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天麻素对照品溶液是否稳定,确定天麻素对照品溶液的使用有效期。方法按天麻素检测方法,分别制备两份对照品溶液,在0、7、15、30、45、60、75、90天分别进行检测,在0天,对两份对照品溶液进行检测,两者结果差应≤2.0%,在0天以外的测试时间点,新配制两份对照品溶液,对新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和用于研究有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进行检测,每个时间点的含量测定值与零时间点的含量差应≤2.0%。结果在零时间点,两份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差为0.86%,小于2.0%,对天麻素对照品溶液溶液共考察了90天,在每个时间点的含量测定值与零时间点的含量差均小于2.0%。结论天麻素对照品溶液在规定条件下放置90天是稳定的,天麻素对照品溶液的有效期可以定为90天,勿需临用新配。

  • 标签: 天麻素对照品溶液 稳定性 有效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拉西坦注射液处方工艺改进和稳定性。方法选择奥拉西坦200.0g,加入3.45g磷酸二氢钠、0.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加入注射水直至1000ml为制造工艺,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相关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实施影响因素实验,加速实验以及长期考察实验,确认其稳定性,实施过敏性实验以及溶血反应实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在0.002091~0.189521mg/ml之内,线性关系良好。样品主峰面积为1378512,RSD=0.14%,12h内稳定性良好。回收率实验平均回收率为99.51%。RSD为0.32%。重复实验证实样本的平均值为100.8%,RSD为0.39%。稳定性良好,安全性佳,奥拉西坦不存在溶血和凝集现象,无过敏性。12mo药品性状,PH值以及有关物质等和0mo无显著差异。结论本实验制定的工艺处方安全性强,质量可靠。稳定性良好,药物安全性高。

  • 标签: 奥拉西坦注射液 稳定性 质量控制 生产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阿司匹林联合通心络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硝酸酯类药物、ACEI、β受体阻滞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通心络胶囊口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为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通心络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改善心绞痛的发作症状,降低发作频率并缩短时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通心络 不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PFNA固定治疗。结果随访7-49周(平均56周),骨折均愈合,未见死亡病例,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骨折固定更为稳定,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采用与推广的内固定方法。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网状油纱在游离皮片植皮、皮瓣回植治疗皮肤缺损时防止VSD取出时导致植皮皮片撕脱影响愈合的临床应用观察分析。方法自2013年—2017年对烧伤、创伤所致皮肤缺损需要手术植皮的220患者进行观察其中单独应用VSD未用网状油纱病人105例,当中有49例是外伤、有56例是烧伤,另外应用VSD利用网状油纱覆盖植皮区治疗病人115人,当中有64例为外伤、51例为烧伤患者,经通过7天负压治疗后取出VSD装置,对比其两组分析治疗上的差异。结果应用网眼油纱组植皮成活率明显高于没有应用网眼油纱组。结论VSD利用网状油纱可以增加植皮区稳定性

  • 标签: VSD(一次性负压冲洗引流装置) 无菌网状油纱 游离皮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影响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6年5月经本院收治的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共103例做回顾性分析,并在手术后通过Mazur踝关节症状及功能评分标准评价其术后治疗效果,分为优良组、可差组,优良组82例,可差组21例,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后发现,患者经手术后踝关节功能易受到年龄、骨折类型、受伤到治疗时间、手术方式等影响,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患者年龄、手术方式是影响踝关节术后功能的重要因素。结论患者的年龄与手术方式是影响踝关节术后功能的主要因素,在对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手术疗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CT多平面重建在肺部磨玻璃小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讨论中所研讨的100例患者均随机从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行CT多层螺旋胸部检查的患者中筛选而出,均进行多层螺旋CT胸部检查后,进行薄层重建,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肺部磨玻璃影响给予鉴别诊断,并以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将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观察两组影像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边界清楚及空泡征等征象进行对比,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圆或椭圆、不规则形、多结节融合状及斑片状方面进行对比,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多平面重建在肺部磨玻璃小结节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CT多层平面重建 肺部磨玻璃小结节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6例,其中有39例患者42侧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将其设为保守组,27例患者28侧(其中包括手法复位再移位患者3例3侧)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将其设为手术组,两组患者运用不同治疗方法,并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保守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46%,手术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9%,其中在保守组当中,有3例患者因为手法复位之后再移位,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组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效果更好,而对于相对稳定的患者则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 标签: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中西医结合于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科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性器械内固定疗法。比较两组医治效果以及临床体征好转程度。结果治疗组总医治率(96.6%)明显大于对照组(75.0%),医治后治疗组在痛苦、腹肿腹胀、纳差等方面的好转显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康复效率高,临床症状改善佳,值得探讨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穴位针灸 机械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贝那普利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分两组,常规治疗组应用心内科常用治疗方法;贝那普利组增加贝那普利治疗。就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射血分数、血清ET、NO水平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贝那普利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治疗前左心射血分数、血清ET、NO水平差异不显著,贝那普利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射血分数、血清ET、NO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贝那普利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和心功能,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贝那普利 不稳定性心绞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不同的方案治疗并对比。结果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应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有效率(92.2%,5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48/64),差异显著(P<0.01)。且,试验组患者手术、术后骨痂出现及愈合时间等手术各项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可加速患者伤口的愈合,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应广泛推广。

  • 标签: 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 闭合复位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丹红注射液+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加以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8月—2016年08月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47例以及对照组53例患者的分组依据为不同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方法;观察组丹红注射液+阿托伐他汀;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硝酸甘油;通过对比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以突出丹红注射液+阿托伐他汀临床联用价值。结果在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在心绞痛发作频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实施疾病治疗过程中,治疗药物采用丹红注射液+阿托伐他汀,在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方面,可以发挥显著效果,最终显著提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患者中选取4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而观察组的Mcbridge(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使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更快的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切开复位 内固定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GMP-140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其中两组由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932,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8,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老年 不稳定性心绞痛 血小板聚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实际用药条件下不同光照条件对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遮光、日光灯和室内自然光三种条件下放置不同时间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的含量。结果在遮光条件下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含量变化不明显,室内自然光和日光灯条件下含量下降明显。结论临床使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应现配现用,注意全程遮光,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光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桡骨远端T型锁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外支架固定治疗,研究组给予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后骨性愈合时间、掌倾角及尺偏角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及时给予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可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腕关节功能,提高临床各项指标,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 外支架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匹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用氯匹格雷治疗,研究组联合氯匹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达到91.9%,高于对照组的82.9%(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用药,氯匹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更利于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状况,减少心绞痛发作,预后较好。

  • 标签: 不稳定性心绞痛 氯匹格雷 阿司匹林 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Gamma钉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高龄病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应用PFNA(PFNA组,n=36)、Gamma钉(Gamma钉组,n=30)和LCP((LCP组,n=32)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98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方面的差异。结果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各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优于Gamma钉组和L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PFNA组平均92.36分,优良率94.45%,Gamma钉组平均91.28分,优良率90.00%,LCP组平均90.21分,优良率90.6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好,与其它两组相比较,在高龄病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早期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Gamma钉 LCP
  • 简介:摘要中医药是我国文明的瑰宝,在医药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西方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的特征与科技的发展对中医药学进行创新和改进,是中医药学家所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中药炮制机制在中医药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药制剂主要作用于清热解毒和舒缓的作用。随着科技发展和炮制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中药制剂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对我国现代中医药炮制机制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

  • 标签: 中药炮制机制 研究进展 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