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之间收治的全身麻醉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2例,对两组患者均实行麻醉复苏期临床观察,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全身麻醉患者实行麻醉复苏期临床观察的基础上配合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促进患者术后麻醉的苏醒,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全身麻醉 麻醉复苏期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复苏室中的护理对策及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患者在麻醉复苏室中给予规范性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之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规范性护理之后,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经过常规护理之后,有3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复苏室中,给予规范性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保护患者的安全,对促进患者快速苏醒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全身麻醉 麻醉复苏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复苏室护理隐患与预防对策。方法分析我院麻醉复苏室护理工作质量与护理记录,发现其中的护理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结果通过分析麻醉复苏室护理工作记录,得知护理记录、患者隐私、药品设备等方面存在护理隐患,故而根据这些隐患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论及时预防和消除麻醉复苏室的护理隐患,不仅能够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麻醉复苏室 护理隐患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麻醉科护士麻醉复苏室的护理隐患及防范方式。方法针对目前医院内麻醉科护士麻醉复苏室存在的相关护理隐患进行分析探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麻醉复苏室的护理安全以及护理工作质量。结果麻醉复苏室术后患者麻醉复苏护理过程中在气管插管管理、患者安全管理以及复苏室环境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部分安全隐患。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培训、完善麻醉复苏室管理制度以及加强麻醉复苏室环境管理对于提高麻醉复苏室内护理工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结论麻醉复苏室内术后患者的麻醉复苏护理过程中仍存在较多安全隐患问题,需要麻醉科护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降低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麻醉复苏室内的护理质量安全情况。

  • 标签: 麻醉复苏室 麻醉科护士 护理隐患 防范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麻醉复苏室管道护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取2014年10月与2015年4月通过PDCA前后患者出现护理缺陷情况比较。结果通过进PDCA后,患者出现护理缺陷的因素减少。结论PDCA质量管理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PDCA循环 麻醉复苏 管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护理,使术后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方法对188例择期手术双腔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围复苏期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188例患者在复苏期间,11例患者出现躁动,8例患者出现舌根后坠,8例患者出现呕吐,3例患者出现喉痉挛,2例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结论围复苏期对全麻术后双腔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复苏期的护理质量。

  • 标签: 双腔气管插管 麻醉复苏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麻醉复苏室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期间全麻患者共180名,采用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心理护理、规范护理礼仪及提高复苏麻醉护士的专业水平等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并在手术后第3天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全麻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对全麻患者复苏期间采用优质护理可以减少患者的安全意外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全麻复苏室 优质护理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复苏室预麻醉麻醉科流程优化管理快通道化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手术麻醉不同分区的患者,按照麻醉方法分为优化组(A组)与传统组(B组),对比二组手术开始时间正点率、大手术率、躁动发生率、接台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开始时间正点率、接台手术时间、躁动发生率等方面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在大手术率以及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复苏室预麻醉,能有效提高手术室利用率,并在麻醉科流程优化管理快通道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 标签: 复苏室预麻醉 流程优化管理 快通道化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麻醉复苏期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麻醉复苏期患者80名作为研究组,同时抽取2012年之前的8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针对呼吸道并发症做针对的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麻醉复苏期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显著降低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麻醉复苏期 呼吸道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镇静镇痛及安抚用于小儿术后麻醉复苏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7月本院收治的53例行全麻手术治疗患儿,全部患儿术后均进入麻醉苏醒室接受镇静镇痛及安抚干预,采用改良客观疼痛评分量表(MOPS)和大学镇静评分(UMSS)评价干预前后患儿的疼痛程度和镇静效果。结果干预后患儿的疼痛评分为(1.51±0.53)分,低于干预前的(2.74±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儿的镇静评分为(1.56±0.22)分,低于干预前的(3.12±0.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术后麻醉复苏期实施镇静镇痛及安抚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术后疼痛感,提高镇静效果。

  • 标签: 镇静 镇痛 麻醉复苏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麻醉复苏室患者应用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探讨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峪关市酒钢医院麻醉复苏室自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300例实施镇痛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VAS疼痛评分标准以及Ramsay镇静程度评分标准判定300例患者使用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结果本组探究中,300例患者使用镇痛药物后15min至35min的VAS疼痛评分、生命体征变化(收缩压、心率等)对比使用镇痛药物前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麻醉复苏室患者应用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麻醉复苏室 镇痛药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间气管道管理方式以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间57例在手术麻醉中使用双腔气管插管的患者,对所有患者麻醉复苏过程中的气管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患者手术前、拔除气管插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min、拔管后10min、手术后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调查患者气管管理效果。结果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拔管时两个时间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呼吸次数、血氧饱和度与其他时间段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强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复苏期的气管道管理能够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双腔气管插管 气管道管理 麻醉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经皮肾镜碎石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情况的对比观察,探讨多模式保温对病人麻醉复苏的影响。方法对南充市中心医院2016年5—12月月实施经皮肾镜手术患者共80例进行观察。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手术台覆以变温水毯,温度设定为38℃,按照顺序在患者麻醉后铺双层大单,同时结合充气式保温毯,将温度保持在38~40℃范围内,并延续至手术结束,术中所输注的液体和冲洗液都需要事先加温至37℃。对照组身体覆盖双层大单并暴露手术视野,术中冲洗液和所输药液均不作特殊处理。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苏醒时间、寒战发生情况以及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苏醒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手术后寒战32例(80.0%),观察组手术后寒战8例(20.0%),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躁动发生17例(42.5%),观察组躁动2例(5.0%),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多模式保温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经皮肾镜碎石术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减少麻醉复苏时间,提升复苏质量。

  • 标签: 保温 低温 经皮肾镜碎石术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适应形势需要,满足患者需求,提高麻醉复苏室护理服务质量。方法运用ISO9001质量标准实行病房化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麻醉复苏室的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确保护理人力资源配备到位、等级护理质量到位、保障系统设施到位、管理措施到位。结果各项护理质量考核达标率为98.5%,患者满意率为99%。结论在麻醉复苏室实现病房化管理能创造高标准、高质量和高品位的护理服务品牌,能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

  • 标签: 麻醉复苏室 质量管理体系 病房化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麻醉恢复期并发症以呼吸、循环系统异常较常见,婴幼儿及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宜适当延长在麻醉恢复室的留观时间。应制定个性化的麻醉复苏方案,以减少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 标签: 全麻 麻醉复苏室 并发症 安全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美芬在神经外科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麻醉复苏时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血管介入治疗病人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病人均采用全凭静脉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2min给予实验药物,当患者Steward苏醒评分达到5分时拔除气管导管,记录患者给予试验药物至拔除气管导管所用的时间。结果治疗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盐酸纳美芬用于神经外科血管介入手术的麻醉复苏安全有效,可明显缩短拔管时间。

  • 标签: 纳美芬 血管内治疗 拔管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急与术后复苏的影响。方法以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92名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让患者随机编入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实验组采用以保温护理为主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以常规护理为主的护理方式,分析两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术中应激情况与术后复苏情况。结果实验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C反应蛋白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实施以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实验组的应激反应低于对照组,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复苏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温护理有助于改善全身麻醉患者的术中应激反应,也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复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保温护理 全身麻醉患者 术中应激 术后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保温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肾上腺激素指标和去甲肾上腺激素对患者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位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并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采用保温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析保温护理模式是否具有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中,粗略计算得出,肾上腺激素指标的涨幅为50.00%左右,去甲肾上腺激素的涨幅为7.00%左右。对照组中,粗略计算得出,肾上腺激素指标的涨幅为26.00%左右,去甲肾上腺激素的涨幅为30.00%左右。结论采取保温护理模式的实验组中,所有患者最终的总恢复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保温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保温护理模式 全身麻醉 术后复苏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