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认为人群冠心病是一种多危险因素单一作用或联合作用所致的慢性疾病,近年的研究表明D人格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它不仅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病,还严重影响着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预后。探讨通过心理干预后,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的预后,提高D人格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D型人格 冠心病 PCI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长期病程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心血管、肾脏、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许多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显示VD具有保护胰岛B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免疫调节作用。活性VD缺乏和不足可能导致2糖尿病的发生及加速2糖尿病的进展及心血管、微血管、炎症等并发症的进程。本文就近年来VD与2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2型糖尿病 1 25-二羟维生素D 胰岛素抵抗
  • 简介:目的研究济南地区RhD阴性献血者Rh表现分布情况及不同表现D变异型的关系,指导RhD阴性患者的临床输血。方法山东省血液中心检验科初检RhD阴性样本588份,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进行确认,并测定C、c、E、e抗原表现频率。结果588例初筛阴性样本中检出D变异型16例,其中ccEe表现12例,Ccee表现3例,CCee表现1例;确认阴性样本572例,其中ccdee表现333例(58.22%),Ccdee表现152例(26.57%),ccdEe表现42例(7.34%),CcdEe表现22例(3.85%),CCdee表现18例(3.15%),ccdEE表现4例(0.70%),CCdEe表现1例(0.17%)。结论济南地区RhD阴性献血者Rh表现以ccdee和Ccdee为主。表现含有E抗原的初检RhD阴性个体为D变异型的概率高于其他表现

  • 标签: 献血者 稀有血型库 不规则抗体 RHD阴性 D变异型 Rh表现型
  • 简介:1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统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导致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慢性疾病。至今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1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胰岛细胞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研究显示在1糖尿病患儿血清中维生素D浓度明显降低,考虑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中1,25-二羟维生素D3可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促进其凋亡,阻止固有免疫反应中抗原提呈,同时可通过抑制胰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免疫细胞活化,有效减少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凋亡。本文将对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与1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1型 维生素D 免疫机制 胰岛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2糖尿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其中包括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和30例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如糖尿病病史、年龄,测量身高、体质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体质指数(BMI)。测量血清25(OH)D、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C肽、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L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析25(OH)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及DP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相关。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相关,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2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ime)r联合检测在2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2糖尿病患者480例做为研究组,另选取240例单纯2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单纯2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HbAlC、hs-CRP、D-dimer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t=4.921,2.461,2.194,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HbAlC、hs-CRP、D-dimer含量相比单纯2糖尿病患者显著提高(t=2.881,2.903,2.351,P<0.05)。结论HbAlC、hs-CRP、D-dimer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示2糖尿病,对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HbAlC hs-CRP D-dimer 2型糖尿病 脑梗死
  • 简介:摘要 :维生素 D 是一种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类固醇衍生物,可以促进钙磷代谢、调节人体细胞功能、维持骨骼健康等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 D 在抗炎、抗感染、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维生素 D 缺乏已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儿童,本文概述了维生素 D 和儿童脓毒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免疫性疾病的关系,旨在明确维生素 D 在儿童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合理补充维生素 D 、定期监测维生素 D 的重要性。

  • 标签: 维生素 D 儿童脓毒症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儿童过敏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2种成像方法的优劣。方法搜集80例胰胆管疾病的患者同时进行3D和2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采取双盲法独立阅片,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结果3D-FRFFSEMRCP对胆道系统显示1级45例,2级23例,3级11例,4级1例,5级0例。2D-SSFSEMRCP对胆道系统显示1级41例,2级19例,3级12例,4级5例;5级3例。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两者间无显示差异(X2=0.93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肝内胆管和肝门区胆管的显示3DMRCP1级13例,2级5例,3级2例,4级0例,5级0例。2DMRCP分别为1级7例,2级4例,3级3例,4级3例,5级5例。两者间有显著差异(X2=5.27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D-FRFFSE和2D-SSFSEMRCP均能较好地显示肝内外胆管病变,但在肝内胆管病变显示方面3DMRCP优于2DMRCP得到的图像。

  • 标签: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成像原理技术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生素D治疗高血压前期伴维生素D缺乏患者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大连市友谊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前期伴随维生素D缺乏患者155例,受试者随机双盲分为服用每日维生素800单位组(77例,其中男38例,女39例),安慰剂组(78例,其中男39例,女39例)。观察1月、3月后血压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血压、血钙的变化明显升高,两组患者维生素D、血钙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1月,3月维生素D水平、血钙升高明显,收缩压、舒张压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增加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能降低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水平。

  • 标签: 高血压前期 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25(OH)D3水平与中老年2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的收取时间段在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随机分为三组,即中老年2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50例(1组)、单独老年2糖尿病50例(2组)、单独骨质疏松症50例(3组),另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4组),对所有受检者均实施血清25(OH)D3水平检测,对比各组指标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均高于其他三组(P<0.05);但2组和3组的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25(OH)D3水平和HbAlc、年龄呈负相关(r=0.382、P=0.001;r=0.379、P=0.012)与骨BMD呈正相关性(r=0.241、P=0.048)。结论:中老年2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情况,且与血清25(OH)D3水平低下存在密切关联性。

  • 标签: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血清25(OH)D3水平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抽取40例临产妇女(实验组)和28例非妊娠健康妇女(对照组)的空腹静脉血检测进行对比分析凝血功能,本实验主要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5项指标1。结果与非妊娠健康妇女相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临产孕妇组中偏低,而在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在临产孕妇组中偏高。结论妊娠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后期血液中存处于高凝状态,因此产前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出血并发症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临产孕妇 凝血指标 产前指标 预防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D与FDP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共46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成人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浆D-D与FDP检测,对比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浆D-D及FDP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对比具明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D-D及FDP对比较对照组指标明显升高,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恢复期指标明显优于急性期指标,前后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血浆D-D与FDP检测对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具较高特异性,及早检测有利于病情诊断,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浆D-D FDP 心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在冠心病诊断中联合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脂蛋白(a)[Lp(a)]等指标,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分类标准,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18例、不稳定心绞痛组(UAP)2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20例,同时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检测结果。结果:冠心病各组患者的hs-CRP、Lp(a)、D-D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各组对比,AMI 组患者hs-CRP、Lp(a)、D-D 水平最高,其次为UAP 组患者,SAP 组患者最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hs-CRP、Lp(a)、D-D 水平异常升高情况,且不同类型患者升高幅度也有明显差异,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D-二聚体 脂蛋白(a)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B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塞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41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入院时两组参与人群的血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观察实验组患者的梗死面积,并进行3个月随访,了解其预后。结果实验组血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血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死亡患者的血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升高,梗死面积越大、血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 标签: 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 D-二聚体水平 急性脑梗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前,内分泌系统产生的维生素D能广泛的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生长和免疫调节等基本生理功能已经被国际研究学者所认可。两种免疫,即自适应和天生的,是由1,25(OH)2D3所调节的。而维生素D的性质表明,它可以发挥潜在的治疗作用,预防1糖尿病(T1DM)。假设,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可能影响免疫调节的模式和后续进展T1DM的遗传易感个体。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T1DM的关系模式中的维生素D和维生素D/类似物对感染人群的免疫规定。在2糖尿病(T2DM),维生素D可能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灵敏度。2糖尿病和维生素D之间成反比关系,从横断面性和前瞻性对其关系进行研究,但是还缺乏确凿的证据。大量精心设计的、可控制的、随机介入的研究,来发现维生素D和钙在2糖尿病中起到的潜在预防作用。

  • 标签: 糖尿病,&beta -细胞,维生素D,胰岛素
  • 简介:摘要由于先天体内贮存不足(早产、多胎、孕期营养不良),维生素D摄入不足(紫外线照射不足、饮食缺乏维生素D等)和慢性消化道疾病造成的维生素D吸收不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是儿童期一个重要的健康危险因素,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和身心健康。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