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老年人脑梗塞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脑梗塞64例随机分布于对照组32和研究组32。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缺血预适应处理。两组患者的(NIHSS)、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复发率、死亡率及不良影响。结果:研究组的有效性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很高(P<0.05)。NIHSS和BI评分在研究组治疗后低于可比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和死亡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缺血预适应对老年脑梗塞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老年脑梗塞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在发生心肌缺血过程中,再灌注能缩小梗死面积,但再灌注本身会引起局部缺血或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在心脏手术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和非心脏手术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预后[1]。高脂血症使患者心梗的面积更大并且心梗的再发率也变高。缺血预适应(IP)是指机体组织在经历反复的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缺氧后,对随后的长时间致死性缺血/缺氧具有高耐受性[2]。本文对肢体远端缺血预适应改善高脂血症大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作出相关阐述,为其临床的技术应用提供更加广泛的理论参考。

  • 标签: 肢体远端缺血 预适应 高脂血症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治疗仪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4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给予缺血预适应仪的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应用缺血预适应治疗仪进行干预后,hs-CRP较疗前明显减低,有统计学意义,且与观察组疗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缺血预适应治疗仪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干预,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来对抗缺血,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缺血预适应治疗仪 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预适应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组接受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缺血预适应的治疗,并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及脑梗死问题的发生情况。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治疗前后颈总动脉血管压力 - 应变弹性系数( Ep) 、顺应性( AC) 、僵硬程度指 数( β) 、增大指数( AI) 、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 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 ,取外周血检测假血友 病因子( vWF) 、内皮素 1( ET-1) 、一氧化氮( NO) 。结果: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方面,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而在脑梗死问题的发生情况方面,实验组的发生率7.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23.53%。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各血管弹性指标及外周血内皮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 Ep、β、AI、PWVβ 及肱动脉 FMD 较治疗前下降而 AC 升高( P 均 < 0. 05) ,且 Ep、β、AI、PWVβ、肱动脉 FMD 低于对照组而 AC 高于对照组( P 均 < 0. 05) ; 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 vWF、ET-1 较治疗前下降而 NO 升高( P 均 < 0. 05) ,且 vWF、ET-1 低于对照组而 NO 高于对照 组( P 均 < 0. 05) 。结论:为帮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减少受到脑梗死问题的影响,促进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实施缺血预适应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上臂式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仪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100例,分为两组给予不同规格治疗手段,重点对观察组给予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脑氧代谢等指标比较,采用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讨论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治疗,采用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治疗效果良好,能给改善患者大脑机能。

  • 标签: 天津第四中心医院。 30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适应训练仪辅助提升远程器官缺血能力的效果。方法:从我院在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所有患者中筛选出50名患有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名患者,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器官的缺血状况,实验组则使用适应训练仪来辅助提升远程器官的缺血能力,改善患者的缺血状态。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缺血症状进行评估,发现实验组患者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适应训练仪辅助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相比于常规的治疗方式操作更加简单,患者的负担更少,十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预适应训练仪 器官缺血能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远隔缺血适应(RIC)是一种新的脑保护方式,可激发脑对缺血损伤的适应和耐受,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RIC在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方面有一定成果。本文围绕远隔缺血适应的概念和分型、作用机制及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领域相关研究进行概述。

  • 标签:     远隔缺血适应,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再灌注损伤,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时选择远隔缺血适应(RIPC)对脑缺血的保护效果。方法 于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选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入两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血管内治疗,观察者则在血管内治疗术实施前开展RIPC,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h神经缺损评分无明细差异(P<0.05)。治疗7d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d后对照组炎症因子及凝血功能指标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前实施RIPC,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害,其机制密切相关于炎症反应控制及高凝状态改善等因素,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辅助治疗手段,值得重视。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远隔缺血后适应 脑缺血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双色小球法进行分组,参照组30例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30例联合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参照组更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参照组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能够有效调节其血液流变学水平,这样就可以对血栓形成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加快患者受损的脑组织恢复,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远隔缺血后适应 血液流变学指标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 缺血适应(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 ) 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患者(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 STEMI )缺血 再 灌注损伤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IRI) 的保护 作用 。方法:选择 2016 年 1 月至 12 月在大连 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四科急诊 接受直接经皮冠脉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PCI) 的急性 STEMI 患者

  • 标签:
  • 简介:尽管最佳的治疗,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特别是伴有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因此改善冠心病临床结果需要新的心肌保护策略。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期,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诱导的保护部分是通过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并使对心脏进行干预治疗成为可能。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缺血后适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药物后适应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硝酸甘油(NTG)晚期适应是否影响缺血再灌注(I/R)心肌多核中性粒细胞(PMN)的浸润。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在在体大鼠心肌缺血60min再灌注4h模型上分设: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硝酸甘油组。用组织切片方法及髓过氧化物酶法(MPO)检测PMN浸润情况;用伊文思蓝加TTC染色法测梗死范围,并测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硝酸甘油组大鼠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小,血清CK活性明显降低,MPO活性降低,PMN浸润明显减轻。结论NTG晚期适应可抑制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心肌PMN的浸润。

  • 标签: 晚期预适应 硝酸甘油 抑制 肌酸激酶(CK) 多核中性粒细胞 缺血再灌注心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筛选与高+Gz暴露和低+Gz适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加深对加速度应激致脑损伤分子机制的认识。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10Gz应激组和低+Gz适应组,在+10Gz暴露后24h分别提取大鼠海马组织总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数据库进行Pathway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Gz应激组筛选出差异基因846个,涉及56个KEGG信号通路;低+Gz适应组筛选出差异基因992个,涉及49个KEGG信号通路。结论对高+Gz应激和低+Gz适应组的差异基因表达的分析发现,差异基因表达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可为深入研究高+Gz应激致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和探讨有关防护措施的效果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加速度应激 基因芯片 海马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盆底肌训练适应护理模式应用于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于我院妇产科2017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接受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中选出152例,依据护理方法分成常规组(常规护理措施)和实验组(常规护理措施+盆底肌肉训练适应护理),整理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张力性尿失禁和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实验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盆底肌训练依从性,实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适应护理在子宫全切除术开始前即开始系统的训练,提高术后训练的依从性,改善盆底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盆底肌训练预适应护理 子宫全切除术 并发症 依从性
  • 简介:摘 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微波预处理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家兔32只,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假手术组);B组,20W微波照射20min组;C组,微波照射+肝门阻断组(预处理组);D组,单纯肝门阻断组.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的浓度变化.结果B、C、D组手术后2h、4h肝功能均有损害,而D组的ALT、AST、LDH均高于C组;C组肝组织MDA浓度为(15.3±0.8)nmol/mg,低于D组的(21.2±1.2)nmol/mg,C组的SOD浓度为(529.5±48.4)U/mg,高于D组的(418.3±9.1)U/mg(P<0.05).结论微波预处理可能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而减轻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肝脏功能损害.

  • 标签: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 家兔 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微波预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修饰蛋白检测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收治心肌缺血患者115例,和113例正常人缺血修饰蛋白水平对照比较,并比较心肌缺血患者疾病不同时间缺血修饰蛋白水平。结果心肌缺血患者缺血修饰蛋白检测水平高于正常人,在心肌缺血1、6、12小时缺血修饰蛋白检测水平不同,最初的检测水平121.35±13.41U/ml高于6小时98.12±15.35U/ml和12小时74.32±7.3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修饰蛋白可以作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缺血修饰蛋白冠心病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肢体缺血(CLI)缺血性溃疡患者影像资料中膝下动脉病变的分布特点及侧支循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成功实施angiosome概念指导下膝下动脉血运重建的152例(152条患肢)CLI缺血性溃疡患者的术前膝下动脉造影影像学资料,糖尿病组患者106例和非糖尿病组46例,对两组患者膝下动脉病变受累数量、缺血溃疡区域angiosome位置分布、膝下动脉侧支循环状况以及足部动脉弓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CLI缺血性溃疡患者溃疡高发于足底外侧支动脉angiosome(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间溃疡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血管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69.8%)低于ATA(89.6%)和PTA(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膝下动脉PA受累率(56.5%)低于ATA(80.0%)和PTA(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下动脉多支受累高于单支受累(P〈0.05)。糖尿病组3支小腿动脉病变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糖尿病组1支小腿病变多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足部动脉受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足部动脉受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动脉Jenali侧支评分Jenali0级糖尿病组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Jenali3级糖尿病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CLI缺血性溃疡患者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最高(P〈0.05)。糖尿病组腓动脉前穿支-胫前或胫后动脉连接出现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其它动脉连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LI缺血性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膝下动脉受累更为严重,侧支循环建立差;溃疡分布�

  • 标签: 重症肢体缺血 缺血性溃疡 糖尿病 膝下动脉
  • 简介:二○○四年,军队的精简整编工作进一步展开,我院帮带的部队有较大调整.参与"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挂钩帮带工作"的各基层卫生单位均有较大变动,在编制结构和人员配备上发生了一定变化.作为与结对单位建立了长期"帮带协议"的体系医院(即"帮带医院"),我们认为:今后应进一步针对结对单位的实际保障任务,重点完成七项帮带工作(即提高诊治水平、控制驻地疫情、坚持驻训保障、开展体格检查、保证预防工作、强化健康教育和搞好药材保障).

  • 标签: 军队医院 部队卫生单位 医疗技术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