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抗凝血杀鼠剂中度所致的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患儿临床特征,探讨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致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儿中65%无明确灭鼠药接触史,既往均无出血倾向。临床以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瘀斑等出血起病。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凝血因子筛查均有Ⅱ、Ⅶ、Ⅸ、X因子水平降低。29例患儿外周血中均检测出溴鼠灵或溴敌隆。治疗上使用维生素K1、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治疗有效。结论不明原因儿童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需高度警惕抗凝血灭鼠药特别是溴鼠灵、溴敌隆中毒可能。治疗上早期使用维生素K,必要时输注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疗程约1~8月,应随访检测凝血指标,停药过早可能会有反复出血。

  • 标签: 抗凝血杀鼠剂 凝血功能障碍 维生素K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在诊治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肝硬化患者PT、APTT、TT均明显较对照组延长,观察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患者经Child-Pugh分级中PT、APTT、TT时间随级别增加时间逐渐增加,C级患者PT、APTT、TT明显高于A、B级患者,B级患者PT、APTT、TT明显高A级患者;而FIB水平肝功能随的Child-Pugh分级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通过凝血指标对凝血功能和肝脏的损害程度做出反映,肝硬化出血倾向给予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功能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应用凝血功能检测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希望能为脑出血的临床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将2014年11月15日—2017年11月21日期间进入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盲选62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按照患者入院检查结果以及正常指标对比进行分组,其中变化不明显的31例患者纳入第一组,变化明显的31例患者纳入第二组,对第一组和第二组患者关于凝血功能以及预后评估之间的关系展开详细分析。结果和第二组进行对比,第一组患者的良好率明显更高,组间存有差异(P<0.05)。第一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第二组,组间存有差异(P<0.05)。而第一组、第二组患者的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以及FIB(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的预后判断通过凝血障碍检测,可有效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可推广。

  • 标签: 凝血障碍 脑出血 检测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凝血功能检测之中血液采集量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将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1月31日于我院进行体检人员中盲选50例受检者作为观察对象,采集2.0毫升、1.8毫升以及1.6毫升血液标本,立即进行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检测。在检测之后将1.8毫升样本存放在室温、-20摄氏度、4摄氏度之中,放置二十四小时之后再进行上机检测,对检测结果展开分析。结果采血量出现减少,则PT、FIB以及APTT检测结果就会出现延长。在室温、4摄氏度存放二十小时之后,PT、FIB以及APTT检测结果延长,和对照组相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在进行凝血标本采集的时候,需要严格控制好采血量。除此之外,若标本无法进行立即检测,则样本需进行离心并放置在-4摄氏度环境下保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凝血功能检测 检验 血液采集量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功能、纤溶指标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来本院产前检查的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女性的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PT(9.70±0.10)s、FIB(4.71±0.33)g/L、DD(0.52±0.05)mg/L、FDP阳性率30.30%、D-D阳性率27.27%;对照组PT(13.69±1.42)s、FIB(2.70±0.58)g/L、DD(0.33±0.04)mg/L、FDP阳性率为0、D-D阳性率3.03%。两组相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孕妇分娩前,对凝血功能、纤溶指标进行检验,有助于及时发现血栓及出血风险,并及时给予干预,以降低产后出血率,改善母婴结局。

  • 标签: 凝血功能 纤溶指标 血栓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存放时间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验对判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择取12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对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其中如果患者≥3个指标,比其正常值升高或者降低30%,则归为观察组;反之,则为对照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监测结果和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和D-dimer数据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病残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判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凝血功能检验 心脑血管疾病 预后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发展为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血清hs-CRP值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01~2015.12入住包头市第八医院神经外科89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伤后6小时之内(入院2小时)抽取患者静脉血送检,监测入院患者伤后6小时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清hs-CRP指标的变化。并通过比较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连续头颅CT的影像学特征及变化,判断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是否发生。结果89例TBI患者中有25例发生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其中女性患者8例,男性患者17例;64例未发生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即非PHI,其中女19例,男45例。PHI组患者D-二聚体、FIB、PT、hs-CRPx-±s分别为4.52±1.81、1.73±0.41、13.30±2.55、6.78±2.76,非PHI组患者D-二聚体、FIB、PT、hs-CRPx-±s分别为0.40±0.27、3.28±0.68、12.50±0.90、2.56±0.73。与非PH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PT、FIB、血清hs-CRP的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统计学结果P<0.05,25例PHI患者预后情况患者治疗1个月进行病情评估,1例植物生存,2例遗留肢体活动障碍,1例认知、情感障碍。其中病情越重,其D-二聚体、hs-CRP值越高。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早期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清hs-CRP指标的异常,发生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PHI)的发生,决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状况的影响。方法2015年8月—2017年5月在我院实施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将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透析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透析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都明显的下降,而且透析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都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使得治疗期间凝血事件的发生率大大的降低。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预见性护理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检验、凝血功能检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在本院就诊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组)和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血清胱抑素C和各项凝血功能检验结果,比较疾病组中不同类型脑梗死的检验结果之后,分别和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疾病组和正常组、进展型脑梗死和正常组的各项检验结果都存在较大差异,进展型与完全型脑梗死的各项凝血功能差异较大,完全型脑梗死和正常组的血清胱抑素C相差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评估,但对完全型脑梗死患者实施凝血功能检验基本无价值可言。

  • 标签: 血清胱抑素C 凝血功能 检验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凝血功能检验的价值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00例,并且检测所有患者在凝血功能方面的各项指标,经检测,当中如果有患者<3个指标,且没有比正常值增加或降低30%,则为对照组;相反就是观察组。其后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结果和预后相关性数据来判断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价值。结果分析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经过对比得出,观察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死亡率、病残率均劣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应用凝血功能检验方法,意义重大。其中如果其各项指标变化较小,则预示着患者的预后比较好。

  • 标签: 凝血功能检验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判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共60例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患者实施保温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寒战和低体温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两组相比较,差距很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PLT、PT、TT、APTT、FIB均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中保温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保持患者稳定体温,促进患者的康复,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凝血功能,观察其临床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保温护理 腹部手术 凝血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方法随机收集本院收治的11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015年6月—2017年6月为研究时段,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组,试验组至少3项凝血指标在正常值的基础上升高或者降低30%,样本容量57例,反之即为对照组,样本容量55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以及病死率。结果对照组入院时、入院后48h、96hTT、APTT、FIB、PT指标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病死率比较,试验组较高,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可作为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 标签: 凝血功能 心脑血管疾病 预后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的保存时间与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留取30份新鲜冰冻血浆,选取时间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融浆机37℃下20分钟融化后分为两份,一份在25℃温度下保存、一份在4℃温度下进行保存,所有样本在融化后72小时、48小时、24小时、4小时、0小时均进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同时进行试管法体外活化测定ACT、TMA。结果所有的检查样本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能得到血凝块特性的TMA、ACT等参数值,血浆融化后在保存72小时、48小时、24小时、4小时时间点ACT值与0小时的指标相比,显著升高(P<0.05),但TMA值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保存72小时,虽然有部分凝血因子活性衰减,但是均能形成稳定血凝块,如能正确利用能有效避免医院血液成分浪费。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不同的保存时间 温度 凝血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指出检测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21例妇科盆腔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同期21例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妇科盆腔术后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T、APTT、TT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FIB、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中FIB、D-dimer指标可作为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室检查重要指标,能够对合并下肢深静脉患者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 标签: 妇科盆腔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凝血检验已经广泛应用到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疗效观察及病人术前术中凝血监测等诸多方面,其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通过对检验标本的规范化,减少凝血检测中的人为误差,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检验报告,减轻病患的医学风险。

  • 标签: 凝血检验 标本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为研究时段,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依照检测结果进行分组,观察组至少3项凝血指标在正常值的基础上升高或者降低30%,样本容量72例,反之即为对照组,样本容量78例。比较凝血功能(TT、APTT、FIB、PT)检测结果以及病死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入院后2d、4dTT、APTT、FIB、PT指标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病死率比较,观察组较高,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可作为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实用性以及应用价值较高,临床值得借鉴。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凝血功能 预后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尿酸对于老年人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后的凝血以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行PCI术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血尿酸的高低水平将其分成了A组(高血尿酸组,n=56)和B组(n=56),在患者PCI术后一周进行血凝全套检测,分析血尿酸高低对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A组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以及血小板二磷酸腺苷的抑制率(ADP%)和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和B组比较明显降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P<0.05)。A组与B组相比较,其血凝块形成的最大幅度(MA值)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α角)明显增高(P<0.05)。经相关性分析,血尿酸和R值以及K值、ADP%、AA%是负相关的关系,与MA值、α角为正相关的关系(P<0.05)。结论高血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PCI术后的血液呈高凝血状态,且血小板的活性较高。

  • 标签: 血尿酸 冠心病 PCI术后 凝血功能 血小板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设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凝血检验,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T、APTT、TT及FIB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INR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降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凝血检验指标可有效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进行诊断,且能评估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凝血检验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疾病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程度慢性肝病患者的凝血参数,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作为肝细胞损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0名健康体检者和70例临床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血清学诊断、影像学及病理活检将肝病患者分为三组慢性乙型肝炎组(n=30),肝硬化组(n=30)和肝癌组(n=10)。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s)。结果肝硬化、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时间延长(P<0.05),FIB含量降低(P<0.05)。肝硬化患者PLT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慢性肝病患者D-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高,阳性率分别为10.0%、83.3%和70.0%(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障碍,PT、APTT、FIB、PLTs和D-D可用于评估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D-D水平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严重紊乱的重要标志。

  • 标签: 慢性肝炎 肝硬化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