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优质应用在慢性乙型病毒性感染患者护理中所发挥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11 月诊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68 例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 34 例和对照组 34 例,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率。 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意义, P<0.05 。 结论: 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质量,护理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护理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慢性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慢性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计6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为34例,A组慢性肝炎患者行常规护理,B组肝炎患者将护理模式进行优化,对比两组慢性肝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两组慢性肝炎患者实行不同护理模式后,B组患者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患者例数明显低于A组,AB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17.65%和2.94%,B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A组,分别为97.06%和76.47%,其中P值均〈0.05。结论:在对慢性重症易行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时,对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优化后,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获得更多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值得广大医院进行推广和研究。

  • 标签: 优质护理 慢性重症乙型病毒性 肝炎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肝炎使用异甘草酸镁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效果。 方法:根据 2014年 9月至 2015年 12月我院的 103例慢性肝炎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 51例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研究组 52例使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患者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两组的 ALT、 TBIL、 AST等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 PA有所上升,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研究组患者的 ALT、 TBIL、 AST比对照组低, PA比对照组高,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临床中慢性肝炎患者接受异甘草酸镁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效果突出,异甘草酸镁比复方甘草酸苷更加优秀,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 肝炎;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良心理的改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本院在2018年10月份-2019年10月份内感染科进行治疗的68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研究组34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34例则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经护理后对两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良心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8例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经过护理前,焦虑和抑郁自评评分无差异;在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DS评分为(40.29±4.11),SAS评分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价值。方法:根据研究需求,纳入4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者,其中20例行常态治疗,另20例行异甘草酸镁治疗,前者为常态组,后者为实践组,在2018年1月-2020年5月开展研究,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及肝功能。结果:各症状评分在实践组比常态组低,P0.05。用药后所检测的ALT、AST有差异,在实践组比常态组低,P

  • 标签: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价值 异甘草酸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实施协同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取 120例慢性乙肝患者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60例,对照组予以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予以对症治疗及协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后在 MCMQ评分上,两组在面对分值上明显提高,回避、放弃分值上明显降低,但实验组评分变化幅度明显要比对照组更显著( P< 0.05);在干预后两组 GSES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但实验组评分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 P< 0.05)。结论:对慢性乙肝实施协同护理,可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值得推广。

  • 标签: 协同护理模式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态度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炎症疾病,多以界面性肝炎、高球蛋白血症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临床对于此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定论,但因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在所有肝炎疾病患者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而且大部分患者在发病的早期阶段停用致病药物并及时与相应的药物治疗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在促进患者康复方面效果显著。基于此点,本文就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诱发药物、临床诊断和预后情况等方面对疾病的进行综述。

  • 标签: 药物诱导 自身免疫性肝炎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有效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指 在保证全程用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2 月,在我科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 106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给予健康教育,不予以护理干预;观察组除常规健康教育外,由专人负责实施心理、行为进行全程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 53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完全依从率达 81.13%,而对照组完全依从率只有 47.17%。结论 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保证全程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依从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如不正规治疗,病情迁延不愈。一般在 1-5年左右发展成肝硬化,严重者约 20%转化为肝癌 [1]。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轻肝脏炎症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时间。但由于疗程长,治疗费用高,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毒变异病情反复等问题,使得治疗不依从性普遍存在,从而导致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因此加强对乙肝患者的用药指导,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现对本科接受抗病毒治疗的 106例乙肝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进行全程用药监督,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 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2 月,本科就诊以符合 2000年第 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2],为 HBV病毒定量 104/L以上, ALT/AST 在正常值 2倍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的患者 106名,其中男 82例,年龄 18-55岁,年龄 45.45岁;女 24例, 19-53岁平均年龄 39.22岁。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 53人。         1.2 方法           1.2.1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年龄,性别,乙型肝炎确诊时间,此次 HBV病毒定量、 ALT/AST的检验结果及用药种类,包括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         1.2.2 对照组常规给与健康教育         1.2.3 干预组根据用药种类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1)认知干预:定期举办知识讲座,通过幻灯片讲解、发放宣传册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慢性乙肝的病因、治疗和转归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患者对乙型肝炎的认识。( 2)用药指导与监督 : 强化患者及家属对服药方案的认知,告知抗病毒治疗的疗程和费用,养成遵医嘱按时, 按量服药的习惯,让患者及家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患者复诊及取药时加强沟通 ,反复讲解、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强化健康教育的内容, 随时接受患者任何形式的咨询( 3)心理干预:引导患者正确认识乙型肝炎,消除自卑、焦虑、担心被歧视、社交活动减少以及工作能力下降等负性情绪,定期回访,根据存在问题,适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4)行为干预:督促按疗程正规用药,定期正规医院复查,规律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量锻炼,保持良好心态。         1.3 制定评估标准:遵医嘱行为测量采用自行设计的就医行为调查表,由主任和护士长审核,全体医护人员讨论后确定,内容包括按医嘱用药,不滥用药物,不擅自停药,定期复查,合理饮食,情绪乐观,规律作息,适当锻炼等 8项,能执行 7项以上者为完全依从;只完成 2项为完全不依从;介于两者之间为不完全依从。         2  结果          患者遵医行为见表 1.         表 1 干预组与对照组依从率比较( n=106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方法和效果,为乙肝病毒性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7年 4月 ~2018年 5月进行健康体检对象 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100例,研究组在体检后给予针对性析乙肝病毒性肝炎知识宣传,对照组给予常规体检健康教育,对所有体检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对比两组体检者一年后乙肝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体检者无一例感染,对照组出现 14例感染者,组间数据对比有意义 P<0.05。结论:对健康人群开展乙肝病毒性肝炎针对性知识宣传可显著降低感染率,取得了非常好的预防控制效果,可作为乙肝病毒性肝炎防控的有效措施,值得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预防控制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7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组)采用门冬氨酸进行治疗,研究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采用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治疗后对组对两组病毒性肝炎的肝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后,研究组36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6%,高于对照组的77.7%,在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面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研究组36例患者总胆红素为(59.88±10.11)µ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73.68±12.14)IU/L,对照组为(83.67±11.64)µmol/L,(84.68±17.11)IU/L,肝功能指标检查结果总体优于对照组,比中差异较显著(P<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五年平均发病率为 40.03/十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二位,男性( 454例)高于女性( 254例);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丙、丁、戊型和未分型病毒性肝炎,以下同)年均发病率分别为 2.96/十万、 32.22/十万和 4.86/十万,无丁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结论:病毒性肝炎为昌宁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的主要病种,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地区性和病人群分类性分布特点。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疫情分析 综合防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与肝衰竭的有效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根据数字抽签原理对 2017 年 9 月 -2019 年 8 月本院接诊的慢性重型肝炎与肝衰竭病患 50 例进行分组( n=25 )。 A 组采取护理干预法, B 组采取常规护理法。对比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 结果:A 组干预后凝血酶原活动度( 45.12±19.64 ) % 、总胆红素水平( 168.17±118.34 ) umol/L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21.22±7.03 )分,优于对照组( 40.08±15.13 ) % 、( 200.36±122.09 ) umol/L 、( 23.95±6.24 )分, P < 0.05 。 结论: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重型肝炎与肝衰竭病患的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建议推广 。

  • 标签: 肝衰竭 总胆红素 凝血酶原 慢性重型肝炎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行肝病治疗仪治疗的辅助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肝病治疗仪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35例设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的35例设为实验组,并分析这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p

  • 标签: 综合护理 病毒性肝炎 肝病治疗仪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心理失衡护理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收治的 72 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护理方案的差异将其均分作常规组以及心理组,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临床常规护理,而心理组患者则需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接受心理失衡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护理之后的心理状况以及出现的不良症状情况。结果 心理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常规组,且出现不良症状的例数少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 P < 0.05 )。结论 在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当中,心理失衡护理的应用效果较好,该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关键词:心理失衡;乙型肝炎慢性;焦虑;抑郁;不良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是由嗜肝病毒所引发,在我国,约有超过 1 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当中,会有很多患者在发病之后发展为肝硬化、肝脏功能衰竭甚至肝癌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且病情很容易出现复发等,在此背景下,患有该病的患者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等,再加上社会对于慢性乙肝患者仍然存在歧视等,造成患者的心理失衡情况表现十分突出 [2] 。我院在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针对其存在的心理失衡情况选择相应的护理干预方式,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1 月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传染病患者当中选择 72 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开展此次分析,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相关部门的审批,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为自愿入组接受研究,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我院在此次研究当中,将以下患者排除:已发展为肝硬化或者肝癌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意识模糊患者、无家属监护患者、表达功能缺失患者、无法配合研究患者。我院根据其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均分成常规组与心理组,每组各 36 例。常规组男性患者 20 例,女性患者 16 例,年龄为 21—61 岁,病程为 2—16 年;心理组患者中男性 22 例,女性 14 例,年龄 22—62 岁,病程 1—17 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后无差异存在( P > 0.05 )。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临床常规性质护理干预,包括生活基础护理、健康知识的宣教、饮食护理等,心理组患者则需要在上述基础上同时接受心理失衡护理,主要方式如下:   我院护理人员会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让患者可以信任自己,并且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存在的心理失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分析,发现患者的心理失衡情况主要因为个人、社会以及家庭三方面压力所造成。对于患者个人心理压力,护理人员会主动向患者讲解一些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利用图文、视频等进行宣传,让其掌握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培养患者的正确认知。护理人员也会让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与患者进行交流,不断提高患者的信心,让其可以积极面对疾病。此外,护理人员也需要提醒患者养成科学、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患者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等。   对于患者存在的家庭压力,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当中,将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家属,消除患者家属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错误认知以及恐惧感。护理人员应当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爱护,不要歧视患者,更不让责备患者等,要帮助患者放松心情。   针对患者的社会压力心理,护理人员可以选择深入社区的形式,利用不同方式向社区民众宣传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与防治措施等,帮助社会群众广泛了解该病,消除社会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恐惧感等 [3] 。 1.3 统计学方法   我院在此次研究的数据处理当中选择 SPSS21.0 软件包进行计算分析,若两组患者的数据在比较后显示结果为 P < 0.05 ,则可视为差异存在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心理状况    2.2 患者不良症状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