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经典神经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内的神经是高度分化的终极细胞,其已丧失增殖能力,若失去神经细胞只有通过胶质细胞来填充.因而,CNS损伤后CNS神经难以再生的客观事实长久以来一直是令神经科学工作者困惑的问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发病存在上升趋势.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难以再生,神经丢失所遗留的神经网络环路缺失是神经功能损伤和脑中风后遗症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减少脑中风后遗症和脑脊髓外伤等所致的残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神经再生,修复缺失的神经网络环路.而神经细胞的发现使人们对脑中风后遗症的彻底治愈燃起了新的希望.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神经干细胞增殖 神经元细胞 MK-801 缺血大鼠 脑中风后遗症
  • 简介:神经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其对缺氧非常敏感。缺氧本身可造成神经的损伤,但缺氧时神经内诸多离子以及核酸、蛋白等的变化对缺氧损伤神经也具有调节保护作用。因此了解缺氧时神经内的诸多变化对研究缺氧损伤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神经元 缺氧 损伤 保护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内从丘脑到延髓的整个脑干区域分布着许多氧化学感受器,并组成了一个复杂的感受氧气的网络,它们在氧浓度变化的过程中对心血管与呼吸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关于中枢氧感受器化学传递过程的细胞机制中,仅有颈动脉体血管球细胞和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保护机制,而中枢性氧感受神经需要何种的离子通道和氧感受器传导缺氧的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本文主要对此方面目前的相关研究作简要综述。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氧化学感受器 神经元
  • 简介: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是研究神经细胞形态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方法是将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混合培养,无法满足在单一神经细胞培养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的需要.本实验在传统培养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对原混合培养方法在胎龄、取材、温度、消化、换液、抑制剂、机械操作等方面进行了控制和改进.本培养方法具体改进如下:1.运动神经细胞取自E14大鼠胚胎的脊髓.因为胚胎运动神经形态分化和化学分化程度较低,体外存活能力强,E14胎鼠脊髓易剥离.而传统方法是取E12~E16.E12胎鼠组织太嫩,不易分离;E16胎鼠脊柱已部分骨化,血液太多,挑离脊髓时易形成撕裂损伤.2.取材时将脊髓沿冠状面切开,取脊髓腹侧半,改变传统的整个脊髓培养,以达到培养单一运动神经的目的.3.整个取材过程在冰袋上进行,更好的保持细胞活力.4.严格控制胰酶的浓度和消化时间.胰酶浓度是0.125%,37℃二氧化碳孵育箱内消化0.5hr较好,采用4℃含血清的DMEM液适时终止反应.为避免组织丢失,改吸弃胰酶为吸组织于另一试管中,且迅速终止消化反应.5.减少传统方法中的吹打次数,用弯头吸管代替直头吸管吹打;取消离心或细胞筛过目等步骤,降低细胞损害程度.6.细胞种植后改传统换全液为换半液,改传统培养2d换液为定时观察,按需换液.这样不仅保证了细胞在已适应了的环境中生长,并且减少了污染的机率.7.本方法不使用抑制剂,减少药物对运动神经的损伤,使神经细胞在更接近于体内自然环境中生长.种植细胞1~2hr即可观察到细胞贴壁,胞体呈圆形,饱满、透亮,有短的突起出现.因此,本方法的优点是:不仅能够大大缩短从取材到种植的时间,提高运动神经的活性,而且成功的获得了相对单一的运动神经培养物(纯度达90%以上),为进一步开展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体

  • 标签: 原代培养 培养方法 方法改进
  • 简介:75只三月龄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镉(Cadmium,Cd)中毒组及维生素E加镉组.通过光镜、透射电镜及细胞形态计量方法定性定量研究三组小鼠黑质神经的细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小鼠黑质神经结构正常;镉中毒组小鼠中脑黑质受损,黑质区神经数量明显减少,部分神经变性、坏死,异染色质增多边聚,核膜断裂,核周质内细胞器明显减少,此外有多处较大的软化灶形成,并有广泛的淋巴细胞浸润,围绕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维生素E加镉组小鼠黑质区神经轻微受损,结构接近正常组,与镉中毒组比较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①黑质区神经数量未见明显减少,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大量的TH阳性反应神经.②变性及坏死神经很少.但有少数神经变性,胞核固缩、溶解,尼氏体减少或消失.染色质稀疏,均匀分布,核膜清晰完整,未见断裂,核周质内细胞器丰富.③个别小鼠黑质区有初期软化灶形成,病灶较小,灶内神经组织多已坏死,残留神经胞体变小,胞核固缩,胞浆减少.④少数小鼠黑质区有弥漫性或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偶见淋巴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但并未形成血管套.⑤体密度、数密度、平均截面积及平均体积等形状特征参数与镉中毒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除体密度有差别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构证实:抗氧化剂维生素E对慢性镉中毒小鼠黑质神经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标签: 中毒小鼠 保护作用 小鼠黑质
  • 简介:观察大鼠下丘脑各核团NOS阳性神经的分布,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法,结果显示,大量NOS阳性神经见于下丘脑外侧区,视上核(SO)和室旁核(Pa);出现较多NOS阳性神经的部位是视前大细胞核,见到少量NOS阳性神经的部位是室周核,视前内侧区,视前外侧区和下丘脑前区,结论:NOS阳性神经分布于下丘脑的许多核团。

  • 标签: 下丘脑 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阳性神经元 分布
  • 简介:传统观点认为成体哺乳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损伤后不能再生,但从1992年Reynolds[1]和Richards[2]从成鼠纹状体和海马中分离出神经细胞(neuralstemcell,NSC)之后,人们又从其他成体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又发现了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之一.神经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到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要应用于临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神经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基因分化 定向诱导 基因调控 生长因子
  • 简介:雪旺氏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特有的一种细胞,由Schwann氏(1839)首先发现并命名.多年研究表明,雪旺氏细胞在周围神经修复中起着功能性的角色,是周围神经微环境的重要成分,促进轴突生长的重要因素.Fansa等发现,将体外培养的雪旺氏细胞植入去细胞成分的骨路肌桥接鼠坐骨神经缺损,显著促进了神经再生.wejdner等,实验证明将雪旺氏细胞植入鼠受损的脊髓中,雪旺氏细胞分泌的各种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的神经营养因子显著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轴突的再生.而通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由于没有雪旺氏细胞,损伤后是不能再生的.Torigoek使用胶片显影直观的显示雪旺氏细胞能使周围神经轴突再生速度加快4倍.这些都反映出雪旺氏细胞神经再生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来,组织工程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时植入活的雪旺氏细胞促进神经再生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的.

  • 标签: 雪旺氏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修复 吞噬作用 营养作用 周围神经再生
  • 简介:体外组织块培养成年、老年哺乳动物室管膜下区(SVZ)神经细胞的研究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实用方法及扩充神经细胞作为移植或基因转移的供体细胞来源.取8、14及24月龄SD大鼠(雌雄不拘)SVZ组织块作体外培养,在DMEM/F12+B27培养液中加入bFGF(20ng/ml),促进其组织块形成神经小球,刺激神经细胞增殖,并用Nestin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显示,培养7~10d产生的神经小球数量多,细胞生长状态佳,绝大多数细胞为Nestin阳性的神经细胞,此期的神经细胞较适宜于作细胞移植或基因转移.此法尚有取材方便、组织细胞损伤小、细胞易存活及经济等优点,不失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通过体外培养扩增神经细胞的方法.

  • 标签: 培养成年 成年老年 法培养
  • 简介:脑血管疾病是21世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措施,致死敛残卑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脑缺血后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神经的进行性损伤,从可逆变性、不可逆变性、坏死、凋亡、梗塞成熟的进行性发展。神经功能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在机体遭遇外环境改变或病理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被称为突触可塑性。其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运动神经等多种神经有广泛的神经营养作用,以前的大量实验表明GDNE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机制抵抗缺血性损伤,本文就GDNF与突触可塑性方面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突触可塑性 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细胞源性 多巴胺能神经元 脑血管疾病 进行性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穹窿海马伞切割侧和非切割侧大鼠海马伞内神经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切割SD大鼠右侧穹窿海马伞,于术后2d经腹腔注射BrdU,连续5d,术后7d取脑冰冻切片,进行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穹窿海马伞切割侧海马伞内的Brd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非切割侧,且出现较多的BrdU/Nestin双标的阳性细胞,而非切割侧未见BrdU/Nestin双标的阳性细胞。结论穹窿海马伞切割后,切割侧海马伞内出现较多增殖的神经细胞,我们推测海马伞的损伤,导致海马伞内局部微环境发生变化,产生某些信号物质,刺激脑内其他部位的神经细胞增殖并迁移到海马伞内。

  • 标签: 海马伞 神经干细胞 增殖 Nestin阳性细胞 大鼠
  • 简介:神经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能增殖成恰当数量的细胞,在脑部各个区域按正确顺序排列组合,分化为神经,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这是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众多研究提示细胞外因子参与此过程的调控并影响NSCs的分化启动和分化方向.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腹主动脉内灌注瑞芬太尼聚己内酯(REM-PCL)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中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及REM-PCL组(RP组,0.1mg/kg),每组10只。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min、再灌注30min和60min时,测定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线粒体肿胀度(MSD),并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缺血前比较,C组阻断腹主动脉后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SOD、GSH-PX及T-AOC均降低(P〈0.01),ROS、MDA和MSD含量均升高;开放腹主动脉后C组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SOD、GSH-PX及T-AOC均降低(P〈0.01),ROS、MSD和MDA含量均升高(P〈0.01),脊髓灰质病理损害严重(P〈0.01);RP组在阻断腹主动脉45min时和开放腹主动脉后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SOD、GSH-PX及T-AOC均显著高于C组(P〈0.01),ROS、MSD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1),RP组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C(P〈0.01)。结论SCIRI中腹主动脉内灌注REM-PCL可提高神经细胞线粒体抗氧化能力,减轻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

  • 标签: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阿片受体 线粒体 瑞芬太尼聚己内酯
  • 简介: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寿命的延长,AD的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发病率及病死率越来越高。本文结合国内外较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Wnt/β-catenin修饰神经细胞移植治疗AD的新理念和策略,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Wnt/β-catenin基因 神经干细胞 移植治疗
  • 简介:组织学特殊染色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科研工作中.本快速染色法即用组织学醛品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同一张切片上对胰岛B细胞和A细胞进行了双重染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作简单介绍.取大鼠胰腺,Bouin液固定,石蜡包埋,切5μm厚切片.双染步骤如下:第一步,胰岛B细胞的醛品红染色:切片脱蜡到水;入0.25%浓硫酸和0.25%高锰酸钾等量混和液中3min;蒸馏水洗后入5%草酸2min;蒸馏水洗;再经70%酒精后入醛品红染液15min;70%酒精分色后,蒸馏水洗.第二步,胰岛A细胞的免疫组化染色:将经醛品红染色后的切片,入3%甲醇双氧水室温孵育15min;蒸馏水洗后枸橼酸缓冲液(0.01M,pH6.0)(电炉加热煮沸92℃~98℃)进行抗原修复10min;PBS浸泡5min后,用正常羊血清室温封闭30min;弃去多余羊血清,滴加一抗(抗胰高血糖素抗体,1∶1500),37℃,孵育2hr;PBS室温洗10min后,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37℃,孵育40min;PBS室温洗10min后,滴加辣根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工作液,37℃,孵育40min;PBS室温洗10min,DAB显色.结果及讨论:此染色方法在同一张切片上所观察到的胰岛B细胞呈蓝紫色,而胰岛A细胞呈棕黄色,两者颜色对比清晰.细胞核不着色.本方法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免疫组织化学多重染色中步骤多、时间长,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限制,进而降低了非特异性染色.因此,该方法在科研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快速双染 细胞快速 细胞细胞
  • 简介:曾被认为是废物的脂肪组织正成为国外生物学上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脂肪组织中发现一新的成体干细胞: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adipose-derivedadultstromalcells,ADAScells),因其具有易获取,易扩增的特性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而倍受关注。

  • 标签: 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干细胞 脂肪组织 生物学 多向分化
  • 简介:传统观点认为,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机体所有细胞的能力,而成体组织中干细胞只能分化产生其所在组织中的某个或某些特定的细胞。随着组织工程和移植医学的兴起,人们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

  • 标签: 肝细胞分化 骨髓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软骨细胞 胚胎干细胞
  • 简介:探索内皮细胞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刺激和诱导分化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自剖腹产后12hr以内的脐带.按Jaffe法进行培养,建立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收集原代培养的内皮细胞上清液(HECS).按本室常规方法制备骨髓有核细胞.在造血细胞半固体和液体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组合的重组造血因子,分为三组:①粒系培养组加GM-CSF(德国BM公司),终浓度为20ng/ml.②红系培养组加入IL-3(美国SIGMA公司)与EPO(德国BM公司),终浓度分别为20ng/ml和2u/ml.③实验组加入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以RPMI-1640为对照组.将上述体系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1ml,培养7d,收集细胞,作细胞计数,台盼蓝拒染活力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分析:选用抗红系或粒系的单克隆抗体CD71和CD13(美国Coulter公司)作细胞表面标记检测.培养后细胞经PBS洗涤,取细胞悬液2~5×105细胞),加抗体1μl,4℃孵育30min,用PBS洗去没有标记上的抗体和FITC,重新悬浮细胞,用流式细胞仪(CoulterEliteEsp,美国Coulter公司)进行分析.用T检验分析实验数据以x±SD表示.结果:HECS对小鼠骨髓细胞形成各类造血祖细胞集落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能够提高BFU-E,CFU-E,CFU-GM集落产率,分别为43.04±5.80,148.75±32.20,104.67±9.92(P<0.05);HECS诱导细胞7d后,细胞表面表达CD13为93.75±5.38,CD71为59.95±7.10(P<0.05).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基本一致,阴性对照组无集落形成和抗体表达.内皮细胞不但能够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并且能够诱导其定向分析.以往对骨髓细胞的体外培养均采用琼脂或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的方法,在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时,由于难以去除琼脂或甲基纤维素对实验的干扰,造成对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的困难,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本实验将小鼠骨髓细胞进行体外液体培养,同时加入不同组合的重组造血生长因子,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向红系和粒系分析,为流式细胞仪分

  • 标签: 髓造血 分化作用 内皮细胞 鼠骨 造血细胞 造血因子
  • 简介:脑血管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血管功能活动失调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脑血管功能活动可为预防和治疗脑血管性疾病奠定基础.迄今为此,关于脑血管功能活动的确切调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其调节机制主要有四种学说:肌源学说、代谢学说、神经源学说、内皮细胞学说[1].本文就从神经源学说的角度,对脑血管的神经支配的形态学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脑血管性疾病 血管神经支配 神经源学说 功能活动 形态学研究 主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