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安氏Ⅱ畸形患者正中(centric occlusion,CO)位及正中关系 (centric relation,CR)位咬合。方法:收集安氏Ⅱ畸形患者30例,咬CO位及CR位蜡,上架,记录CR位早接触牙位、CO位及CR位尖牙、磨牙位置和髁突位置,并测量前牙覆覆盖。结果:CR位早接触多出现在磨牙区;尖牙、磨牙关系从CO位到CR位均发生了远中移动,前牙覆变浅,覆盖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CR位髁突位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分析患者CR位咬合,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

  • 标签: Ⅱ类错合畸形 正中合位 正中关系位 咬合 髁突位置
  • 简介:目的研究畸形的病因。方法从畸形的形成、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几方面进行探讨。结论认识清楚。

  • 标签: 错牙合 畸形
  • 简介:前牙不齐指数保持后的改变量与下尖牙间宽度在治疗后和保持后的改变量密切相关,  A、B两组治疗前、后及保持后的变化如表1、表2,在替牙期开始治疗安氏Ⅱ1

  • 标签: 合畸形 正畸治疗 治疗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治疗III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成2组,第一组采用前方牵引器加快速扩弓治疗III畸形,第二组单纯采用前方牵引器治疗III畸形,治疗前后通过X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实验组矫治后上颌前移明显,下颔基本无明显后移,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方牵引加快速扩弓对上颌骨组织影响较大,对治疗青少年骨性反牙效果显著。

  • 标签: 前方牵引 快速扩弓 安氏III类错牙合畸形
  • 简介:正颌外科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这对于颅面部严重骨性畸形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严重骨性Ⅲ(牙畸形就是一常见牙颌面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发音和咀嚼功能,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有研究[2]表明此类人群常有敏感多疑、自卑、对人不信任等表现,所以进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骨性畸形严重,单纯正畸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虽然也有采用非手术治疗严重骨性Ⅲ(牙)的报告[3],但矫治难度大,对正畸医师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所以对于严重骨性Ⅲ(牙)成年患者而言,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矫治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错(牙合)畸形 联合治疗 正畸治疗 正颌手术 外科联合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畸形的遗传因素。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畸形是随着人类的种族演化而发生和发展的。遗传性畸形矫治比较困难,应争取及早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计划,选用适宜的矫治器,治疗结束以后坚持进行长期随访,矫治后也需作较长时间的效果保持。

  • 标签: 错牙合畸形 遗传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正畸、修复治疗对治疗安氏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124例安氏Ⅱ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口腔正畸、修复治疗联合诊治,对照组通过一般的口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病患的 SNA和 SNB的治疗效果明显好转,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同时,实验组病患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改善显著, p<0.05。结论:在治疗安氏Ⅱ畸形时,使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有显著疗效,有利于患者口腔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口腔正畸修复治疗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治疗效果
  • 简介:安氏Ⅱ1分【牙】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骨性不调,双期矫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患者青春期生长发育潜力对颌骨进行生长改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颌骨三维方向上的关系不调。一期治疗使用的矫治器多为功能矫治器(如:生物调节器、肌激动器、双胎垫等)和口外弓头帽。矫治的最佳时机是在患者青春发育高峰期前或高峰期(即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一期矫治后多需要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二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牙齿排列,获得稳定良好的骀关系,也可能进行掩饰性治疗改善仍然存在的颌骨间的不调。双期矫治增加了患者的矫治疗程和费用,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一期治疗 临床研究 牙合 青春发育高峰期 功能矫治器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骨性安氏Ⅲ[牙]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预测指标,为临床筛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牙]成人组20例,正常[牙]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牙]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牙]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牙]治疗失败组8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测量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APDI值、ODI值、KIX值。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KIX的平均值在1.2以下。早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KIX值均值为1.51,治疗后KIX值均值减小为1.36。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KIX值均值为1.81,治疗后为1.83。各组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KIX指标临界值为1.5,可作为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的初步筛选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头影测量 APDI ODI
  • 简介: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骨性Ⅲ(牙畸形的特点.方法20例经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的骨性Ⅲ(牙畸形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价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总结传动矫正技术的特点.结果与矫治前对比,矫治患者侧貌和咬合关系有明显改观.矫治后的Wits值由(-2.45±1.78)mm改善为(-1.13±0.92)mm,ANB角由(-1.25±1.63)°增大为(0.78±2.79)°,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患者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3.38±1.48)mm变为(2.09±1.55)mm,面型角由(2.75±1.47)°变为(7.51±1.87)°,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动直丝弓技术是治疗骨性Ⅲ(牙畸形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激动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1分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Ⅰ分类患者,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矫治。结果患者覆覆盖基本正常,磨牙达到中性关系,面型明显改善。结论恰当病例选择,矫治器的精确制作,患者的合作是矫治安氏Ⅱ畸形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肌激动器 安氏Ⅱ类Ⅰ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拔除单侧上颌第二磨牙配合改良摆型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解除前牙拥挤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面型较好的安氏Ⅱ畸形,同时伴前牙3~5mm拥挤的患者20例。单侧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后,利用摆型矫治器推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获得间隙排齐前牙。治疗中拔牙侧的上颌第三磨牙近中迁移代替被拔除的第二磨牙。结果所有病例前牙拥挤解除,磨牙建立中性关系。结论拔除第二磨牙后,摆型矫治器推第一磨牙远移效果快,前牙未发生唇倾。治疗结束时16例年龄较大患者第三磨牙已萌出建牙。4例未萌出,但第三磨牙已近中移动于第一磨牙颈部位置。

  • 标签: 拥挤 磨牙远移 改良摆型矫治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前方牵引器、Franke1Ⅲ治疗安氏Ⅲ(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替牙期安氏Ⅲ(牙)畸形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年龄分组,8~10岁和10~12岁的患儿各有50例,分别设为A组和B组,再按照使用的矫治器不同,将其进行组内再分组,每小组均为25例,A1、B1组患儿采用前方牵引器治疗,A2和B2组则采用Franke1Ⅲ治疗,比较其治疗后的骨骼、牙齿、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见A组8~10岁的患儿矫治效果显著优于B组,同时,A1组和B1组在SNA角、is-OLPminusii-OLP、1-NA、1-SN的变化明显高于A2组和B2组,A’Ls-FH、SNB则显著低于A2组和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10岁的安氏Ⅲ(牙)畸形儿童做矫治的效果更好,且通过FrankelⅢ型矫治器对牙周影响更小、牙唇倾更小,侧颜改善更佳,但前方牵引器的骨骼效应好,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矫治方法。

  • 标签: 前方牵引器 Franke1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Ⅱ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56例Ⅱ畸形患者(收治时间: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均行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SNA矫正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NB、ANB、U1-SN、L1-MP、PFH、AFH矫正前后比较,SNB、PFH、L1-MP、AFH增加,ANB、U1-SN减少,矫正前后数据差异显著(P

  • 标签: Ⅱ类错牙合畸形 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研究单期与双期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研究选取56例患者为对象,依据患者的治疗措施的不同划分患者为单期组(n=28)和双期组(n=28)。单期组实施单期治疗,双期组实施双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PAR值和面部美学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牙齿拥挤度和中线PAR值对比后没有意义(P>0.05);双期组左侧磨牙关系和右侧磨牙关系的PAR值比单期组低;双期组中患者面部美学评分比单期组高,数据对比后有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对安氏Ⅱ[牙]畸形患者实施单期正畸治疗,对患者运用双期正畸治疗方式效果更好。

  • 标签:  单期与双期正畸治疗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Ⅲ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牙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牙畸形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分析相关软硬组织的改变情况。结果所有2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前牙反(牙)均解除,反(牙)解除平均时间为3.5±0.8个月,覆(牙)覆盖关系达正常。治疗后SNA(°),ANB(°),UL-EPlane显著增大(P<0.05),上颌骨及上唇前移,骨性关系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U1-NPo(mm),显著增大(P<0.05),上前牙出现一定的唇倾,下前牙无明显改变。结论上颌快速扩弓结合Ⅲ牵引,能够改善患者的颌骨发育不调与凹陷型侧貌,可用于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牙)的矫治。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快速扩弓 Ⅲ类牵引 上颌发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