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慢性肾衰合并药物性肝炎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68岁。主因少尿2a,纳差1周,神志不清0.5d入院。患者2a来水肿、少尿。化验血尿素氮36.7mmol/L,肌酐1002.3μmol/L。诊断慢性肾衰尿毒症期。在我院门诊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周前患感冒,自服阿奇霉素2片/d,7d。

  • 标签: 肾功能衰竭 慢性/并发症 肝炎 中毒性/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缩肝丸治疗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西医治疗对照组,缩肝丸治疗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成药缩肝丸治疗,治疗三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缩肝丸治疗慢性肝炎后肝硬化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硬化 缩肝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326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重度组(86例)、中度组(121例)以及轻度组(119例),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12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四组成员的血清透明质酸(HA)、Ⅲ前型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以及层粘蛋白(LN)进行检测。结果慢性肝炎患者的以上指标含量均随着病情的严重而显著升高,重度患者、中度患者、轻度患者与对照组成员之间的以上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患者的肝脏炎性症状的活动分级、纤维化的活动分期与病理学组织分度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在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诊断过程中,可以利用血清肝纤维指标对慢性肝炎的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程度进行判断。

  • 标签: 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指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结论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心理护理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超声检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接收的20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T检查以及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检出诊断情况。结果20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确诊25例患者出现肝纤维化,超声检出22例,CT检出19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超声检查敏感度以及准确性均明显优于CT检查,超声检查显示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个体患者门静脉内径、肝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以及肝静脉频谱变化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超声检查可有效提高肝纤维化临床检出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纤维化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因素。方法选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6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医院感染情况。结果分析结果显示,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率为51.2%,相对而言,慢重型与亚急性感染率高于急重型,差异显著(P<0.05);且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越高,感染常见于腹腔,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且年龄越大,合并基础性慢性病症越多,医院感染率也就会越高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为侵入性操作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率较高,患者预后与其自身病情严重性紧密相连,患者长时间住院、侵入性操作以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提高患者医院感染率。

  • 标签: 重型病毒性肝炎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检验特点。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按照不同年龄分为老年组(65例,年龄大于或者等于60岁)和非老年组(65例,年龄小于60岁)。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免疫学指标、生化指标。结果老年组患者合并甲状腺炎者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老年组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者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水平、红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谷草转氨酶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与非老年免疫性肝炎患者的免疫学指标未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老年 自身免疫性 肝炎患者 临床检验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细节为中心的舒适护理在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慢性肝炎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以细节为中心的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略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以细节为中心的舒适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肝炎 舒适护理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相关生化检验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94例,慢性丙肝患者86例,健康体检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组及慢性丙肝组患者的TBIL、ALT、AST水平更高,ALB、A/G水平更低,差异明显(P<0.05)。同时,慢性乙肝组患者的A/G水平高于慢性丙肝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TBIL、ALT、AST、ALB、A/G等相关生化检验指标能够作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评估的重要依据,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生化检验指标 慢性乙肝 慢性丙肝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对病毒性肝炎控制效果,为控制病毒性肝炎有效措施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其发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另选取2003年—2009年(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前)和2010年—2016年(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后)这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对这两个阶段我市病毒性肝炎的年均发病率进行统计。结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应积极开展病毒性肝炎的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 标签: 防治措施 病毒性肝炎 控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证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入我院肝病科接受诊疗的83例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对此研究知情,并在签署同意书的前提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中医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两个组别,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保肝治疗方案,中医组在此之上再行中医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P<0.05)。结论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护肝保肝效果良好,可逐渐改善肝功,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苓泽柴芍六君子汤 中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郁脾虚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3月来我院实施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患,共有68例,将他们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A组与B组),给予A组的34例病患运用懂吗甘草酸镁进行治疗,给予B组的34例病患运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比较所有病患的整体治疗情况。结果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前与治疗后的ALT、TBiL、AST等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病患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完成治疗后,A组病患各指标水平的改善情况优于B组,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病毒性肝炎的病患采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能够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异甘草酸镁 病毒性肝炎 抗炎护肝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在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的的100例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收治时间为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按照接受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症状。结果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显著优于,并且治疗时的用药依从性良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且服药依从性更好,值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病毒性黄疸性肝炎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化检验和血常规检查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本院收治的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疾病组)和进行健康体检者的40名体检者(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验。对比各项检查结果。结果疾病组各项血常规检查结果和生化检验结果都和正常组相差较大(p<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实施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验有利于疾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

  • 标签: 生化检验 血常规 病毒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祁阳县近10年乙型病毒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流行情况,分析发病特征与流行趋势,为制订乙肝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祁阳县2008—2017年乙肝疫情资料及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近10年祁阳县共报告肝病例3100例,其中男2300例,女800例,男女为2.881。发病率为29.88/10万,死亡2例,死亡率为0.02/10万,发病率呈先升后降,由2008年的13.91/10万上升到2011年的43.66/10万,再下降到2017年的26.93/10万;发病年龄集中于20—60岁人群,占95.19%,以30—40岁年龄组最多1273人,占41.06%;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低31例,占1.00%。乙肝的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1692例,占54.58%,其次是学生212例、工人201例,分别占6.84%,6.48%。结论祁阳县近10年乙肝发病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应采取以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为主,同时须加强儿童、成有乙肝疫苗接种的查漏补种和免疫效果监测工作,及时补种疫苗。

  • 标签: 乙型病毒肝炎 发病率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甘草酸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护肝药物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Th1/Th2型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IFN-g、IL-2、IL-4、IL-10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g、IL-2水平低于对照组,IL-4、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药物安全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对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异甘草酸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Th1/Th2型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共选取病毒性肝炎者50例,作为A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B组。所有受检者均实行血常规+生化检验,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生化检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与B组比较血常规检查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对比生化检验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应用,能明确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红细胞功能、生化指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利参照,存在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 生化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甲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流行病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有的患者行血清型病原分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50岁,其发病率为65.34%。甲型肝炎病例中82.13%的为11~40岁。男性患者的发病率大于女性,约为女性的2倍。工人与干部的发病率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每年的2~4月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期。临床症状分型中急性肝炎58例(67.45%),慢性肝炎25例(29.07%),重型肝炎1例(1.16%),肝炎肝硬化2例(2.32%)。结论经统计,甲型病毒性肝炎较常见,急性肝炎是临床症状分型中发病率最高的。预防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隔断传染途径,接种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病毒性 肝炎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膈下逐瘀汤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膈下逐瘀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ALB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ALB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乙肝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可有效缓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疾病发展进程,改善患者机体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膈下逐瘀汤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