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优选提高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线治疗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依据疗效标准,观察穴位线前后肥胖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25%,与对照组相比80%,三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与对照组相比8875%,结论穴位线减肥对单纯性肥胖疗效显著。

  • 标签: 穴位埋线 单纯性肥胖 减肥
  • 简介:[目的]观察穴位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关元、子宫、三阴交、血海、膈俞)线疗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治愈29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55.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VAS)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线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

  • 标签: 穴位埋线 原发性痛经 寒凝血瘀证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穴位线对癫痫大鼠痫性发作行为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穴位线组、西药组、针刺组和模型组,经预处理和青霉素腹腔注射造模,观察并记录造模后90min各组大鼠的痫性发作潜伏期与发作级别以及实验前后6d的体重变化情况。结果:①穴位线组、西药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可降低发作程度以及延长潜伏期(P〈0.05),其中以线组最明显,西药组、针刺组次之,但三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西药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线组大鼠体重增长较平稳,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体重增长趋势较造模前放缓,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线法可延缓癫痫大鼠的发作潜伏期、减轻癫痫发作程度,具有显著的抗痫作用,且可维持大鼠体重的正常增长。

  • 标签: 穴位埋线 潜伏期 发作程度 体重 大鼠癫痫模型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穴位线对大鼠胶元诱导型关节炎(CIA)模型血清IL-1β、TNF-α表达及其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探讨其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来氟米特组、穴位线治疗组、来氟米特+穴位线治疗组。ELISA法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含量变化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滑膜组织MVD计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IL-1β、TNF-α及滑膜组织MVD均明显下降(P〈0.01),且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线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血清IL-1β、TNF-α表达而发挥抑制关节滑膜血管新生作用,这可能是姜黄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穴位埋线 细胞因子 微血管密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Gastroparesis,DGP)又名为糖尿病胃潴留或糖尿病胃麻痹,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是指在糖尿病基础上由于胃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以胃扩张、胃蠕动减慢及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早饱、胃脘胀满、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吞酸、发作性干呕、呕吐等,

  • 标签: 糖尿病胃轻瘫 中西医结合疗法 穴位埋线 胃肠起搏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手术疗法为主,手术风险高,且费用昂贵,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运用杨氏3A+疗法中的"突五针"线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本文主要介绍具体定点和操作方法。

  • 标签: 杨氏3A+特色疗法 突五针 腰椎间盘突出症 埋线针刀
  • 简介:目的:观察愈创汤口服合穴位线法(长强、承山、足三里)与静脉镇痛在混合痔术后各阶段的镇痛效果并进行对比评估.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混合痔患者,前瞻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静脉镇痛治疗,治疗组给予愈创汤合穴位线治疗.比较术后1d、2d、3d、7d的综合疗效、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镇痛效果好,但不良反应较多.结论:愈创汤合穴位线法适合于术后轻、中、重度疼痛的治疗,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无特殊不良反应.

  • 标签: 疼痛 中药疗法 穴位埋线
  • 简介:Dysmenorrheareferstoperiodiclowerabdominalpainoccurringduringoraroundmenstruation.Itoftenhappensbeforeorduringperiod,occasionallyafterperiod,andmanifestslowerabdominalpain,crampyordistending,whichmayradiatetolumbosacralregion,innerthighandperianalregion.Co-occurringsymptomsmayincludepalecomplexion,nausea,vomiting,diarrhea,andaversiontocoldinthewholebodyorconcentratedinlowerabdomen.Severepaincancauseprostrationorevenfainting.Menstrualpaincommonlylastsforseveralhoursor1-2d,andrelieveswhenmenstrualbloodflowssmoothly.

  • 标签: 针灸疗法 痛经 埋线 埋藏疗法 针灸器械
  • 简介:目的:观察背俞穴穴位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穴位线治疗组100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100例,疗程3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ALT、AST)、血脂(CHOL、TG)、血清瘦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肝脏CT,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LT由(98.2±31.3)U/L下降至(34.1±17.0)U/L、AST由(70.1±24.9)U/L降至(31.6±15.2)U/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LT、AST下降程度比较有明显疗效优势(P〈0.05);与此同时,治疗组治疗后CHOL下降至(5.3±0.6)mmol/L、TG亦下降为(1.8±0.5)mmol/L,与治疗前比较提示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CHOL及TG变化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发现,穴位线治疗前后NAFL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为(3.56±1.98)μg/mL和(1.60±0.90)μg/mL,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8.7±2.1和7.3±1.0,提示穴位线治疗可降低NAFL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P〈0.05),其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背俞穴穴位线治疗可通过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调节血脂代谢,达到治疗NAFLD患者的作用。

  • 标签: 穴位埋线(脾俞 肾俞 肝俞) 非酒精性脂肪肝 瘦素 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