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背景:面神经周围性损伤后,首先涉及其中枢神经元轴突的逆行性反应,神经能否再生则取决于神经元胞体的存活及功能状态。目的:检测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8)。模型组兔建立右侧面神经压榨损伤模型。模型组分别于损伤后1,4,7,14,21,28d各取8只兔进行检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兔右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兔右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无神经型钙黏附分子或胎盘型钙黏附分子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模型组兔右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存在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阳性神经元,2种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在第14天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损伤后4-28d兔面神经核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损伤后1d时兔面神经核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损伤后7-28d时兔面神经核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提示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即出现2种分子的阳性表达,其中胎盘型钙黏附分子的表达自神经损伤后一直存在,而神经型钙黏附分子表达时间相对较短。在面神经损伤时,面神经核中神经型钙黏附分子和胎盘型钙黏附分子均表达增加,说明面神经再生可能与黏附分子的高表达有关。

  • 标签: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神经型钙黏附分子 胎盘型钙黏附分子 面神经核 信号转导
  • 简介:为了观察人心脏是否含具有间充质祖细胞特性的细胞,从胎儿心脏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并从形态、表型和功能3个方面与骨髓间充质祖细胞进行比较和鉴定。结果表明,从心脏分离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样,表面抗原为CD73,CD105,CD29,CD44,HLA-ABC,CD166阳性,而CD45,CD34,CD86,HLA-DR阴性。在不同的分化体系中,细胞能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细胞扩增迅速,具有低免疫原性特性。结论:从心脏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充质祖细胞特性。

  • 标签: 胎儿心脏 心脏黏附细胞 间充质祖细胞
  • 简介:目的笔者实验室最近发现,高温烤片可有效解决甲基丙烯酸树脂包埋的组织切片的脱片问题,本文拟进一步研究确定高温烤片对石蜡包埋切片黏附、厚度及染色的影响。方法大鼠肾脏石蜡切片(切片机设定的切片厚度10μm)脱蜡后经90℃、140℃热板烤片30min处理,然后用过碘酸-席夫试剂和苏木精染色,观察脱片情况、切片厚度及染色效果。大鼠脊髓石蜡切片(14μm厚)同样处理后分别进行小胶质细胞和突触素颗粒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对照(未烤片)相比,90℃或140℃烤片都有效防止了肾脏石蜡切片从载玻片上脱落,但染色后的实际切片厚度减少了约50%(与设定切片厚度相比),染色变浅,结构清晰度欠佳(90℃烤片后),甚至有细胞消失(140℃烤片后);90℃烤片后免疫阳性小胶质细胞或突触素颗粒减少,非特异性染色加深,140℃烤片后几乎未见免疫阳性结构。结论高温烤片防脱片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于石蜡切片。

  • 标签: 石蜡包埋 石蜡切片 烤片 脱片 染色 切片厚度
  • 简介:恶性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细胞黏附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许多研究表明,黏附分子在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CAMs)是指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黏附分子家族按其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五类:(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IGSF)的黏附分子。

  • 标签: 细胞黏附分子 癌侵袭转移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乳腺 恶性肿瘤 侵袭与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c(RGDfK)肽修饰后的纯钛表面对小鼠成骨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微孤氧化技术和多巴胺化学偶联的方式分别在纯钛表面构建MAO-PDA-GRGDSP(X组)、MAO-PDA-C(RGDfK)(H组)和MAO(M组)功能涂层,采用扫描电镜进行形貌分析,通过CCK-8实验检测和激光共聚焦观察MC3t3-E1细胞在各组的早期黏附和增殖情况。结果扫描电镜检测涂层呈多孔形貌,多巴胺的修饰孔变小,并有颗粒状的RGD肽在微孔内。CCK-8结果显示,H组的OD值在各个时间点上都高于X组和M组,且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在X组和H组表面的状态均好于M组,但H组表面细胞的数目更多,丝足铺展的面积更大。结论线形肽GRGDSP和环形肽C(RGDfK)对细胞的早期黏附和增殖皆有促进作用,且环形肽C(RGDfK)的作用更强。

  • 标签: 纯钛 微弧氧化 多巴胺 c(RGDfK) MC3T3-E1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脂血症患者机体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EIIAF)的变化受病情影响程度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随机取健康体检人员以及高脂血症病人各45例,分别纳入参照组与观察组,快速检测两组患者EIIAF;并采用全自动日立生化仪检测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EIIAF百分数水平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健康体检人员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总胆固醇(TC)指数水平升高患者相比,组间红细胞免疫功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健康体检人员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以及三酰甘油(TG)指数增高的患者相比,组间红细胞免疫功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健康体检人员,高脂血症患者EIIAF明显更低,说明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诸多影响因素中,高脂血症是其中重要一种。

  • 标签: 红细胞 高脂血症 免疫黏附功能
  • 简介: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及其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c—co—glycolic)acid]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可降解生物材料,具有支架和缓释的双重作用,目前针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工程学和药学领域。本文对PLA/PLGA共聚物的代谢特征、降解机制,以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PLA/PLGA共聚物 降解机制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探究Vitallium2000plus含银抗菌涂层表面改性的可行性及其对变异链球菌的抗黏附性。方法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Vitallium2000plus表面制备含银抗菌涂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孔隙率检测其表面特征;将常规Vitallium2000plus试件组为对照组,含银抗菌涂层组为实验组,激光共聚焦分析2组试件对变异链球菌的抗黏附性。结果涂层表面结构均匀致密,涂层和基底结合良好,Ag散在分布于涂层表面,涂层中以Cr和Cr_2O_3为主要物相;细菌抗黏附性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结论Vitallium2000plus含银抗菌涂层性能稳定,并改善Vitallium2000plus材料的细菌黏附性,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VITALLIUM 2000 PLUS 大气等离子喷涂 表面特征 黏附性
  • 简介:目的分析心肌细胞钙瞬变共聚焦图像的特点和处理过程。方法心肌细胞钙瞬变由电刺激激发,钙信号指示剂为Fluo-4,其图像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记录;之后选用适当的软件和自编的一些程序(IDL语言),对原始图像进行格式转换、标准化后,提取其特征曲线和重要参数,最后与重构的钙瞬变图像一起呈现。结果钙瞬变图像经上述过程处理后,其所包含的在钙瞬变过程中胞内胞信号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和细胞长度随时间缩短或恢复的过程等重要信息得到有效提取。此两类重要信息与重构后的钙瞬变图像一起呈现使结果完整、直观、明确。结论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处理分析心肌细胞钙瞬变图像可达到提取重要信息、明确实验结果的目的,为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图像分析 钙瞬变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心肌细胞
  • 简介:本文报道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的测定技术。用Flo-3/AM进行染色,有37℃,5%CO2的孵育箱内孵育60分钟,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荧光监测。药物最适应的pH值为7.4。此方法已成功地运用于多种细胞内游离钙的测定研究上,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灵敏,简单,快速,能实时监测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

  • 标签: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细胞 游离钙
  • 简介: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蛋白,以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包裹材料,探索粒径小于10μm的微球的制备方法并优化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蛋白质微球,以BCA法及微量BCA法测定微球的蛋白含量及蛋白从微球的释放.考察BSA浓度、内外相体积比、PLGA浓度、超声功率、匀浆转速、PVA浓度、PVA体积、PLGA分子量等因素对微球包封率、粒径、载药量及突释量的影响.结果通过控制不同的因素,可以得到较高的载药量及包封率、粒径在5μm左右的微球.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通过控制不同的因素,可得到粒径5μm左右不同载药量及突释量的具有较高包封率的微球.

  • 标签: 牛血清白蛋白 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 溶剂挥发法 BCA法 蛋白质微球 包封率
  • 简介:【目的】分析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eoli,UPEC)粘附素基因抽a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探索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临床分离的50株UPEC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别从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PCR扩增抽a基因,比较两组访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50株UPEC中34株能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中iha基因分布率分别为85.29%和56.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PEC形成生物膜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粘附素基因iha与细菌形成生物膜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大肠杆菌 尿路感染 生物膜 黏附素
  • 简介:本文叙述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光学原理,以花粉颗粒为例,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示镜对生物组织进行连续“光学切片”断层扫描,并重建其三维结构。结果显示重建后的图像为高分辨率的三维原色图像,可沿着X,Y,Z轴旋转或其它任意角度显示。

  • 标签: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三维重建 花粉 组织结构
  • 简介:<正>1背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junctionobstruction,UPJO)是指由不同原因(内源性、外源性、先天性和获得性)引起的尿液自肾盂向输尿管方向流动的障碍,整体发病率约1/1500(0.067%)[1]。肾盂成形术(pyeloplasty)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86年,Trendelenburg首次尝试进行的肾盂成形术。其后,Kuster于1891年首次成功进行了肾盂成形术[2];直至1951年,英国学者Ander-

  • 标签: 肾盂成形术 OBSTRUCTION 肾盂离断成形术 导尿管 平均留置时间 流管
  • 简介:用CFDA/AM荧光探针负载离体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在激光扫描共聚仪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胞间通讯的变化。结果发现不同浓度和时间的FGF-2对原代的新生大鼠的心室肌细胞的胞间通讯的影响不同,1ng/ml组在FGF-2作用经1天和第4天对细胞的胞间通讯无明显变化影响;10ng/ml和100ng/ml在FGF-2作用的第1天的平均荧光恢复速率明显下降,在作用后的第4天,平均荧光恢复速率依然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ng/ml的FGF-2作用于心肌细胞的第1天,平均荧光恢复速率无显著变化,第4天平均荧光恢复速率明显增加。

  • 标签: 心肌细胞 胞间通讯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 简介:背景: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在体内代谢快,半衰期短,纳米微球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目的:制备一种能够减少给药次数,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且能复合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上的左氧氟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纳米微球。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1)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研究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普通剂型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mg/kg,未载药纳米微球组接受等剂量的未载药纳米微球,载药纳米微球组接受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每组8只。于定点时间测定静脉血中左氧氟沙星含量;(2)取4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尿路感染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每日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传统剂型组注入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20mg/kg);纳米微球组注入相应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于不同时间点行尿细菌培养,检测尿白细胞、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9d后行膀胱组织学检测评估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抗菌能力。结果与结论:(1)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与传统剂型相比,最优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微球可以明显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和给药频率;(2)抗菌性能评估:在每日用药的传统剂型组和仅一次给药的纳米微球组,兔感染症状逐步得到控制,在第9天时已基本治愈;此外,在相同时间点纳米微球组兔治愈数量基本高于传统剂型组,虽然只有在用药后的第5天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结果表明: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微球抗感染能力强,缓释性能佳,能明显减少给药频次及延长作用时间,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组织工程尿道应用前景。

  • 标签: 组织工程 氧氟沙星 微球 药物控释材料 泌尿系统感染 左氧氟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NECL1在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迁移以及诱导其分化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在胶质瘤U251细胞系中,经过Transwell以及划痕实验等方法对神经黏附分子在恢复表达后对肿瘤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进行观察,为证明神经黏附分子NECL1恢复表达后对肿瘤侵袭能力的影响进行细胞外金属蛋白酶活性的检测等.结果在胶质瘤U251细胞系中,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迁移在NECL1恢复表达后会遭到抑制,同时U251细胞中恢复表达后,具有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等.结论在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中神经黏附分子NECL1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可具有对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的诱导作用.关键词神经黏附分子NECL1;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nalysisNECL1insuppressingtheinvasionofgliomacells,theeffectintheprocessofmigrationandinducingthedifferentiaGtion.MethodsingliomacelllineU251,afterTranswellandscratchtestmethodofneuraladhesionmoleculeexpressedinrecoveryafterthetumorcellinvasionandtoobservetheinfluenceofthemigration,toprovethattheneuraladhesionmoleculeNECL1recoveryexpressionoftumorinvasionabilityaftertheinfluenceofexGtracellularproteaseactivityofmetaldetection.ResultsingliomacelllineU251,tumorcellinvasionandmigrationinNECL1expressionafterbeingsuppressed,afGterUrecover251cellsexpressatthesametime,havetoastrocytesdifferentiationtrend,etc.ConclusionsintumorcellmigrationandinvasionofneuraladhesionmolecuKleeyNwEorCdLs1hasdifferentdegreeofinhibition,andcanbeonU251gliomacelldifferentiationtowardsastrocytesinducedeffect.neuraladhesionmoleculeNECL1;Inhibition;Gliomacells.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78-01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小同大小孔径的磷酸钙骨水泥(CPC)材料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盐析法制备3种不同孔径(200~300μm、300~450μm、450~600μm)的CPC材料,利用Micro—CT测董3种材料的平均孔径、孔隙率。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大鼠BMSCs原代培养并传代;将3组材料分别放置于24孔板内,每种材料接种2×10^5个细胞后。于接种后12、24h收集细胞并计数,计算细胞黏附率;并对24h收集细胞行AnnexinVFT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捌亡、坏死检测,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黏附情况。结果Micro—CT测量结果显示:3种CPC材料孔径间相瓦连通,孔隙率均〉67%,平均孔径分别为240、410、510μm。接种后12h,3种材料表面细胞黏附率及坏死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300μm组在接种后24h细胞黏附草明显少于300~450μm组和450~600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300μm组材料衣面细胞坏死数革叫显多于450~600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孔径大小可影响大鼠BMSCs存多孔CPC材料上的黏附能力,随着孔径增大,细胞黏附率逐渐增高,细胞坏死率逐渐降低,为进一步研究孔径结构对细胞的影响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黏附 大鼠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在膀胱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的价值,为疾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将医院收治的21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作为主体,全部患者均采取白膀胱镜(WLC)+CLE检查,对其临床资料实施分析,予以可疑病灶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对于切除病灶实施病理学检查,同时与WLC、CLE结果进行比较,病例选择日期为2019年1月-2022年5月。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整了手术治疗,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21例患者共有27例病灶,病灶形态包括14个乳头状病灶,13例扁平状病灶。根据病灶的部位进行分类,16个膀胱左侧壁,5个膀胱底壁,3个膀胱右侧壁,3个膀胱前壁近颈口。根据病理进行分类,有7个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TaLG),6个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TaLG),3个原位癌,3个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个腺性膀胱炎,3个膀胱慢性炎,2个重度异型增生,1例电切后瘢痕。结论:在膀胱恶性肿瘤的诊断中,CLE检查可通过显微细胞层面实时成像膀胱黏膜上皮病灶,尤其在区分扁平病灶方面的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 标签: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膀胱恶性肿瘤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