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微创外科是指以内镜外科代替传统外科,借助专门的器械,利用微小切口和微小创伤的外科治疗手段.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有着诸多优越性,近年来逐渐被口腔外科医师应用到一些常见疾患的诊治上,但是在外科领域,微创技术的使用刚刚起步.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部分动物实验和尸体模拟操作,也有少数的临床实践报道,而国内尚未见专门的报道.本文就微创外科的研究近况和发展等作一综述.

  • 标签: 微创外科 正颌外科 内镜
  • 简介:摘要简要回顾人工智能(AI)技术的概念及其在不同时代发展历程,概述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回顾综述AI在外科发展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指出AI在外科的发展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

  • 标签: 人工智能 正颌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术后围术期的护理措施,以指导今后此类患者的科学化护理。方法对22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护理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护理过程中,对于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及口腔护理尤为重要,同样分析了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功能锻炼。结果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精心和专业的术后护理,保证了患者的伤口的良好愈合,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做好正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在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正颌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护理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术后带气管插管回病房患者的临场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均能安全度过带管期,均未出现生命危险。结论:对正外科手术患者的积极治疗和护理可以使术后带气管插管患者平稳度过带管期,为术后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 标签: 正颌外科 气管插管 持续湿化气道 意外拔管
  • 简介:面畸形患者的心理因素是其决定选择手术治疗及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是首要因素。列举部分在外科中常用的心理测量量表,尤其是人格评估量表。分析国内外心理测量在外科中的研究现状.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对牙面畸形患者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的心理变化,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和术后满意度的目的。

  • 标签: 正颌 人格特征 人格评估 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口腔外科病人的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对观察组80例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予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外科病人的情绪变化和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0.01,有显著的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在口腔外科的治疗过程中作用重要,可以提高病人满意度和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正颌 外科 心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措施及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护理。31例手术患者经过护理,术后均恢复良好。其中有15例进行了正畸矫治术,经过0.5~1年随访,正畸矫治术后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改善,面容也有明显改观。结论做好正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护理在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标签: 正颌外科手术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面部发育不足、面中部凹陷的情况,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外科的治疗以解决骨畸形问题。文章以作者近10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为基础,结合文献报道,对青少年和成人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进行了适当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手术方案,是作者对唇腭裂外科治疗方案系统性优化的初步总结。

  • 标签: 唇裂 腭裂 截骨术,勒福 骨生成,牵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技术在面部陈旧性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先进性、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本组骨陈旧性骨折病例62例,男性42例,女性20例。均采用口内切口或口外联合入路(如合并上颌骨、下颌角或髁状突骨折),修整骨折断端,去除骨痂,上预制定位板,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均行简单的间弹性牵引固定1~2周。结果术后感染3例,抗感染后骨折延迟愈合,2例重新手术后1期愈合,6例术后咬合关系欠妥,颌间牵引固定,调合后改善。其他病例创口一期愈合,术后经简单调关系恢复正常。结论正外科技术治疗面部陈旧性骨折术后效果稳定,关系恢复良好。

  • 标签: 正颌外科技术 颌面部骨折 钛板 钛钉坚固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牵张成骨和外科技术治疗火器伤性牙面畸形的临床应用。方法:1例患者因火器伤严重面部畸形,主要表现为右侧升支高度严重不足、咬合关系错乱和上颌牙弓缩窄。手术采用牵张成骨技术,分两次牵张,恢复右侧升支高度。继而采用外科方法矫正咬合关系。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一期牵张成骨骨延长约10mm,二期延长约15mm,右侧下颌升支高度基本恢复,外科术后,患者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面部火器伤会导致严重的软组织瘢痕,骨再生能力降低,造成的畸形复杂,不规则。在应用牵张成骨和外科治疗火器伤性牙面畸形必须要遵从其基本原理,同时要兼顾火器伤牙面畸形的临床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最终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牵张成骨 正颌外科 火器伤 牙颌面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款负压引流装置应用于术后患者,并对该装置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研究条件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新型负压引流装置引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传统负压引流装置引流,两组患者术后均持续引流24 h,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后与拔除负压引流装置时耳垂到口角的距离差、外眦到口角的距离差,用于评估肿胀程度;记录两组负压引流装置引流的液体总量以评估引流效果;比较两组引流管与负压管连接处脱落次数,倾倒引流液时更换负压管的次数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试验组拔管后的肿胀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液体总量〔(68.82±21.94)ml〕优于对照组〔(57.56±19.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管脱落次数(0次)、倾倒引流液时更换负压管次数〔(5.61±1.47)次〕及创面愈合时间〔(7.06±2.37)d〕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2次,(8.32±2.12)次,(8.77±2.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不仅操作简单方便、引流液量计算精确、装置连接紧密、安全性高,负压可调节,而且能够减轻患者术后肿胀,利于创面有效引流及促进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负压引流装置 正颌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偏畸形患者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手术导板,评价其在外科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5例偏畸形患者,术前进行骨CT扫描与牙齿激光扫描,数据三维重建与融合后进行虚拟手术设计,根据手术设计方案双加颏成形术式,设计并三维打印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钛合金、颏成形术树脂截骨与定位导板,下颌支矢状劈开术采用三维打印板技术。术后结果与手术规划进行三维测量,并统计比较分析。结果手术导板应用顺利,上颌骨最大误差为1.2 mm (0.3~1.2 mm),颏成形术最大误差为1.7 mm(0.5~1.7 mm),平均误差小于1 mm。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不良事件。结论三维打印手术导板可以准确地提供截骨信息,有效地控制骨移动,提高了偏畸形患者手术精度。

  • 标签: 三维打印 手术导板 偏颌畸形 正颌外科 数字化外科
  • 简介: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术模拟来进行术前规划。由于头颅三维重建测量在术前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三维测量分析软件中参考平面的选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有许多专业软件程序已经开发出来,用于术前手术规划设计。临床上常用的三维头影测量平面系统有三维参考平面系统以及基于自然头位的参考平面系统。该文总结归纳了三维参考平面中水平参考平面、正中矢状面、冠状面以及自然头位参考平面的构建及实用性,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便利。

  • 标签: 正颌外科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定点 面部不对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骨截骨和定位导板在外科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中的应用,观察其消除髁突移位带来的术后误差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需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的骨性错患者。术前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行全头颅扫描,将获得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Simplant软件,重建骨的虚拟三维模型,在虚拟三维头颅上定点测量分析,并虚拟手术模拟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3D打印上颌骨截骨及定位导板,手术中采用上颌骨截骨导板确定截骨线及上颌骨前徙位置。将患者术前虚拟设计方案测量数据与术后复查的虚拟头颅测量数据导入SPSS 22.0软件,行t检验分析2组数据的差异性。结果研究共纳入8例需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的骨性错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18~39岁,平均24.8岁。8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导板和牙支持式板定位准确,应用顺利,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咬合稳定,关节无弹响。术前设计方案与术后三维重建的10个测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骨截骨和定位导板,可精准地控制上颌骨的三维移动,提高外科中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的精度,手术效果与术前设计方案高度一致。

  • 标签: 截骨术,勒福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正颌外科手术 成像,三维 打印,三维 测颅法 导板
  • 简介:一、病史患者卢某,女,21岁。主诉:下巴偏斜,影响美观。否认相关系统性疾病且无家族史。二、临床检查1、面部:左右不对称,颏部左偏约3.5n瑚,肌肉发育不对称,左侧较右侧略显丰满,面中1/3凹陷(图1)。2、口内: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恒牙骀,磨牙近中关系,下颏左偏。上颌拥挤2mm,下颌拥挤6.5mm。上颌中线与面中线一致,下颌中线左偏5mm。

  • 标签: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患者 成年 口腔卫生状况 系统性疾病 面中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创伤外科外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2009级口腔医学本科生62名,其中男生24名,女生38名,采用分层随机原则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男生12名,女生19名。对照组结合多媒体幻灯片,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课本内容;实验组采用数字化技术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授、实际操作。2个学时授课结束后,针对课堂指出的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测试,同时对每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自我评价。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数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考试分数为73.29±8.75分,对照组为67.29±8.96分;实验组学习兴趣评分为8.33±0.80分,对照组为6.33±1.13分,2组在测试成绩和自我评价得分中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外科及创伤外科的实践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数字化技术 正颌外科 创伤外科 口腔医学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外科手术矫正唇腭裂继发骨畸形患者术后上颌骨的稳定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34例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均行改良LeFortⅠ型截骨术前徙上颌骨,其中29例患者同期行BSSRO和/或颏成形术,术后随访时间≥12月.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测量上齿槽座(A)点、后鼻嵴(PNS)点、∠SNA的变化.结果34例患者术后1年以上(平均19个月)水平向复发率为(20.10±18.09)%;垂直向复发率为(34.78±32.89)%.∠SNA术前平均为77.9°,术后即刻为82.3°,术后1年以上为81.4°.水平向复发率与上颌骨前徙量无相关性(P>0.05),但垂直向的复发率与上颌骨下移量呈正相关性(P<0.05).通过对15例连续随访患者资料的方差分析提示,上颌骨术后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结论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前徙术后具有一定程度的复发,其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垂直向的复发率与骨下移量成正相关.

  • 标签: 正颌外科 唇腭裂 上颌前徙 稳定性
  • 简介: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医学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外科的流程也逐步趋向于完善,配准问题是关系到其精确性的重要环节,通常包括:石膏模型光学扫描时,单模型与咬合状态模型的配准;锥形束CT(CBCT)数据与石膏模型扫描数据的配准;CBCT三维重建软组织与三维面像的配准。该文就数字化外科中相关配准问题展开综述。

  • 标签: 正颌外科学 配准 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