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内和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胃癌切除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外营养组(PN组)和内营养组(EN组),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EN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腹泻和腹涨发生少于PN组,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可成为胃癌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 标签: 胃癌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炎症性病与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情况,探索两者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面的相同及不同之处。方法用实证法、回顾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研究两者在临床表现和镜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结果炎症性病与激综合征分别是两类不同的肠道系统病症,但通过近年来相关的专家的研究发现,两者无论是从临床观察还是从基础研究均可发现两者之间的发病机理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炎症性病与易激综合征是两种不同的肠道系统急性病症,但两者之间的发病机理存在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为今后两种疾病的治疗、诊断、随访提出了新的思路。也为下一步研究胃肠道系统功能性的疾病新的研究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筛窦黏膜感染细菌的类型以及这些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来我院耳鼻喉科用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病人中按诊断标准随机抽取79例病人,通过内窥镜取其鼻窦筛窦分泌物做成标本并进行需氧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观察其致病菌的检出情况、各致病菌例数所占的比例及各标本的耐药情况。结果79例被送检的鼻窦炎筛窦分泌物中可以找到48种致病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5株,占31.2%,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占27.0%,中间葡萄球菌11例,占23.0%等,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敏试验可见敏感性较高的有万古霉素(敏感率为87.5%)、氨苄西林(敏感率为70.8%),而青霉素的敏感性最低位8.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很多,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葡萄球菌为多见;药物敏感试验发现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有万古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的敏感性最低,因此慢性鼻窦炎抗生素的选择应将患部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的结果两者相结合,以做出最有效的选择。

  • 标签: 慢性鼻窦炎 筛窦 细菌检测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研究采用丹参酮局部注射法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病例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并分别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1疗程,并在停止治疗后的第3个月复诊,记录分析诊治结果。结果A组患者有治疗效率为95%,明显高于B组患者(85%)和C组患者(70%)。结论加入丹参酮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治疗效果最佳,明显高于加入丹参治疗方式和普通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广为推广。

  • 标签: 丹参酮 局部注射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 简介:目的探讨直径〉2e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病理特点,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1例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镜下表面形态将151例LST进行分型,统计各型LST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然后对LST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ESD治疗的切除率、手术时问、并发症和复发情况进行分析。采用K系数检验分析LST亚型一致性。结果151例患者中,结直肠LST分布依次为:直肠58例、升结肠47例、盲肠15例、横结肠14例、乙状结肠13例、降结肠4例。病变直径为(3.4±1.2)em。颗粒型结直肠LST105例,其中结节混合型75例,颗粒均一型30例;非颗粒型结直肠LST46例,其中扁平隆起型31例,假凹陷型15例。两型分型一致系数K为0.87,四亚型分型一致系数K为0.80。腺瘤伴有低级别瘤变9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黏膜下癌11例。腺瘤中管状绒毛状腺瘤58例、管状腺瘤33例、绒毛状腺瘤3例、锯齿状腺瘤2例。整块切除率为98.01%(148/151),完整切除率为94.70%(143/151),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0.73%(137/151)。手术时间为(52±31)min,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97%(6/151),穿孔发生率为3.31%(5/151)。平均随访时间为28.6个月,复发率为0.66%(1/151)。结论直径〉2cm的结直肠LST病变存在较高的恶变潜能。ESD治疗LST病变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是结直肠LST病变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电子结肠镜检查诊治儿童下消化道疾病的临床意义,以提高临床儿童消化道疾病诊疗的准确率。方法对我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具有实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适应征患儿98例,应用OlympusP240电子结肠镜检查诊断与治疗儿童下消化道疾病,并进行临床分析对比。结果98例结肠镜检查中,未出现并发症;镜检全结肠未见异常29例,发现病变69例,明确诊断率为70.41%。69例镜检异常患儿中36例显示大肠息肉,镜检过程中即予电凝点切及氩离子凝固治疗,未出现大量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小量渗血经内镜下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止血均见好转;息肉病理检查结果腺瘤23例,占63.89%,潴留性息肉7例,占19.44%;炎性息肉5例,占13.89%;错构瘤1例,占2.78%。结论儿童消化道疾病诊断不明时应用电子结肠镜检查提高诊断明确率,同时分析引起儿童消化道疾病不明原因出血者肠道息肉是主要原因,结肠镜在儿科的应用具有实用价值。

  • 标签: 儿童消化道疾病 结肠镜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吻合器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大肠平坦型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大肠平坦型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即PPH组采用PPH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吻合器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大肠平坦型肿瘤确切,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内窥镜 黏膜环切术 大肠平坦型肿瘤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缺氧上皮屏障功能调控的作用。方法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系IEC-6细胞分为3组:常氧组(21%氧浓度)、缺氧组(2%氧浓度)、缺氧+环巴胺组(用5mmol/L的环巴胺预处理30min后,再给予2%氧浓度进行缺氧处理)。RT-PCR检测Hh信号通路IHH、PTCH、GLI-1mRNA的表达变化,电阻测定仪检测跨上皮电阻(TER),Westernblot检测IHH、紧密连接蛋白经典表达分子胞质附着蛋白(ZO-1)、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1)的表达情况。组间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RT-PCR检测结果表明:常氧组Hh信号通路IHH、PTCH、GLI-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56±0.009、0.459±0.087、0.142±0.023;缺氧组分别为0.303±0.052、0.678±0.073、0.483±0.0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一14.05,一11.85,一6.52,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常氧组和缺氧组的IH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9±0.06和0.91±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一8.08,P〈0.05)。常氧组、缺氧组和缺氧+环巴胺组的TER分别为(134±5)Ohm/cm。、(100±6)Ohm/cm2、(118±5)Ohm/cm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d,P〈0.05)。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下降约27.7%(t=7.84,P〈0.05);与缺氧组比较,缺氧+环巴胺组回升约16.4%,但仍低于常氧组(t=4.23,P〈0.05)。常氧组胞质附着蛋白一1、咬合蛋白、闭合蛋白一1的表达分别为1.184-0.24、0.80±0.13、0.90±0.09,缺氧组分别为0.58±0.08、0.32±0.05、0.50±0.09,缺氧+环巴胺组分别为0.92±0.21、0.43±0.10、0.82±0.1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5,2.88,10.09,P〈0.05)。缺氧组较常氧组分别降低48.7%、40.0%、55.6%(t=12.86,

  • 标签: HEDGEHOG信号通路 环巴胺 肠上皮屏障功能 跨上皮电子阻 紧密连接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4例直肠癌结肠造口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获取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心理状况、造口自我护理能力、规律性排便、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干预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直肠癌结肠造口术后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护理干预 肠造口者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43例患者(13例早期癌、30例癌前病变)共51个病灶经术前内镜检查及黏膜活组织检查证实后行MBM治疗。术后1、3、6、12个月门诊行内镜检查并于原病灶处进行活组织检查,以后每6个月定期复查内镜。结果43例患者共行52次MBM,共切除标本180份;切除病灶大小为10mm×8mm~25mm×23mm;手术时间为(37±5)min。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2.2%(47/51)。4例未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中,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示鳞状细胞癌侵犯黏膜下层,切缘见癌细胞浸润而追加手术治疗;1例鳞状上皮癌患者术后2周追加放射治疗;其余2例患者追加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52次MBM术中出现4次创面出血,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食管穿孔。1例患者术后10d发生延迟性出血,行APC止血;1例发生食管轻度狭窄,无需扩张治疗,6个月后逐渐恢复。手术前后病理检查结果准确率为51.0%(26/51)。43例患者随访1年,3例复发,复发患者行MBM或APC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简便、安全、有效,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食管肿瘤 早期 癌前病变 多环黏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贯穿缝合式胰端侧吻合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通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44例患者应用贯穿缝合式胰端侧吻合术行胰吻合的临床资料。贯穿缝合式胰吻合术就是应用胰腺切断全层(而非切缘)与空肠进行缝合。一针贯穿胰腺切断全层和空肠前、后壁,间断缝合6—8针同时完成胰腺切断面与空肠前、后壁的吻合。主胰管内放置短的支架管,空肠壁全层切开。结果贯穿缝合式胰端侧吻合术的平均手术时间10min(8—18min)。未发生1例与胰吻合失败相关的胰瘘,无胰吻合口出血,无再次开腹手术和死亡病例。术后随防未见胰管明显扩张病例。结论贯穿缝合式胰端侧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通用的胰吻合方法。

  • 标签: 胰腺疾病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内营养治疗其及护理。方法所病人入院或手术后24h开始予以PN支持治疗,48~72h开始鼻饲流质并进行护理。结果92例病人中,有23例出现轻度营养不良。除11例病人因原有疾病恶化死亡外,其余病人病情转稳定,转至普通病房,康复出院。结论NICU病人早期给予持续滴注法鼻饲安全、效果好。再结合PN,可满足重度脑损伤病人早期对营养的需求。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内营养(EEN),对照组患者给予延迟内营养(DEN).观察并且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炎症反应发生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等营养参数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CD3、CD4、CD8等免疫参数高于对照组;且IL-2、IL-6、IL-10等炎症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EEN对术后结肠癌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结肠肿瘤 早期肠内营养 营养状态 炎症反应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病因和我们需要在平时注意的事项,然后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对易激综合征进行系统化的治疗。方法因为现代医学没有可行的治疗方法,但是通过中医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说明中医药治疗易激综合征就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结果以中医的治疗理念为基础,通过临床的试验和研究,在治疗易激综合征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地进步。结论中医治疗易激综合征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还是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建立治愈易激综合征完善的治疗体系。

  • 标签: 中医药的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现状与挑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患者在术后的早期内营养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内营养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前白蛋白有显著升高趋势,且住院时间和胃肠功能复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时,两组患者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进行早期内营养,对于加快患者复原时间来说具有非常显著地效果。

  • 标签: 胃大部分切除患者 早期肠内营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让患者消除悲观情绪和顾虑,以轻松自然的心态接受造口术。方法从调查造口患者健康需求入手,确定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术

  • 标签: 肠造口术健康教育需求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腓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腓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外伤后足踝周围软组织缺损16例.结果16例中1例远端皮瓣坏死,其余均Ⅰ期愈合.随访2个月~2年,皮瓣无溃疡,外观可以接受.结论腓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足踝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足踝周围 软组织缺损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 修复 足踝部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58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在伤后24h内开始给予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先行外营养支持,待伤后72d后再逐步过渡到内,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血生化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的内营养支持能较快纠正负氮平衡,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结论早期内营养支持具有减缓颅脑损伤后营养恶化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改善,有利于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 标签: 重度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