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了解山西省女性吸毒行为的现状,思考有效解决女性吸毒问题的方法,为女性吸毒行为的预防和女性吸毒人员的辅助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采用自编的女性吸毒行为调查问卷对山西省某女子强制隔离戒毒的女性吸毒人员的吸毒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口学变量方面:毒害从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农村蔓延;女性吸毒人员大多集中在无业、低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和婚姻不幸福的人群;2在吸毒行为基本情况方面:女性吸毒呈现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女性吸毒人员的吸毒剂量和吸毒持续时间以及频繁程度都存在增大的趋势;大多数女性吸毒人员初次接触毒品的来源是朋友,对于毒品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且在吸毒后情绪和精神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3女性吸毒行为在籍贯、职业和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女性 吸毒行为 调查 现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镇江新区MSM人群HIV感染状况以及性行为特征。方法2015年在镇江新区通过“滚雪球”方法共招募145名MSM人群。结果MSM人群HIV阳性检测率为10.3%;知识知晓率为95.9%;93.1%的调查对象最近六个月发生过同性肛交性行为,坚持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4.4%;31.7%的调查对象最近六个月发生异性性行为,23.9%从未使用安全套。结论镇江新区MSM人群中HIV感染率较高,无保护性的同性和异性行为同时存在,HIV存在向普通人群传播的可能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类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患病率差异明显,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1。其主要症状为(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在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亲朋好友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言语倒退,以及语言缺乏交流性质。(3)重复刻板行为。(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5)感觉异常,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者喜好等。(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缺乏关爱照顾或者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自闭症 认知障碍 行为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给予肝硬化患者心理护理对遵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各6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性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总依从度为98.4%,明显比对照组的77.8%高,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明显比对照组的79.4%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应用到肝硬化患者中,能够对患者遵医行为进行有效改善,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得以有效提升。

  • 标签: 肝硬化 心理护理 遵医行为
  • 简介:摘要偏食行为为自闭症幼儿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其对幼儿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全面了解导致自闭症幼儿出现偏食行为的主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措施进行积极干预,对患儿偏食行为的矫治和防范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闭症 偏食行为 食物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破坏行为障碍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集的9~14岁破坏性行为障碍的青少年患者20例心理状态及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针对受损的社会功能,根据患者的年龄、主要症状、家长的目标以及可用资源等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经治疗痊愈4例,显效6例,好转7例,无效3例。结论明确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认知特点,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研究都认为治疗应该是一个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社区干预等的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过程。早期预防并及时干预可以防止不良行为发展为更加严重的问题。

  • 标签: 青少年破坏性行为障碍 心理咨询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延续性护理对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45)及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率及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再次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及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再次住院率。

  • 标签: 糖尿病 遵医行为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人类在试图理解各种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中不幸产生过诸多误解,这些误解有的让人觉得荒诞不羁,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有的更是酿成不可挽回的惨剧,但不容置否,我们每一次探索都为我们能更好的认识异常行为做了铺垫,尽管对异常行为的探索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盲目迷信,终归回到科学严谨的道路,已然从聚焦于超自然转向聚焦于自然规律,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现代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更是为我们理解和矫治异常行为提供了帮助。

  • 标签: 异常行为 探索过程 历史观点 现代观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改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1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采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不同护理方式下两组患者的不良行为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NORS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OSIE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 标签: 护理干预 流浪精神病 不良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生行为习惯与多囊卵巢综合症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本研究中纳入xx高校xx级女生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编号奇偶性方法分组,分别将100例女生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中。对纳入对照组中女生展开常规健康宣教,对纳入观察组中女生展开针对性行为习惯宣教。对比观察在不同健康宣教方法干预下,对照组、观察组女生相关行为习惯调查结果差异,并对两组女生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女生睡眠充足、饮食合理、环境清洁、心情愉悦、规律运动、以及生活规律等相关行为习惯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女生,对比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女生多囊卵巢综合症发生率为1.00%(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6.00%(6/100),对比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生行为习惯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相关性关系明确,可通过规范女生具体行为习惯的方式,有效降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发病风险。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症 女生 行为习惯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11岁儿童原发性遗尿症(PNE)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心理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月我院诊治的PNE儿童98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0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儿童Achenbach行为量表评分(CBCL)并分析影响PNE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P<0.01)。观察组男童在抑郁症、社交退缩、攻击性、强迫症、交往不良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女童抑郁症、社交退缩、攻击性、体诉、残忍、性问题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年龄大、父母关系差、由老人或保姆抚养均为遗尿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父母文化程度高则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6~11岁PNE儿童存在抑郁及社交不良等心理行为问题,与父母关系、年龄等密切相关,治疗过程中应结合相关因素采取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等措施,加强心理干预治疗。

  • 标签: 原发性遗尿症 心理行为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护理干预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护理组跟常规组,护理组实施自我管理行为干预,主要包括很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构建随访档案,同时完成复诊计划的制定等;常规组不实施自我管理行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效果对比。结果参照组干预之后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相比护理组干预之后改善程度较低,两组患者的人生存质量平均评分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完成分析之后,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措施,促使起搏治疗实现进一步规范化,进而促使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 标签: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 自我管理行为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溃疡性结肠炎伴焦虑抑郁病例采取心理行为干预,并评价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改善情况。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8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49名溃疡性结肠炎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详细的心理行为干预,通过观察并记录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有效率,同时对每个患者进行焦虑与抑郁评分测定。结果49名患者经过心理行为干预后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1.84%;干预后焦虑与抑郁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心理行为干预能够使溃疡性结肠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降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心理行为干预 溃疡性结肠炎 焦虑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此研究中的64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4年8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焦虑症患者,依据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艾司西酞普兰,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1.25%,而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之间经对比后统计学意义产生,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对比未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症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有助于病情的缓解,减少复发率,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认知行为疗法 焦虑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站护士采血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方法以本中心33名外采护士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外采护士护理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与家人一起的时间较少”(3.22±0.77)、“工作量大,连续工作时间长”(3.15±0.83)和“采血工作模式单一(3.12±0.81)”。结论应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外采护士工作热情,保证采血质量。

  • 标签: 血站 护士 护理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研究A组以及研究B组三组,各组患者30例。参照组使用帕罗西汀片药物治疗,研究A组给予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研究B组则联合使用帕罗西汀片药物治疗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结果研究B组取得的效果还是非常优秀的。参照组干预之后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相比研究A组干预之后改善程度较低,三者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其中效果更佳的为B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人生存质量平均评分差异显著,其中效果更佳的为B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心理社会支持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值得在目前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以及使用。

  • 标签: 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社会支持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行为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人社会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32例阿尔茨海默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病人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强化行为训练。采用行为量表,分别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强化训练后,行为量表评分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变化。结论通过强化行为训练,阿尔茨海默病人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 标签: 阿尔茨海默 常规护理 强化行为训练
  • 简介:摘要“迷信”行为是竞技运动中的常见现象。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47名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归纳了运动员赛前“迷信”行为的具体表现,探讨了迷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结果表明(1)被访者呈现的“迷信”行为可分为保持获胜细节、携带幸运物、避免不吉利事件的发生和避免使用谐音“输”的物品4个方面。(2)实施迷信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比赛状态、提高比赛士气、增加心理舒适度和降低心理负担5个方面。本研究发现,运动员利用这些“迷信”行为给予自身积极暗示,有助于比赛发挥;而当不能实施“迷信”行为时则会主动调整自身状态,以便达到较好的赛前心理状态。

  • 标签: 运动&ldquo 迷信&rdquo 行为,竞技运动,自我控制,质性分析,运动员比赛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行为问题患儿与父母酗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项目取样呼和浩特市19所中、小学在校蒙古族学生2626名,采用Rutterr氏行为量表筛查出问题儿童75名,对其挨门挨户采集病史,用自拟父母饮酒情况调查表其结果与本市一所普通中学正常儿童100名作对照研究,结果调查发现二者在父母亲在母怀孕期酗酒方面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而行为组父母对照,则显示父亲酗酒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更大的危害(P<0.05)。结论父母酗酒会对子女的成长造成一定伤害,应戒掉不良嗜好,应当将酒精危害降至最低。

  • 标签: 行为问题儿童 酗酒 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