜分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n=25)及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电针分离术,研究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月经改善情况以及宫腔粘连复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P<0.05);研究组宫腔粘连复发率为8.00%,对照组宫腔粘连复发率为24.00%(P>0.05);研究组患者月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宫腔镜下电针分离宫腔粘连相比,采用冷刀分离宫腔粘连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月经恢复情况佳,粘连复发率降低,值得推广。

  • 标签: 宫腔镜 宫腔粘连 电针分离 冷刀分离 疗效比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治疗宫腔粘连(IUA)的疗效。方法68例宫腔粘连患者,均采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术后辅助雌孕激素替代治疗。比较不同宫腔粘连程度患者术后月经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结果68例患者中月经量增多56例,月经改善率为82.35%(56/68)。其中Ⅱ度宫腔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为93.02%,Ⅲ度为71.43%,Ⅳ度为25.00%,Ⅱ度宫腔粘连患者月经改善率均高于Ⅲ、Ⅳ度宫腔粘连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宫腔粘连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Ⅲ、Ⅳ度宫腔粘连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并配合术后辅助激素治疗对于治疗宫腔粘连效果显著,术前宫腔粘连越轻,月经恢复越好;随着宫腔粘连程度越重,其治愈率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宫腔粘连 宫腔镜 宫腔粘连分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分离胶采血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三年来健康体检人群40例进行研究,按不同采血管均分两组,比较影响。结果对两组健康体检人群的分离后血清进行即时生化检测,两组检测者的生化检测数据记录如下,两组健康体检者数据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体检者血液放置24小时后再次进行生化检测,并对两组健康体检者生化检测数据进行比较,两组体检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离胶采血管能够增加血液稳定,提供更可靠数据。

  • 标签: 分离胶采血管 临床生化检验 影响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近海海域致病性细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海水经增菌培养、分离,进行细菌学鉴定及药敏试验(K—B法)。结果检出致病性细菌24种144株,其中弧菌科117株(81.25%),肠杆菌科18株(12.50%),假单胞菌属8株(5.56%),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0.69%)。药敏结果显示,弧菌科对氨节西林(89.19%)耐药性最强,其次是头孢唑啉(77.02%),头孢呋辛(59.46%);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敏感。结论此项研究对海水中细菌感染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 近海 海域 致病性细菌谱 分布情况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68例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通过短肌腱移位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通过骨膜移位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踝关节功能评分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膜移位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保证患者踝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术治疗 下胫腓联合分离 踝关节损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讨论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临床特点及后路髂腰内固定治疗该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5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后路髂腰内固定术,并在手术后1年内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记录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和心理情绪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以及SDA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髂腰内固定对于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损伤有显著效果,术后愈合时间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具有临床治疗价值,可推广。

  • 标签: 髂腰内固定 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手术与电切分离手术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宫腔粘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分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宫腔形态恢复及月经量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术后宫腔粘连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宫腔形态恢复总有效率及月经量总改善率均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宫腔粘连复发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结论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手术与电切分离手术治疗宫腔粘连手术效果相当,但相对后者,前者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镜电切分离术 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术 宫腔粘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染人体的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寻找一种培养细菌L型的最佳办法,以便临床鉴定与研究细菌L型。方法对在普通血液培养过程中瓶底出现轻微暗紫红、上清液微混或瓶壁有少量颗粒状物生长时,分别用血浆分离针抽取可疑培养物同时转种于普通血液琼脂培养基、L型增菌培养基及L型琼脂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在血琼脂固体培养基上最终形成了细菌L型,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了细菌型、L型、将可疑培养物再用血浆分离针转种于L型细菌液体培养基上又分离出23例L型细菌,使原来一般血培养阳性率提高。结论经过对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研究,发现血琼脂固体培养基培养对于培养细菌L型有较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可以用于鉴定与研究细菌L型。

  • 标签: 细菌 L型 分离培养
  • 简介: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EVs)的定义及临床研究价值一、EVs的定义EVs是一种由细胞来源的脂质双分子层包绕的球状膜性结构,包括通常所说的微泡和外来体。EVs是一组直径介于40~5000nm间的囊泡状小体,多种细胞均可向其生存的微环境中分泌EVs[1-2]。EVs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酶、各种生长因子及受体、组蛋白、

  • 标签: 胞外囊泡 微泡 外来体 分离与纯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治疗性血细胞分离采集患者给予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围术期的护理指导和干预,观察并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结果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6例(95.00%)明显高于护理前64例(80.00%),护理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3例(3.75%)明显低于护理前10例(12.5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治疗性血细胞分离患者,采取围术期的护理指导和干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治疗性 血细胞分离采集技术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致病原因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根据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收的30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分析研究,对患者的致病原因和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中,主要病例年龄在40至59岁阶段,占总数的53.33%,各年龄段患者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发病季节患者病例数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出血方式中黑便患者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6.67%,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患者的致病原因分析如下,有为31.67%是因为十二指肠溃疡,20%是因为胃溃疡,16.67%是因为胃癌,15.00%是因为复合性溃疡,6.67%是因为糜烂出血性胃炎,5%是因为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3.33%是因为门脉高压性胃病,1.67%是因为食道癌。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繁多,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降低该疾病发生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致病原因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