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

范伟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人民医院1624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并探讨其对于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深入分析其致病因素,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腹泻患儿临床资料,其致病因素包括感染性(36%)及非感染性(64%)两大因素,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原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3%)、痢疾杆菌(30%)、轮状病毒(24%)、志贺菌(10%)、空肠弯曲菌(3%)。结论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对症抗菌类药物及微生态制剂灌肠治疗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可以在今后小儿腹泻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空肠弯曲菌;微生态制剂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andanalyzethepathogenicfactorsofinfantilediarrheaandtoexploreitssignificanceforclinicaltreatment.Methodstheobjectofthisstudywastoselect100casesofdiarrhoeafromMay2015toOctober2017.Theclinicaldata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ndthepathogenicfactorswereanalyzedinorderto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clinicaltreatment.Resultsthroughretrospectiveanalysisoftheclinicaldataofchildrenwithdiarrhea,thepathogenicfactorsincludedtwofactorssuchasinfection(36%)andnoninfection(64%).ThecauseofinfantilediarrheawasEscherichiacoli(33%),dysentery(30%),rotavirus(24%),Shigella(10%),andCampylobacterjejuni(3%).Conclusionthetherapeuticeffectofantisepticdrugsandmicroecologicalagentsundertheguidanceofdoctorscanbeachieved,andcanbeusedintheclinicaltreatmentofchildren'sdiarrheainthefuture.

Keywords:infantilediarrhea;Escherichiacoli;rotavirus;Campylobacterjejuni;microecologicalpreparations.

小儿腹泻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病症,其病原及致病因素较多,由此而引起以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显著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1]。该病症的发生,容易导致患儿身体素质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并影响患儿身体免提调节能力。为了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小儿腹泻病原学成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恢复性分析了某院收治的腹泻患儿临床资料,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研究成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0~3岁患儿58例(58%)、4~6岁患儿42例(42%)。所有腹泻患儿临床表现均为轻重不等、频率不一的腹泻排便。排便次数3~12次,且排便形状不一,其中,黏液便15例、水样便68例、稀软便10例、脓血便7例。腹泻伴有脱水症状45例、腹泻伴有发热、腹痛症状55例。

1.2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了回顾性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腹泻患儿临床病理学诊断资料,详细了解导致患儿出现腹泻的主要因素,以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丰富、科学的依据。

同时将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并运用胶体金法来检测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志贺菌及空肠弯曲菌。其所检测用试剂为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A群轮状病毒检测试剂,菌株鉴定工作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内容按步骤实施。之后依据所得出的临床诊断资料来综合归纳小儿腹泻致病因素。

2结果

2.1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

100例腹泻患儿中0~3岁患儿58例,非感染性因素导致腹泻35例,占比为60.34%,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腹泻23例,占比为39.66%。4~6岁患儿42例,感染性因素导致腹泻13例,占比为30.95%,非感染性因素导致腹泻29例,占比为69.05%,综合汇总后,非感染因素导致的腹泻占据小儿腹泻总数的64%,而感染性因素则占36%。

2.2小儿腹泻病原学检测结果

通过采用涂片镜检及胶体金法对腹泻患儿粪便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之后,得出了小儿腹泻病原学检测结果如下:大肠埃希菌(33%)、痢疾杆菌(30%)、轮状病毒(24%)、志贺菌(10%)、空肠弯曲菌(3%)。其中,轮状病毒导致的腹泻患儿粪便呈现黏液便或者水样便,在镜检下可以观察到少量的白细胞。志贺菌感染所导致的腹泻患儿粪便呈黏液便或脓血便,镜检下可以观察到大量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及空肠弯曲菌感染导致腹泻患儿粪便呈现黏液便、水样便或稀软便,镜检下能够观察到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白细胞。

3讨论

小儿腹泻在当前临床中较为常见,同时也是严重影响患儿自身免疫能力的一种消化道综合征。目前关于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研究成果较多,医学界专家学者关于致病因素已经达成了一致共识,即:非感染性因素及感染性因素是导致小儿腹泻的最主要因素,而其中又以非感染性因素为主[2]。这一观点与本次研究成果不谋而合,在本次回顾性分析研究工作中,100例腹泻患儿由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腹泻占到了患者总数的64%,感染性因素则为36%,证实了该论断的准确性,也表明本次研究成果并没有偏离研究预期目标。但是,在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原上,专家学者意见分歧较大,主要集中在空肠弯曲菌上。目前关于空肠弯曲菌导致的小儿腹泻报道及相关资料较少,即使既有报道也被认为是个例现象,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然而,在本次研究中所有100例腹泻患儿病变检查结果为大肠埃希菌(33%)、痢疾杆菌(30%)、轮状病毒(24%)、志贺菌(10%)、空肠弯曲菌(3%)。并未发现沙门菌及弧菌所导致的腹泻,但是可能与选取样本数量较小,涵盖面不够全面有关。然而,通过镜检,却发现了3%的腹泻患儿是由空肠弯曲菌所引起,这与曾经的病例报道结果相吻合,证实了空肠弯曲菌作为一种致病菌,确实能够导致小儿发生腹泻症状[3]。

针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根据本次研究所得出结果并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及资料后,本文提出使用以下两种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的观点以供临床借鉴参考。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维持腹泻患儿肠道内部微生态平衡,并且针对感染性腹泻具有显著疗效。由于感染性腹泻在临床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细菌性肠炎表现,如本次研究中的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其粪便通常为脓血便或黏液便,在镜检下可以观察到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白细胞。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患儿资料并且按照患儿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用药,过高或过低剂量服用都会对患儿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及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此时应当充分遵循医生意见[4]。②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而创新研发的临床药物,其主要杀菌原理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者能够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的物质制作而成的具有较高获刑的微生物制剂产品。由于微生态制剂具有较强的调节肠道之功效,并且灌注在患者肠道内部后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活性因子,快速构建肠道内部微生态平衡系统,无论是应用在婴幼儿、中青年还是老年患者临床治疗中均能够有效治疗腹泻。便溺。因此,微生态制剂可以作为今后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的首选方案。但是,由于微生物制剂主要通过灌肠进行治疗,需要临床医师具备较高的操作能力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来掌握制剂剂量,以避免对腹泻患儿肠道造成进一步损伤及引发不必要的感染,降低其临床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通过回顾性分析腹泻患儿临床资料并与既有研究成果相互印证之后,本次研究认定,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因素为非感染性因素及感染性因素,同时其病原包含以下几种: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轮状病毒、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及弧菌,针对不同菌种特点,采取对症抗菌类药物及微生态制剂灌肠治疗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可以在今后小儿腹泻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敦燕,孔燕南,陈绍辉.325例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当代医学,2013,12(13):96-97.

[2]贾华.50例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继续医学教育,2013,12(10):29.

[3]孟瑞锋.125例小儿腹泻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方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03):78-79.

[4]陈汉文.对325例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治疗方式的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8):287-288.

[5]李培茂.124例小儿腹泻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方法[J].药物与人,2014,12(04):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