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完全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10年4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397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8例,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复查颈部MRA,并对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时通畅率为92.8%,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22例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为78.5%,无脑缺血事件发生;6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2例在术后4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及腔隙性梗死;3例术后仍偶有头晕,其中2例单侧肢体麻木;1例记忆力减退。结论对于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加取栓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血运重建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7月间应用常规球囊扩张联合切割球囊治疗5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51例患者中有49例导丝通过闭塞段,动脉直径狭窄率为35%~83%。治疗后患者重度狭窄部位的狭窄程度平均减少至37%,其他部位的狭窄程度减少至20%左右,未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术后1年CTA复查有13%的患者再次出现闭塞,未闭塞的患者中动脉最狭窄处狭窄程度平均为55%。结论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闭塞 切割球囊 球囊扩张
  • 作者: 黄金旗张庆贤郑景达陈煌许兴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12期
  • 机构:黄金旗张庆贤郑景达陈煌许兴杰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福建莆田351100作者简介:黄金旗、男、1977年06年10月出生,福建省莆田市人,汉族.1998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与临床双学历.莆田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擅长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腔内成形;颈动脉、肾动脉狭窄闭塞的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肝癌、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的介入微创治疗;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及外伤性大出血的血管栓塞术;胆道恶性梗阻PTCD及胆道支架成形术;全身各部位肿瘤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及放射性粒子置入术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因诱导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03月—2015年05月共收治32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在72小时以内.结果5例外伤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1例接受外科旁路移植手术治疗,3例腔内支架成形术后再通,1例合并血管破裂术中植入了VHBAN支架.3例医源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全部再通.24例非外因导致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行腔内溶栓、碎栓、取栓或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成形或切开使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后,完全再通18例,降低截肢平面1例,未开通截肢2例,拒绝截肢自动出院3例.结论多种技术联合治疗灵活应用于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再通比率.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闭塞;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外科旁路移植;溶栓碎栓取栓;腔内成形术Theclinicaltreatingstrategiesoftheacute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rlimbsHuangjinqiZhangqinxiangZhenjindaChenghuangXuxingjie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andapplicationsofthecombinationtherapyofacute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rlimbswithdifferentauGses??MethodsTheclinicaldatasof32casesofacute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rlimbstreatedfromMarch2012toMay2015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09年3月95例下肢ASO患者经保守(保守治疗组,49例)、不同术式手术及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组,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90.5%)患者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2年)。随访期间,保守治疗组44例得到随访,其中14例有效,3例加重,余27例未见明显变化;外科治疗组42例得到随访: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通畅率为96%(24/25),其中1例行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半年再次闭塞,经取栓后恢复;介入组患者介入治疗后6个月的通畅率为88.2%(15/17),其中2例股腘动脉TASCC型患者治疗半年后再次狭窄,再次给予PTA后恢复。结论FontaineⅠ期及Ⅱa期应首选保守治疗,FontaineⅡb期及以上可选择外科干预,TASCA、B型应采用介入治疗,TASCD型应采用旁路术。

  • 标签: 动脉硬化 闭塞性 旁路术 介入治疗
  • 简介:<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中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引起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日益老龄化,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尤其伴有糖尿病的ASO患者远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预后差。ASO常合并心、脑、肾和代谢等多学科疾病,由于受累肢体动脉病变广泛,下肢缺血,常导致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缺血 腔内治疗 通畅率 介入治疗 支架植入
  • 简介:主髂动脉闭塞症是指因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的主动脉-髂动脉闭塞,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闭塞。急性主髂动脉闭塞较为少见且病情危重,往往伴随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1]。临床上常见的主髂动脉闭塞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不断积累导致的慢性闭塞,多部位长段或者多节段性闭塞,患者可以出现内脏缺血、下肢缺血或坏死等临床表现。在疾病发展过

  • 标签: 主髂动脉 闭塞症 血栓形成 慢性闭塞 粥样硬化斑块 腔内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支架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72例病人在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应给予细致的心理、术前及术后护理;包括出院指导和康复护理在内的综合性护理。结果:冠状动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病人在手术中均获得成功,并在病人的精心护理下,全部病人的动脉血流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治疗有效率为100%。手术后病人康复迅速,可显著减少卧床时间,全部治愈,获得良好疗效。结论:有效而细致的护理对下肢血管阻塞患者的临床受益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下肢动脉闭塞症 介入治疗 护理工作
  • 简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可导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和肢体坏疽,且该病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风险大,致残率及致死率高。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趋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15%~33.8%[1,2]。对于PAD的治疗,目前有较多的方法。选择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致残率、致死率,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现将该病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ARTERIAL 动脉粥样硬化 外周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策略进行了探讨;方法选取10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治疗过程中分别采取了心理护理、肢体锻炼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护理方法;结果借助实施的护理方法,所选取的10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积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心理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的TAO患者,对比两种方法的围术期并发症、早期失败率、保肢率、通畅率及溃疡愈合时间等。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96条肢体,其中腔内治疗组40例(47条肢体),自体静脉转流组43例(49条肢体),所有患者均有严重肢体缺血(CLI)表现。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3-48个月),总体保肢率为88.54%(85/96),共11条肢体因症状加重接受踝上截肢术。腔内治疗组保肢率为87.23%,自体静脉转流组8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一期通畅率腔内治疗组1年为51.43%,3年为19.00%;二期通畅率1年为65.13%,3年为47.89%。自体静脉转流组一期通畅率1年为71.24%,3年为60.52%;二期通畅率1年为80.98%,3年为68.87%。腔内治疗组通畅率较自自体静脉转流组低(P〈0.01)。溃疡愈合时间腔内治疗组为(4.5±3.1)个月,自体静脉转流组为(3.2±2.4)个月,腔内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较自体静脉转流组长(P=0.047)。结论腔内治疗的保肢率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相当,尽管通畅率较低,但再次治疗程序简单,创伤小。特别是对于缺乏膝下流出道或合适大隐静脉移植物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膝下动脉闭塞 腔内治疗 自体静脉转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40例该病患者进行研究,按不同护理均分两组,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采用综合护理的综合组患者在护理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仅采用常规护理办法的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对该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综合护理 效果 下肢动脉闭塞
  • 简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通常由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是急性肠缺血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在临床上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误诊率(90%-95%)及病死率(60%~100%)较高的特点。由于本病腹痛症状与其他急腹症很难鉴别,肠道耐受缺血时间不过数小时,错过时机则不可逆转,所以早期诊断和有针对性地治疗,以及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2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 急性肠缺血 早期诊断 治疗 血栓形成 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少数为糖尿病患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动脉分歧部是血栓闭塞性疾病的好发部位。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后导致狭窄或闭塞动脉远端血流减少引起相应的脏器或肢体供血不足的症状。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 介入治疗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回顾性总结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对68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57例采用解剖性旁路手术,11例采用解剖外旁路术。结果死亡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其中1例结肠坏死,切除坏死肠段并结肠造瘘后治愈;2例合并呼吸功能障碍;1例合并腹股沟切口淋巴漏。其余63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主-股(双股)动脉旁路术是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对于下肢缺血患者必要时行序贯性旁路术。

  • 标签: 主髂动脉闭塞症 主双股动脉旁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介入联合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例ASO患者(31条患肢)的临床资料,采用球囊扩张,结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或)股深动脉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31条患肢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减轻,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4±0.11,较术前(0.40±0.09)明显提高(P<0.05)。平均随访时间3~12个月,1例因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死亡,3例术后6个月股浅动脉以远部位再发动脉狭窄闭塞,再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缓解,其他病例症状缓解。结论手术联合腔内治疗下肢ASO,可以使患者在获得满意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因手术带来的并发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危重患肢。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 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电图为无创诊断冠心病的常规手段,有关资料报道其诊断的敏感性为60%-70%,特异性为54%-90%。我们在临床中对有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正常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2例冠状动脉(冠脉)完全闭塞病变。报告如下。

  • 标签: 冠脉完全闭塞 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心电图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随着发病率逐年增加,对该病的治疗也受到广泛关注。西医治疗对本并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辨证论治、药浴和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对本并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中医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