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血浆D-D与FDP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参考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分析血浆D-D与FDP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参考价值

邓宁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医院4106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D与FDP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共46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成人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浆D-D与FDP检测,对比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浆D-D及FDP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对比具明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D-D及FDP对比较对照组指标明显升高,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恢复期指标明显优于急性期指标,前后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血浆D-D与FDP检测对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具较高特异性,及早检测有利于病情诊断,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浆D-D;FDP;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属临床多发性疾病,是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统称,多指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所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缺血或出血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故本文选取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共46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成人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血浆D-D与FDP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参考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共46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成人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文选取观察组患者均经血压、心电图、血脂等常规项目检测及临床诊断确诊。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0-68岁,均龄(57.4±2.8)岁,其中脑梗塞(CI)患者共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13例;对照组健康者男23例,女23例,年龄52-67岁,均龄(59.2±3.1)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入选标准

观察组:①患者均符合WHO病例诊断标准或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诊断标准;②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愿配合;③患者有完整的检查结果和随访记录。

对照组:①均无心脑血管疾病病史;②体检机体各基础指标均正常;③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愿配合。

1.3方法

仪器与试剂:血浆D-D检测于sysmexCA7000检测,检测试纸按说明书严格操作(西门子公司);FDP是用于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观察组: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于治疗后3d内(急性期)及4-7d内(恢复期)静脉抽血2ml,后即刻混匀,5min后(4000r/min离心)测定血浆D-D及FDP含量。

对照组: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静脉抽血2ml,即刻混匀,5min后(4000r/min离心)测定血浆D-D及FDP含量,标本采集时间均需<2h。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T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血浆D-D及FDP阳性检出情况

对照组中两指标阳性检出率均为0%,观察组患者中血浆D-D检出率为86.9%,FDP检出率为71.7%,两组检出率对比具明显差异,可比,P<0.05,详见表1。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属老年人临床多发疾病,是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统称,多指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所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缺血或出血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1],严重威胁人类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的诊治及判断便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临床医学诊断手段多以多普勒超声技术及头颅CT检测为主[2],随着现代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部分凝血及纤溶指标开始应用于心脑血管类疾病诊断及治疗。

血浆D-D属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之一,可用于体内高凝及继发性纤溶特异指标证实,血浆D-D升高则表示体内纤溶活性增强且凝血酶生成增多,可有效鉴别原发及继发纤溶指标,从而有效实现对血栓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3]。FDP属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及不稳定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间接反映纤溶酶活性,可参与凝血,造成血栓,若患者血液中FDP浓度上升则表明有纤溶亢进[4],而血浆D-D增加则表明体内血栓形成,因此血浆D-D及FDP在医学临床中可对高凝状态疾病及血栓性疾病诊断产生一定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

本次研究中,表1主要对两组指标检出率对比,其中对照组中两指标阳性检出率均为0%,观察组患者中血浆D-D检出率为86.9%,FDP检出率为71.7%,两组检出率对比具明显差异,可比(P<0.05),因此可知患者患心血管类疾病血浆D-D及FDP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检出指标可提示患者所患疾病均具一定程度血栓及纤溶亢进,该指标可作为临床疾病诊断标准;表2中主要对两组不同时期检测水平对比,其中观察组与对对照组患者血浆D-D及FDP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指标明显升高,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恢复期指标明显优于急性期指标,前后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应用溶栓等药物治疗后,若溶栓药物其药效产生,则血浆D-D及FDP水平会明显下降,因此,患者若无二次血栓及心梗形成,则两者水平会降低至正常范围,与上述恢复期与急性期指标差异具统一性[5]。

综上所述,血浆D-D与FDP检测对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具较高特异性,及早检测有利于病情诊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剑琦,邹志.D-二聚体和FDP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参考价值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0):1269-1271.

[2]陈峻,马涛,崔天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DP、D-D和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2):111-112.

[3]毕竟,陈峻.肝病患者血浆AT-Ⅲ、FDP和D-D联检的临床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6):707-708.

[4]范昂.血浆D—D与FDP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9):25-26.

[5]刘静,柴若楠,张明磊,等.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70-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