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房颤动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心房颤动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具有很高的致死性和致残性。因此,积极预防和控制心房颤动的发生.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虽然非药物方式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如射频导管消融等手术可显著改善恶性心律失常的预后,但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疗效不确切。因此,复律药物仍是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就心房颤动复律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腹腔内或腹膜后血管白发性破裂引起的腹腔内大出血称腹部卒中(abdominalapoplexy),是少见的急腹症。自发性脾动脉破裂是其中一种罕见类型,诊断闻难。剖腹探食手术是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手段。

  • 标签: 腹部卒中 自发性脾动脉破裂
  • 简介:患者男,52岁,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咯血半年余.X线胸片示右中肺野大片状密度增高影,CT示右肺中叶片状密度增高影,内与支气管相通,外与胸膜相连(图1).

  • 标签: 咯血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时自发性食管破裂的病因、机理、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特点,以期早期确诊;尽早行食管破裂口修补,邻近纵膈胸膜片缝盖,加三管一禁,治疗自发性食管破裂可行性。方法对1985年以来,收治13例自发性食管破裂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及时确诊,减少误诊,尽早施行手术,12例治愈,1例死亡。胸部切口感染3例,脓胸2例,纵膈炎1例,食管破裂口胸膜瘘2例。结论及时对自发性食管破裂确诊,减少误诊,是影响患者愈后的关键,对48小时内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行食管破裂口修补,邻近纵膈胸膜片缝盖,加三管一禁治疗,术式简单,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探讨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组50例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20例。诊断的主要方法是CT和B超。50例患者中,15例行脾区段切除术,33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两例因属晚期恶性肿瘤无法切除。结论作为临床少见的病种,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法要靠影像学诊断和临床观察。外科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最好的方法

  • 标签: 原发性脾脏 良性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保守治疗、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及手术治疗等方法对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21例患者全部行抗休克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4例行肝动脉栓塞,1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肝叶切除8例,出血性单纯缝合止血2例,肝动脉结扎加纱布条压迫止血2例。结果保守治疗的重症患者中2例死亡,肝动脉栓塞2例死亡,2例好转,手术治疗患者中1例死亡,2例发生胸腔积液并发症,9例康复。结论病灶切除是治疗肝癌自发性破例出血的最好方法,对全身情况较差者采用介入或非手术治疗更为合理。

  • 标签: 肝癌 破裂出血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八珍汤加味治疗继发性闭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继发性闭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针刺结合八珍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口服补佳乐21d,后10d加服黄体酮胶囊片。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性激素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后LH、T及LH/FSH值均较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观察组。

  • 标签: 针刺 八珍汤加味 继发性闭经 临床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的临床研究,总结和分析免疫吸附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护理方法。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1月份到12月份接诊的12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免疫吸附法进行治疗,治疗前进行相关的术前护理,手术过程也运用了相关的术中护理,在吸附治疗的过程中,兑换的生命体征进行了监护和护理,对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有效的处理。结果经过此次的临床研究,患者在使用免疫吸附法进行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结论免疫吸附法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状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医护人员在免疫吸附治疗过程中,要建立起静脉通道,同时对其局部加强观察,保证静脉通道的畅通。吸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血管特点和相关的操作规范,对血泵血液的速度和压力进行合理调节,保证吸附过程的有效实施。

  • 标签: 免疫吸附法 多发性硬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治疗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方法及效果,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复发性胰腺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等明显比对照组减轻,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高达90.00%,对照组有效率达到7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复发性胰腺炎患者行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复发性胰腺炎 治疗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血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ACE术前3天、术后3、7、14、28天血清uPA含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广义估计方程等对uPA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门静脉癌栓、肿瘤转移是TACE期间血清uPA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利用血清uPA含量作为参考判断再次TACE治疗时机时,需均衡考虑是否存在门静脉癌栓、肿瘤转移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肝肿瘤 广义估计方程
  • 简介: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体会。方法8例患者均经CT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SISMAD。根据Sakamoto分型: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3例。结果4例保守治疗;4例行血管腔内治疗: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1例行腔内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术,2例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术。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SISMAD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尽早CT检查不仅有助诊断及了解病情,而且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支持;血管腔内治疗SISMA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 标签: 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 分型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54例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发性癫痫的发生率、类型以及诱发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生14例早发性癫痫,其发生率为9.0%,其中6例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其百分比占到了42.9%,高于其他类型癫痫发作,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同年龄、性别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患者的差异性不大,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梗死部位为皮质患者的早发性癫痫发生率为20.8%,和梗死位置在皮质下患者的3.8%相比,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有梗死位置、电解质紊乱以及再次梗死等。

  • 标签: 脑梗死 早发性癫痫发作 诱发因素
  • 简介:TACE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但肿瘤难根治,不易处理肝外转移灶,且多次治疗加重肝损伤,远期疗效较差。索拉非尼可以控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本文报道2009年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对1例中国肝癌分期Ⅱb期的原发性肝癌初诊患者进行TACE联合索拉非尼和抗病毒治疗,患者肝内病灶无活性,肺内转移灶达部分缓解。随访至2012年5月,患者生存39个月,肝功能正常,HBVDNA转为阴性,无介入并发症,卡氏评分100分。

  • 标签: 肝肿瘤 肝动脉化疗栓塞 索拉非尼 介入放射学
  • 简介:发性肝癌(HCC)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易转移复发,生存期短,全球发病率居第5位,死亡率居第3位[1],我国发病率比西方国家高10倍以上。我国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在常见肿瘤中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据统计,目前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死亡人数占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翻。因此肝癌的治疗成为我国医务工作者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我国又是一中医药大国,故而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在实验室及临床研究中有了很大的突破,现作一总结。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中医药疗法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TA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的价值。方法将96例PHCC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热化疗灌注与TAE联合治疗,B组采用常温下化疗灌注与TAE联合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及30天肝、肾功能变化,治疗前、治疗后7天免疫功能变化;治疗后30天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依据RECIST标准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每间隔30天重复治疗1次,第3次介入治疗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总生存期。结果治疗后3天A、B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B组高于A组(P〈0.01),但治疗后30天较治疗前无变化,而A、B两组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近期疗效评价A组临床有效率75.00%(36/48),B组39.58%(19/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提高,而B组治疗后下降。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4.0个月,B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9.0个月(P〈0.01)。结论热化疗灌注联合TAE是治疗PHCC的有效方法,且对肝功能影响仅为一过性的。

  • 标签: 肝肿瘤 灌注 化学栓塞 治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