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内科急诊阶段对患者采用不同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急诊内科于2017年1—5月之间收治的64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有创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血气分析情况进行纪录,对所搜集来的数据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结果显示为P<0.05时则认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有效率达到96.875%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的75.000%;两组血气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41.4±3.80)、二氧化碳总量(24±3.60)、实际碳酸氢根(26.8±0.40)低于对照组(53.8±2.60),(30±3.84),(37.2±0.60),pH值(7.3±0.68)、氧分压(90±5.40)、剩余碱(-3±0.40)高于对照组(7.2±0.54),(48±5.20),(-5±0.60),统计学分析表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使用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使用无创通气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在急诊工作中应更多的倾注于对有创性通气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并发症 血气分析 治疗有效率 有创性机械通气 无创性机械通气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前诊断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方式、术前诊断结果、术后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同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尤其是肿瘤性肠梗阻,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而非肿瘤性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多见,应根据CT的诊断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肿瘤性 非肿瘤性 机械性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120例在我院进行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出现并发症的数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后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1.7%,对照组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58.3%,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0%,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出现并发症的数量明显减少,患者对医院护理的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机械通气 重症肺炎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减少新生儿行机械通气感染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NICU接收有指征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82例为研究资料,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的先后分两组,每组41例。在所有患儿中,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率和院内感染情况相比(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死亡率的发生情况和对照比较(P〉0.05)。结论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到行机械通气治疗中,可降低患儿的感染率,降低VAP发生率,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突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新生儿 机械通气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化护理方案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改善患儿身体状况,为患儿的快速康复提供帮助。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确诊的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资料60例,将这60例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为30例,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对照组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照料,而观察组的30例患儿则进行个体化护理的方式帮助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一段时间的护理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惊厥消失时间、不良反应体征全部消失时间及患儿生存率等。记录有关数据,以便结果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儿的惊厥消失时间、不良反应体征全部消失时间及患儿生存率等情况,显示出观察组患儿的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亚低温治疗预后的患儿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有效的帮助患儿减轻痛苦,提高患儿的治疗效率,加快患儿的身体恢复,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建议临床上广泛使用这种方式治疗患儿,帮助患儿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 标签: 个体化护理 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 亚低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并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至本院就诊的8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2015年5月~2016年5月),所有患儿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症状,对患儿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无创通气治疗后,所有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与生命体征指标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后,所有患儿的LVEF、FS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小儿支气管肺炎并急性左心衰竭患儿来说,采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方案便于对其呼吸困难症状进行有效缓解,对其低氧血症及时进行纠正,及时挽救患儿的生命,值得实践推广。

  • 标签: 小儿支气管肺炎 急性左心衰竭 无创机械通气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诊抢救过程中应用机械通气进行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及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RR、HR、PaCO2、PaO2、SpO2分别为(26.5±4.2)次/min、(112.9±6.0)次/min、(57.3±8.6)mmHg、(1mmHg=0.133kPa)、(73.1±8.2)mmHg、(0.83±0.02);参照组RR、HR、PaCO2、PaO2、SpO2分别为(31.3±4.9)次/min、(123.5±7.1)次/min、(63.1±8.9)mmHg、(65.3±8.7)mmHg、(0.81±0.02);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死亡患者,参照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11.43%,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4,P<0.05)。结论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危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稳定生命体征,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药物使用量,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值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选用。

  • 标签: 重症哮喘 呼吸衰竭 急诊抢救 机械通气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对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效果观察进行研究。方法抽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之间64例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观察组患者予以创新型护理流程,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流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进行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并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新型护理流程能够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所需的时间,在临床上进行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关键词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ICU机械通气;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于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4.27±1.15)d,住院时间为(14.29±2.17)d,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7.50%,病死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10.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能够显著降低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对于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 相关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