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期合并单纯性肥胖症与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的关系,分析脂肪代谢紊乱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保健科门诊就诊的单纯性肥胖症患儿105例纳入肥胖组。其中,男性为73例,女性为32例;年龄为6~13岁,平均为(8.99±1.94)岁;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为(25.25±3.60)kg/m2。随机抽取同期在本院门诊体检的体重指数正常儿童50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为30例,女性为20例;年龄为6~13岁,平均为(8.78±1.66)岁;体重指数为(16.78±1.40)kg/m2(两组均排除遗传、代谢、内分泌等疾病)(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分组征得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血脂蛋白包括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ApoA),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血生化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尿酸(uricacid,UA),血糖(bloodsugar,BS)。分析脂联素与体重指数、血脂及脂蛋白间的相关性。并行常规肝脏超声检查,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发病率。结果肥胖组儿童血浆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②肥胖组儿童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谷草转氨酶、血糖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肥胖组儿童血总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尿酸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③血浆脂联素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r=-0.33,P〈0.01),与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亦呈负相关(r=-0.138,r=-0.06,r=-0.09,r=-0.12),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

  • 标签: 单纯性肥胖症 脂联素 血脂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胃肠外营养(PN)持续时间≥14d,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VLBWI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其按照接受持维PN后是否发生PNAC,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首先根据临床经验,确定导致PNAC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再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及专业知识,进一步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导致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最终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VLBWI共计172例,其中非PNAC组为143例,PNAC组为29例,PNAC发生率为16.9%。两组受试者性别构成比、胎龄及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根据临床经验,对可能导致PNAC的临床观察项目(27项)与营养因素项目(19项)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8项临床观察项目与5项营养因素项目为可能导致PNAC的影响因素,如出生体质量轻,小于胎龄(SGA)儿,PN持续时间及禁食时间长,氨基酸热卡及脂肪乳热卡高,奶热卡低,感染性肺炎、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感染性休克率高,母乳喂养及口服益生菌均为可能导致PNAC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2=-3.306,4.424,1.790,1.231,3.193,2.815,2.519,4.615,3.949,3.920,3.861,5.656,5.535;P〈0.05)。③对可能导致PNAc的影响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感染(感染性肺炎、败血症、NEC及感染性休克),SGA儿,VLBWI,禁食时间长,PN持续时间长,氨基酸热卡比及脂肪乳热卡比高是导致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OR=8.785,3.851,7.134,4.728,6.746,7.113,3.

  • 标签: 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 危险因素 出生体质量 极低出生体质量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调查四川省绵阳地区儿童急性胃肠炎中诺如病毒(NV)感染情况,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方法本院2010年1月至12月共收集650例排除轮状病毒及细菌感染导致儿童急性胃肠炎的大便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检测NV抗原呈阳性标本,并详细记录6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发热、呕吐、腹泻、腹痛及病程等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订的伦理学标准,研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自650例儿童急性胃肠炎大便标本中,检查出NV抗原呈阳性标本为204例,NV抗原阳性检出率为31.38%。NV感染患儿的年龄为1~114个月(P25=7.00;P50=9.00;P75=13.75;Meadian=9,Mode=8)。2010年绵阳地区NV感染高发年龄为6~12个月,高发季节为夏季(8~10月),临床表现仅呕吐症状相对较突出。结论绵阳地区儿童NV感染较常见,夏季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除呕吐症状相对较突出外,其余症状与其他急性胃肠炎难于区分。

  • 标签: 诺如病毒 急性胃肠炎 婴幼儿
  • 简介:整合素(integrin)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类糖蛋白,是细胞表面重要的黏附分子和信号传导功能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可实现神经细胞与周围基质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整合素由a和t3两种亚基组成,

  • 标签: 整合素 脑血管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细胞表面 传导功能
  • 简介:肺表面活性物质(PS)已经被临床常规应用于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PS是由脂类和各种肺表面蛋白(SP)构成的复合物。近年基础和临床研究对PS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具有更深入的认识。PS复杂的脂质成分塑造了其独特的物理属性。SP-A、-D不仅是PS的成分,还分布于肺外组织,可防御各种病原体,并且具有维持免疫稳态的作用。各种PS天然制剂在成分和性质上均存在差异,这也使其对NRDS患儿的治疗疗效、预后等各异,但是哪种PS天然制剂更具有优势,则迄今尚无定论。为了避免PS天然制剂可能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与免疫排斥反应风险及降低药物的经济成本,PS人工制剂的研发已成为热点。目前有关PS成分及其功能的研究多聚焦于SP-B、-C及其在N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而本研究涉及过去少有关注的PS脂质成分与其他SP组成。笔者拟对PS的成分和功能进行全面、详实论述,同时介绍最新PS人工合成制剂,旨在为PS治疗NRDS患儿的临床应用提供新认识。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类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主成分分析 凝集素类 功能 药用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采取不同量表评估法,对性早熟患儿及其母亲的心理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在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70例女性受试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是否合并性早熟及其性早熟类型,将其分为中枢性性早熟(CPP)组(n=24)、肾上腺功能早现(PA)组(n=22)和青春期早期发育正常(ENP)组(n=24)3组。所有受试儿及其母亲在初诊后2周内,采用不同量表进行心理功能评估。对于年龄≥6.0岁的受试儿,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心理功能评估,使用的量表包括《儿童抑郁量表》(CDI)和《哈特儿童感知能力量表》(Harter量表);对于年龄为1.5~5.0岁的受试儿,采用家长报告的方式进行心理功能评估,采用的量表为《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纳入研究受试儿母亲的心理功能评估,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测量法(Likert量表),《抑郁、焦虑和压力量表》(DASS)和《积极和消极情绪时间表》(PANAS)进行心理功能评估。本研究遵循的程序通过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批准(批准文号:医科伦审2016第61号),所有受试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3组受试儿母亲分娩时年龄及受试儿晚出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组受试儿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受试儿CDI总分、Harter量表的4个子项目和CBCL的2个子项目得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CPP组、PA组和ENP组3组受试儿母亲的心理功能评估结果显示,受试儿母亲的DASS中,抑郁子项目得分分别为(3.9±0.5)分、(4.7±0.8)分和(1.2±0.3)分,紧张子项目得分分别为(8.7±2.6)分、(10.9±3.0)分和(4.9±0.5)分,3组受试儿母亲上述得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84、P=0.035,F=7.228、P=0.014)。对这2个项目的得分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A组受试儿母亲的得分,均高于E

  • 标签: 青春期 早熟 青春期发育 肾上腺功能初现 行为医学 儿童行为障碍 个性量表
  • 简介: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HIFU组(n=30,HIFU治疗),肌瘤剔除组(n=0,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全子宫切除组(n=30,全子宫切除术)。测定并分析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变化(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及肌瘤类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HIFU组和肌瘤剔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FSH,LH,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子宫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血清FSH,LH明显升高,E2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U组与全子宫切除组术后6个月激素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治疗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高强度聚焦超声 子宫肌瘤 手术 卵巢功能
  • 简介:患者女性,22岁。因“盆腔肿块”就诊。病史采集:既往体健,无腹痛、腹胀、腰痛。月经规律,量中,无痛经。无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妇科检查:外阴呈已婚未产式,宫颈肥大,轻度糜烂,子宫左前位,后方和左侧附件区触及一(8~10)cm包块,活动差,压痛。

  • 标签: 功能性副神经节瘤 女性 盆部 高血压病史 盆腔肿块 病史采集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产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分娩的产妇中,经《病史问卷调查表》确诊为产后性功能障碍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的112例患者(年龄为22~40岁)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康复组,n=55)和对照组(n=57)(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康复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每周2次,16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自行行缩肛运动,每日1~3次。通过《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诊断量化标准及评分表》调查,评估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结果盆底综合肌力、性活动频度、性高潮、性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方面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是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一种良好方法,是临床未来需普及推广的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 电刺激 生物反馈
  • 简介:目的:探究产后妇女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具体内容、应用价值及在盆底功能方面评价。方法:电脑随机法指导下,将本文筛选研究对象分组,即:对照组、实验组,统计发现,2组产妇样本数为62,时间开始于2021年7月,结束于2022年12月;其中,盆底康复治疗在对照组中开展,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在实验组中开展,各组纳入产妇31例,就2组临床指标(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治疗成效(盆底肌张力评分、尿失禁评分)展开比较。结果:(1)实验组抽取产妇分析后,关于恶露持续时间(19.78±2.53h)、泌乳始动时间(20.68±1.91h)和对照组产妇(32.25±4.11h、41.76±3.25h)相比,实验组有更低表现,P<0.05;(2)盆底肌张力、尿失禁评分测定后,比较治疗前数据,对照组产妇、实验组产妇区别小,P>0.05;治疗工作开展后,在盆底肌张力方面,实验组评分(3.87±0.16)VS对照组评分(2.45±0.39),较高,P<0.05;尿失禁中,评分统计后为(2.91±0.27)、(1.43±0.25),可见,后者比前者低,实验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临床治疗时,在产妇恶露持续时间、泌乳始动时间有效缩短,改善盆底肌张力、尿失禁现象,保障最佳效果方面,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更具优势,可进一步推行、应用。

  • 标签: 产妇;盆底功能;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尿失禁;影响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yhypertension,PAH)对左心心肌重塑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4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AH(PAH组)和22例单纯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对照组)左室重塑和舒张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PAH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右室内径(RVd)、肺动脉内径(PAd)均明显增大,且三尖瓣反流(VTR)流速增快、PASP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而其室间隔(IVS)厚度无明显增加(P〉0.05)。PAH组与对照组比较,二尖瓣口血流多普勒频谱A峰流速(AV)、速率时间积分(AVI)及肺动脉压与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比值(AV/EV),AVI/EVI均逐渐明显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左室等容舒张时间(uVRT)明显延长(P〈0.05),E峰流速(EV)、速率时间积分(EVI)及E峰减速时间(DT)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PAH组AV/EV呈正相关(r=0.4119~0.4456,P〈0.01)。结论PAH在引起右心功能异常的同时,也可能是左心室心肌重塑和肥大的发生机制之一。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 简介:目的比较盆底悬吊术与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完成随访的10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A组(n=55)患者行盆底悬吊术,对盆腔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患者,应用改良的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ransobturatorinside-outtension-freeurethralsuspension,TVT-O);对B组(n=50)患者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对盆腔脏器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U"字形缝合加强膀胱筋膜,并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前壁黏膜。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疗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均符合盆腔脏器脱垂纳入标准,盆腔脏器脱垂分度、平均年龄、产次和既往手术史、盆腔脏器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排气时间短、保留导尿时间短和住院时间短,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比较,A组和B组在术后2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A组术后1年复发率较B组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疗效,术后2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A组较B组复发率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及B组术前较术后2个月、6个月及1年盆底障碍量表(pelvicfloordistressinventory,PFDI)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盆底悬吊术较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治疗盆底功能障�

  • 标签: 盆底悬吊术 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压力性尿失禁 盆腔脏器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