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急性阑尾分别采用C-反应蛋白和尿常规诊断并对比其效果。方法:观察患者为儿科诊断的小儿急性阑尾68例,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分组方法为根据诊断不同分成一组与二组,一组采用C-反应蛋白诊断,二组使用尿常规诊断,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一组和二组诊断准确率比较,一组是97.05%,二组是82.35%,(x2=13.267,p=0.013),结果有差异。结论:小儿急性阑尾采用C-反应蛋白诊断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小儿急性阑尾炎 C-反应蛋白 尿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脑出血的安全性及其对神经功能、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对照组予以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微创颅内抽吸术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指标、性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微创颅内抽吸术治疗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性水平,且安全性高。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解热镇痛药品种繁多,临床应用较广.如何从提高疗效,维护病人安全及节约药物出发,合理应用这类药物,探讨抗感冒药物解热镇痛药的合理使用方法,使抗感冒药物解热镇痛药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查阅有关抗感冒药物解热镇痛药的资料,根据所查阅的资料总结出解热镇痛药的分类、机理等。对解热镇痛药的不同种类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找出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的特点和作用。结果:了解了镇痛药的作用,对毒副作用有了更明晰的概念。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药理作用,同时还有显著抗、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因此,本类药物又被称为解热镇痛抗炎药。但本类药物常用也具有一定毒性作用,尤其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结论:在国内药物销量榜上,最高的是抗生素药物,其次就是解热镇痛药,并且基本上都是非处方药,因此,应该对解热镇痛药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有效降低及预防在临床应用时出现错误,在更加科学的应用中使其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更好的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服务。

  • 标签: 解热 镇痛 不良反应 应用合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25例左氧氟沙星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临床资料,以及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占比情况。结果:女性、年龄≥60岁、静脉用药、用药剂量为≥300mg/d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较高(P<0.05)。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类型中,消化系统占比最高。结论: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均会影响左氧氟沙星用药安全性,且主要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临床用药时需结合患者特征确认用药方法,并加强不良反应关注,以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前糖皮质激素胎肺成熟治疗开展用药评价。方法:借助电子病历系统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就诊的32例糖皮质激素胎肺成熟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住院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胎肺成熟治疗的孕妇32例,考察其是否有使用糖皮质激素胎肺成熟治疗的适应症。结果:9.38%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其中37-38+6周最高为13.33%;9.38%存在慎用,35-36+6周最高为20.0%;接受重复疗程的7例中,仅2例符合重复治疗指征,用药合理;给药方案中,96.88%接受了标准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 6 mg q12h 共注射 4 次, 均属于用药合理;医生未能精准把握给药时机,34+6周前接受治疗的孕妇仅30.3%,最佳分娩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的较多,占比69.70%。16.0%能够完成全疗程注射的占比;不符合用药指征总占比18.75%,其中35-36+6周最多,为60.0%。

  • 标签: []产前 糖皮质激素 促胎肺成熟 治疗评价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上报的3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所有ADR报告中,一般的ADR报告266例(81.10%);新的一般ADR报告32例(9.76%);严重ADR报告26例(7.92%);新的严重ADR报告4例(1.22%)。所有ADR报告中,发生ADR的女性208例(63.41%)高于男性120例(36.59%),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较其他年龄段的ADR发生率高。328例ADR患者中,静脉给药导致ADR的发生率最高。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反应116例(31.61%)和全身损伤115例(31.34%)。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应重视并不断完善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总结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124自愿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24名)和无不良反应组(100名),对比两组献血者一般资料,分析和总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根据原因探究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两组献血者性别、年龄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组空腹率、精神紧张率、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率、晕针或晕血率高于无不良反应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晕针或晕血是引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引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空腹、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晕针或晕血等,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血站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宣教工作,避免献血者空腹、在睡眠不足或疲劳状态下献血,并做好其献血前的心理安抚。

  • 标签: 献血 不良反应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儿童流感疫苗接种反应的护理情况。方法:选取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卫生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共60例儿童。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组:对儿童只进行流感疫苗接种,治疗组:对儿童在流感疫苗接种前、中、后开展护理工作,定期进行随访。

  • 标签: 儿童,流感 疫苗接种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就综合性护理对宫颈并附件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宫颈并附件患者,共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35例,接受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35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干预 宫颈炎 附件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分析我中心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中心上报国家ADR监测网的220例ADR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方面分析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男性发生ADR机率比女性要高,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主要处在≥45岁。静脉给药的方式发生ADR的机率最高。造影剂引起的ADR机率最高。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征呈现多样化,一些病例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结论 我院的ADR具有一定特点,要把关注点放在ADR易发药物与群体上,挑选恰当的给药方式,临床要高度重视监测ADR,进一步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防止或降低发生ADR。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阿莫西林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42例使用阿莫西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20年3月到2021年10月,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确认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结果 42例患者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占比50.00(21例),其余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21.43%(9例)、神经功能紊乱14.29%(6例)、生殖泌尿系统损害14.29%(6例)。其中,19.05%(8例)的患者在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59.52%(25例)的患者在用药后2天到7天内出现不良反应,21.43%(9例)的患者在用药8天后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在对患者使用阿莫西林治疗时,极易出现多种药物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保证其用药的安全性。同时,对患者用药2天后需要加强观察,做好有效的预防以及处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 标签: 阿莫西林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阿莫西林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42例使用阿莫西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20年3月到2021年10月,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确认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结果 42例患者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占比50.00(21例),其余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21.43%(9例)、神经功能紊乱14.29%(6例)、生殖泌尿系统损害14.29%(6例)。其中,19.05%(8例)的患者在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59.52%(25例)的患者在用药后2天到7天内出现不良反应,21.43%(9例)的患者在用药8天后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在对患者使用阿莫西林治疗时,极易出现多种药物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保证其用药的安全性。同时,对患者用药2天后需要加强观察,做好有效的预防以及处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 标签: 阿莫西林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药品配发过程中实施药师干预,以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用药指导模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50例患者实施常规用药指导干预;观察组中50例患者在药品配发过程中实施以药师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干预。对比两组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纠纷事件情况、用药依从性、对用药指导干预模式的满意度、用药时间。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纠纷事件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用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对用药指导干预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 在药品配发过程中实施以药师为中心的用药指导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用药时间,降低纠纷事件发生率,使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得到同步提升。

  • 标签: 药品 配发 以药师为中心 用药指导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