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探讨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比较

王宇赵鸿鹰江荣科李雪张丽丽

【关键词】肿瘤性;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oftumorandnontumormechanicalintestinalobstruction.Methods:thesubjectsofthisstudyare80mechanicalintestinalobstructionpatientsinJuly2013-2015yearinJanuaryinourhospitalwereretrospectiveanalysis,including40casesoftumorofmechanicalintestinalobstructionpatientsastheobservationgroup,40casesofnonneoplasticintestinalobstructionpatientsascontrolgroup,comparedtwodifferentgroupsofsurgery,preoperativediagnosis,postoperativehospitalizationtimeandclinicalefficacy.Results: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operationmode,preoperativediagnosis,postoperativehospitalstayandclinicalefficacy(P<0.05).Conclusion:surgicaltreatmentisthemosteffectivetreatmentforpatientswithdifferentmechanicalintestinalobstruction.However,inordertoselecttheappropriatetreatment,CTshouldbebasedontheresultsofthediagnosisofintestinalobstruction.

Keywords:neoplasm;nonneoplastic;mechanicalintestinalobstruction

肠梗阻作为腹部外科的常见疾病,其特点相对明显,即变化快、起病急以及死亡率高等[1]。由于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因此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因和其他因素。一般情况下,腹壁疝嵌顿引起的肠梗阻可以准确诊断,而腹腔内病变引起的肠梗阻较难做出准确诊断。基于肿瘤源性与非肿瘤源性机械性肠梗阻在诊疗计划、住院时问、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都各不相同,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比较80例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80例,均通过腹部CT检查,符合机械性肠梗阻的治疗标准。其中40例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5~68,平均(45.5±10.8)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9~72,平均(47.8±1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回顾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在病症、手术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以及临床疗效。同时对分析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出肿瘤性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最佳治疗方法和相关建议。

1.3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肠功能恢复良好,且体位正常,无不良反应;(2)好转:肠功能基本恢复,且体位正常,伴随少量恶心、腹痛的症状;(3)未愈:肠功能没有完全恢复健康,体位趋近正常,伴随大量恶心、腹痛的症状;(4)死亡:在手术期间或者术后发生急促性死亡,心脏停止跳动,无生命迹象。总有效=治愈+好转。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方式对比

观察组肠管造痿和肠管切除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术前诊断结果比较

观察组术前诊断例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7±5)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5)。

2.4两组术后疗效对比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发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肠管本身发生病变,主要包括先天性因素和炎症性因素。其中先天性因素有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肠憩室、肠管旋转不良等,炎症性因素包括细菌性、结核性、放射性肠炎等。(2)肠管外发生粘连或压迫的情况,其中压迫因素包括先天性环状胰腺、多脾症、卵黄管未闭、腹膜包裹、肿块压迫和炎症性包块等,粘连因素包括先天性、手术后、炎症性,肠扭转,纤维索带压迫等。(3)肠腔被异物堵塞,其中以胆石性肠梗阻为主,占1.5%~3.0%。通常,临床机械性肠梗阻都是以粘连性肠梗阻与肿瘤性肠梗阻居多。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治疗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医疗技术上也在不断进步。有资料显示,如今因腹壁疝引起的肠梗阻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而腹部手术后的腹腔内粘导致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肿瘤性肠梗阻为主,其次是粘连性肠梗阻和嵌顿疝引起的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与非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结果大致相同,在诊断方面都具有很多难度。腹部CT作为新时代的医疗产物,在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不仅可以全面诊断患者的病因,且诊断结果具有准确度和可靠度,操作便捷,诊断效果相当显著。因此,在进行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治疗前,应积极使用腹部CT检查。

在治疗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时,一般都采取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肠管切除和造瘘两种方式[3]。然而采取何种手术方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病变位置以及梗阻程度决定。在以往的治疗基础上,如今又新发明了手术方式,即通过置入内镜支架,从而解除梗阻[4]。由于手术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肿瘤进展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造瘘及支架置入可以作为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效减少肠梗阻期间因严重的全身病理导致生理改变或耽误治疗的现象,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不仅有效治疗了肠梗阻,还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成本,提高了治疗质量。

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采取肠管切除和造痿的手术方式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说明手术治疗是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最佳治疗方式。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进行腹部CT检查,其中观察组病因得以明确的患者有37例,对照组有9例,两组患者CT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少(P<0.05),说明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通过手术治疗恢复较快,观察组的术后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最佳方式仍然是手术,但是为了提高治疗质量,减少死亡率,对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必须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不能盲目进行手术,以免造成意外死亡。

综上所述,考虑到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在病因、手术方式、手术疗效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要针对具体情况来采取治疗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采取CT检查能提供有效资料,对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应积极推广使用。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该采取造瘘或支架植入的手术治疗,帮患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王中林,潘忠良,潘杰,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1):57-60.

[2]曾学燚.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2015,12(2):284-287.

[3]崔小鹏,梁海滨,樊勇,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分析[J].重庆医学,2014,23(16):2065-2067.

[4]韩世晓,孙淑梅.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5(28):130,132.

[5]李忠辉,王颖.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诊治比较[J].中外医疗,2015,8(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