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畸形患者正中合(centric occlusion,CO)位及正中关系 (centric relation,CR)位咬合。方法:收集安氏Ⅱ类畸形患者30例,咬CO位及CR位合蜡,上合架,记录CR位早接触牙位、CO位及CR位尖牙、磨牙位置和髁突位置,并测量前牙覆合覆盖。结果:CR位早接触多出现在磨牙区;尖牙、磨牙关系从CO位到CR位均发生了远中移动,前牙覆合变浅,覆盖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CR位髁突位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分析患者CR位咬合,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

  • 标签: Ⅱ类错合畸形 正中合位 正中关系位 咬合 髁突位置
  • 简介:摘要:本文对儿童畸形与口腔不良习惯的关系展开研究,探讨了影响儿童形成口腔不良习惯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心理因素和习惯养成的时期以及社交因素和同伴影响。最后,提出了针对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干预与预防策略,包括口腔习惯训练、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心理干预和行为塑造、以及个体化预防策略,以维护儿童口腔健康。

  • 标签: 儿童 口腔不良习惯 错颌畸形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周病合并畸形患者应用正畸治疗的方法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牙周病合并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成人,给予其常规牙周病炎症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正畸矫正治疗,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评价。结果本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此外,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牙周炎症、牙周袋深度以及牙槽骨丧失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牙周病合并畸形患者展开正畸矫正治疗,可充分促进其牙周炎症、畸形等临床症状的改善,在完善口腔功能的同时,充分满足美观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牙周病合并错颌畸形 正畸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畸形患者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 2017 年 2 月份到 2018 年 2 月份收治 50 例 畸形患者,并给予正确评估。其中,制定有效、完善的正畸矫治和种植修复方案,以保证在正畸矫治中促进种植修复工作的完成。结果:经过 50 例 畸形患者治疗后,所有的患者都得到满意效果。结论:正畸矫治能有效改善畸形患者的牙齿排列,促使其功能和美观性的实现和发挥。

  • 标签: 错颌畸形患者 口腔正畸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我院近年来替牙颌期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对采用固定矫治儿童畸形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方法本组106例均为替牙颌期畸形患儿,根据颌的各种情况,应用固定矫治器分别进行了方丝弓矫治技术早期干预治疗。结果106例患儿均达到了纠正颌,早期生长控制和颌骨矫形的目的,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结论固定矫治器治疗儿童替牙颌期畸形的关键,是引导和牵引牙弓和颌骨的位置关系而建立正常的颌关系。

  • 标签: 替牙颌期 错颌 固定矫治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072-01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畸形的早期预防和矫治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间我院就诊83例畸形儿童,对照组患儿41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患儿进行早期预防与矫治,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咬合功能(54.56±0.08)分、外观美感(67.63±0.64)分、治疗有效率97.62%(41/42)、家长满意度100.00%(42/42),均好于对照组(P

  • 标签: []儿童错颌畸形 矫治 咬合 龋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汉族女性畸形患者面下1/3软、硬组织参数,探讨影响唇部形态的因素。方法临床筛选I类、II类及III类汉族女性畸形受试者各40名,测量面下1/3软、硬组织参数,统计分析软硬参数间的关系。结果三组研究对象中,II类畸形受试者的下唇高及上下唇高比与I类畸形受试者存在统计学差异;II类畸形受试者的面下1/3下份高度及面下1/3口裂比与I类畸形存在统计学差异,III类畸形受试者的面下1/3上份高度与面下1/3下份高度与I类畸形受试者存在统计学差异。上唇高度与上前牙倾斜度及下唇高度与前牙覆盖大小间的存在正相关性。结论不同畸形人群拥有不同的面下1/3软组织形态及比例,面下1/3的软组织形态受到面下1/3硬组织形态的影响。

  • 标签: 畸形 口唇软组织 面下1/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前牙缺失伴畸形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进行检查治疗的前牙缺失伴畸形患者68例,应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患者修复治疗前牙缺失伴畸形,研究组给予患者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前牙缺失伴畸形。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牙齿排列整齐,上下牙的覆合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咀嚼功能恢复正常,并且外貌恢复正常,成功率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P<0.05)。结论:在前牙缺失伴畸形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后患者的牙齿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外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成功率较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正畸 修复 前牙缺失 错合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成人畸形患者临床治疗中联合运用口腔正畸及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口腔科2021.10至2022.9收治的70例成人畸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用盲选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分得35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口腔正畸治疗,研究组给予患者口腔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口腔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口腔正畸和修复治疗方法联合运用于成人畸形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其口腔功能,加快其牙体修复速度,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标签: 成人错颌畸形 口腔正畸 修复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方法和治疗效果,并对早期矫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方法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受治疗的40例儿童牙合畸形患者展开研究,采用T4K和T4A矫治器对患者进行牙齿矫正治疗,以测量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个评价指标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矫正治疗后患者的SNA、ANB、SNB、U1-SN、前牙覆牙合、前牙覆盖、上牙弓宽度、上牙弓拥挤度、下牙弓宽度、下牙弓拥挤度等测量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改善(P<0.05)。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4K和T4A矫治器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矫正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非常值得在本医院和其他医院进行推广。

  • 标签: 错牙合畸形 早期矫治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牙列缺损伴畸形患者治疗中,应用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措施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牙列缺损伴畸形患者为对象,等比例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修复分离与修复分离+口腔正畸的治疗措施,对比两组的修复效果、牙齿功能评分、红色美学指数评分及修复体稳定系数。结果  修复效果、牙齿功能评分、红色美学指数评分及修复体稳定系数观察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牙列缺损伴畸形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措施,可明显提高修复效果,确保患者获取更优的牙齿功能和美观性,修复体也更为稳定,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牙列缺损伴错畸形 口腔正畸 种植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牙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接受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共计纳入70例前牙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均在2019年8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来院接受医治。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纳入对照组、试验组中,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单纯种植修复治疗;试验组接受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针对两组治疗效果展开比较。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咬合功能、吞咽功能、咀嚼功能、口语表达评分结果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软垢指数、菌斑附着指数评定结果相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通过采取正畸与种植修复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前牙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临床疗效,各项指标改善较优,适合普及。

  • 标签: 前牙错畸形 牙列缺损 种植修复 正畸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双颌前突(牙合)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55例双颌前突(牙合)畸形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2月-2021年02月,55例患者均给予拔牙矫治治疗,分析治疗后55例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L1-NB、UI-NA、LI-MP和Ns'-Sn-Pg'相比,治疗后均明显偏低(P<0.05);与治疗前U1-L1、Cm-Sn-Ls、UL-UI、LL- LI、Pos-Po和A'UL-B'LL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给予双颌前突(牙合)畸形患者拔牙矫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唇闭合功能和双颌前突侧貌,但对于患者骨骼无明显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双颌前突 错(牙合)畸形 拔牙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正II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口腔科收治的II类畸形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颗,对照组给予方丝弓矫治技术,观察组给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畸形改善程度和两组的治疗疗程。结果经过矫正后,观察组的临床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治疗疗程为(22.3±2.8)个月,对照组的平均治疗疗程为(27.1±3.2)个月,观察组的治疗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II类畸形临床效果满意,且治疗疗程短,优于方丝弓矫治技术,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直丝弓矫治技术 方丝弓矫治技术 II类错畸形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