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瘫痪(英文简称“CP”)合并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效果。方法 筛选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某儿童福利院接受CP合并癫痫治疗的幼儿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结合Gesell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年龄、脑瘫类型与预后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患者中,颅脑MRI异常率是87.5%(35/40),患有合并智力障碍31例,通过接受6个月的综合治疗发现:显效5例,好转14例。结论:大部分CP合并癫痫患者都存在智力障碍问题,且患者癫痫病症发作年龄、脑瘫类型与预后效果等有着直接的相关

  • 标签: 脑性瘫痪 癫痫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悬吊技术治疗痉挛型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痉挛型瘫痪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运动系统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患儿治疗前后MAS评分、GMFM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的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GMF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后两组患儿的MAS评分、GMFM评分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技术治疗痉挛型瘫痪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髂腰肌痉挛,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悬吊技术 康复训练 痉挛型脑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应用于挠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共收治的76例瘫痪儿童,将所有瘫痪儿童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8例,对照组瘫痪儿童给予物理疗法,观察组瘫痪儿童给予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方式,对比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瘫痪儿童实施物理疗法及引导式教育具有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评分,改善患儿的身体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儿童 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79-02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方式包括许多种,本文主要对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的效果和作用进行详细探讨。方法:共选取我院脑瘫患儿4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患儿病情恢复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方式在小儿痉挛型脑瘫方面的治疗作用更高,治疗效果更加具有优势,小儿痉挛以及小儿肢体运动功能等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改善。

  • 标签: 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 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佐治小儿瘫痪临床效果,从而为小儿瘫痪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90例小儿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方面,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存在着明显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瘫痪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综合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节苷脂头部穴位注射 小儿脑性瘫痪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在本文的研究当中,主要对亚胺培南对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瘫痪婴幼儿重症肺炎降阶梯治疗进行研究和效果方面的分析。通过选取70患者作为具体的研究和探讨对象,形成具有可比的对照组和治疗组,通过不同治疗措施的采取,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治疗结果,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

  • 标签: PICU闹性瘫痪重症肺炎 婴幼儿 亚胺培南降阶梯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周期瘫痪(periodic paralysis)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其发作多与血钾代谢有关。依照发病时血清钾的水平,将本病分为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三型,临床上以低钾型最常见。

  • 标签: 周期性 瘫痪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对瘫痪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 脑瘫 患 儿 进行研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每组 30 例 。 结果: 两组 患儿 护理后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 较护理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组 患儿 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增加 幅度 明显高于 常规组, P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可有效提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患儿的认知功能,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 脑性瘫痪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瘫儿童在针灸治疗下,其微循环改善效果。方法:在本院儿科2020年6月份到2022年8月份收治的脑瘫儿中选出58例,以看护人意愿分组,均有29例患儿,观察组采取针灸疗法,对照组以单一基础治疗为主,比较有效治疗率与微循环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有效治疗率分别可达到96.55%、72.41%;微循环指标VA(28.69±5.35)cm/s、(23.63±2.15)cm/s;BA(39.67±3.55)cm/s、(31.57±2.12)cm/s;MCA(59.57±3.24)cm/s、(50.27±3.55)cm/s;ACA(48.97±2.15)cm/s、(43.26±2.52)cm/s,观察组居高,组间数据比对差异存在显著意义(P=0.030/0.000)。结论:脑瘫儿的微循环能在针灸治疗下得以充分改善,针灸疗法具有可行

  • 标签: 脑瘫儿童 脑微循环 针灸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中风 痉挛性瘫痪 中医护理方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某医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下肢痉挛偏瘫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下肢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FMA中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温针灸应用于中风后下肢痉挛瘫痪治疗中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下肢功能。

  • 标签: []温针灸 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 下肢功能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