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糖尿、糖尿肾脏及肾病综合征均为肾病内分泌科常见,且糖尿与糖尿肾脏、糖尿肾脏与肾病综合征在机、治法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联系。文章从3者的用药频次出发探讨吕仁和教授的处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吕教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观念和“对论治”的治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吕仁和 糖尿病 糖尿病肾脏病 肾病综合征 用药分析
  • 简介:对药是指处方配伍中成对出现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疗效,减弱毒性或副作用。在经典中药复方中,往往含有一组乃至阵列对药(或称“药对”)。用药似用兵,单兵作战不如组合出击,夹击包抄,若用之得当,则效如桴鼓。

  • 标签: 药经验 呼吸病 治疗 中药复方 单兵作战 副作用
  • 简介:咳嗽是呼吸科常见,就中医学历代医籍和医家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考源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医家对咳嗽就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魏晋隋唐时期重视寒邪在咳嗽发病中的作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更为丰富;及至宋金元咳与嗽开始分而论之,辨证论治百家争鸣;明清时期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内伤,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统一;近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将咳嗽的辨证论治体系不断细化和完善;近年来对咳嗽的认识较前有所创新,规范化中医辨证论治的探索也对其诊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咳嗽 学术源流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 简介:现当代出土的简帛中,包含着许多古老的病名。简帛病名资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借此了解当时的疾病流行状况;通过病名命名特点及病名类别的分析,可窥见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和深度,进而评价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周家台秦简为存世最早的医药简帛,目前研究较少。试就周家台秦简《方》的疾病名展开初步研究,分析其病名类型、机理,从而对其中的早期病名有更深的认识。

  • 标签: 简帛医书 周家台 病方 疾病名
  • 简介:清代纪晓岚认为:学医者要既重师传,渊源有自,又尚心悟,延索易深。古方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检谱对奕奕必败,拘方治病必殆。”当为医林箴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记叙:“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

  • 标签: 吴又可 纪晓岚 医林 渊源有自 张子和 重剂
  • 简介:慢性咳嗽属中医"久咳",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对慢性咳嗽伏邪机进行探讨,认为邪气内伏兼外邪引动是其主要机特点,其中以风邪内伏、寒饮内伏、湿热内伏为临床常见。并对慢性咳嗽伏邪机与气道炎症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慢性咳嗽 病因病机 邪气内伏 风邪 寒饮 湿热
  • 简介:新安江畔,名医辈出,孕育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学。以针灸治未的思想为主线,选取了5位代表性新安医家并初步探讨其针灸治未的学术特色,分别是:徐春甫、吴亦鼎、余懋、王君萃、吴谦。新安针灸医家博采众长,学术理论丰富,敢于开拓创新,直言己见,或精于针,或重于推,或专于灸,在针灸治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古老的新安医家"针灸治未"技艺将在未来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新安医家 针灸 治未病
  • 简介:金秋时节,形形色色的水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然而,不少水果虽然味道鲜美,但食用不当却会导致形形包色的“水果”。

  • 标签: “水果病” 食用 小心
  • 简介:夏治是在中医"上工治未"和"春夏养阳"思想的指导下,继承古代三伏日治病、防病基础上的中医特色疗法。"冬"指以寒邪强盛和阳气受损为疾病发生根本,且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一类疾病;"夏治"指夏至后三伏天期间通过中医传统方法生发阳气,培本固元,以驱散伏留体内的寒湿痰饮之邪,平衡阴阳,调畅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减少其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

  • 标签: 冬病夏治 文献研究 临床应用 呼吸疾病
  • 简介:本文"鼓胀"特指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阶段,此病因病机复杂,多种虚实因素交织,虚有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等,实有肝郁气滞、瘀血阻滞、水湿(热)内蕴等。笔者在鼓胀临证中,强调控制病因以缓传变,肝肾论治以固其体,调气升降以利消水的治疗理念。从整体观念来讲,本腹大如鼓症状与气机升降失常、水邪内停相关,其中与肝肺气机升降失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鼓胀病 气机升降理论 肝肺同治
  • 简介:颈源性眩晕多由颈-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中医多从“眩晕”角度论治。根据对《伤寒论》“厥阴”原文的分析,从“厥阴经”“少阳经”论治,为治疗颈源性眩晕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厥阴病 颈源性眩晕 针灸
  • 简介:通过对头痛病因病机分析,提出大多数头痛发病的机关键是脉络瘀阻、清阳失运、神机运转失常;而督脉痹阻是头痛发病的经络学基础。通过温通督脉、益气升阳、祛风散寒、化痰祛瘀等治法,则可促进督脉阳气和诸经气血运行敷布通达和畅,进而祛除、或温化阻遏于头窍之风寒痰浊瘀血,使神机运转布达复常,发挥其清利头窍、醒神安神、通络止痛之目的。因此,重视温阳通督法在头痛病中的应用,则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头痛病 脉络瘀阻 清阳失运 神机运转 温阳通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