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早期脑出血病患中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脑出血与脑梗死病患,分为脑出血组和脑梗塞组各20例,分别对其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核磁共振可以有效的通过展现病灶组织边缘、ADC信号和形态等来进行诊断鉴别。结论核磁共振在脑出血病患中有较高的诊出率,诊断精准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 标签: 脑出血 脑梗死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60例参加体检的脑血管无病变的正常人均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120例行核磁共振效果成像都很成功,其中60例正常人,脑部血管显示比较清晰。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能显示出病变所在部位的影像学的改变特征。总合格率达到92%,定位诊断达到100%。结论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影像学方法检查脑血管疾病,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较好的诊断价值,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32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132例,女患者100例,年龄22~68岁,有86为患者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伤,重物挤压受伤71例,坠落伤45例,踩踏伤30例。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并采用回顾分析法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经过MRI诊断韧带损伤64例,有骨质改变32例,半月板损伤78例,关节腔积液58例,均通过临床检查和关节镜以及手术后证实。在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的确诊率很高。结论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是常用检查方法之一,并且属于无创检查方法,可有效帮助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法,还可以显示膝关节组织变化及病理变化,并且准确知晓病变程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 膝关节损伤 诊断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核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膝关节外伤性骨软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观察MRI表现,并将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23例为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共26处,9例为髌骨骨软骨骨折,共11处,合并关节外侧半月板损伤6例,合并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5例,37处骨软骨骨折全部经手术证实。结论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准确地显示膝关节骨软骨骨折深度、部位、骨折片大小等,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于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 骨软骨骨折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到我院就诊的46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及其MRI诊断资料进行收集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经诊断,发现隐性骨折达84处,包括单处骨折者31例(67.4%),多处骨折者15例(32.6%);有32例(69.6%)伴关节腔积液,23例(50.0%)副韧带外侧伤合并软组织肿大,13例(28.3%)伴半月板受损,另伴前交叉韧带及副韧带内侧受损者各3例(6.5%)。按照隐性骨折分型,显示为Ⅰ、Ⅱ和Ⅲ型隐性骨折者分别有33例(71.7%)、12例(26.1%)和1例(2.2%)。结论对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具有高度可靠的诊断价值,并且操作相对安全、简便,建议临床进一步普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隐性骨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例骨梗死的磁共振影像特征,探讨磁共振在骨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对2003年5月-2013年5月经临床确诊骨梗死并行磁共振检查的16例患者进行影像分析。结果骨梗死磁共振可出现特异性地图样改变,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对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标签: 骨梗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肛瘘诊断中运用磁共振(MRI)进行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便能够准确评估瘘管的位置、走行以及形成,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最终降低复发率。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35例肛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给予MRI检查,将其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准确性。结果本组研究的35例患者均被确诊为肛瘘;根据Parks分型,10例括约肌肛瘘,15例括约肌间肛瘘,6例括约肌上肛瘘,4例括约肌外肛瘘;28例患者的内口位置能够正确显示;12例单纯性肛瘘,23例复杂性肛瘘。结论对肛瘘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MRI进行诊断,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足够参考依据,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肛瘘诊断 磁共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脏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16名肝脏正常的案例及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39例行上腹部磁共振检查,肝脏弥散加权成像(多B值)进行信号对照及后处理得到ADC值。结果肝脏常见的良恶性疾病弥散加权成像DWI大部分呈高信号,但意义不一,ADC值变化很大。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但一定要结合平扫+动态增强扫描。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肝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妇产科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实施磁共振探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2013年间我院接治的32例乳腺癌患者设为实验对象,同时与其磁共振探查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回顾与分析。结果本组32例病例均属于单侧发病,T1W1、T2W1图像分别是低信号、低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其中有24例(75.0%)病例为浸润型导管癌,6例(18.8%)病例为腺癌,另有2例(6.2%)病例为导管内原位癌;经磁共振检查,显示22例(68.8%)乳腺癌患者的肿块呈现类圆形,10例(31.2%)呈不规则形状;其中边缘有“毛刺征”者25例(78.1%),累及Cooper韧带者有18例(56.3%),病灶可见砂粒样钙化者有17例(53.1%),累及局部皮肤导致增厚者有14例(43.8%),另乳头塌陷者有6例(18.8%)。结论临床给予乳腺癌患者磁共振检查,往往可见该部分患者的乳腺癌表现有明显的特征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认真落实磁共振检查,以此来做到尽早诊断和积极、有效治疗早期乳腺癌的重要作用,建议临床普及。

  • 标签: 磁共振 乳腺癌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60例,对其磁共振成像特点及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脑膜瘤TI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混杂信号,脂肪抑制序列(STIR)呈高信号,特征性表现为脑膜尾征,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够明确脑膜瘤的部位、大小、内部信号特点,还能够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定位及定性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征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频谱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健康青年、中年两个年龄组两侧海马的脑代谢物浓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旨在为各种与海马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40名健康青年、中年两组志愿者双侧海马行磁共振波谱(MRS)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计算双侧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胆碱)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健康成年人左、右两侧海马的脑代谢物浓度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青年组、与健康中年组海马的脑代谢物浓度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氢质子磁共振频谱和扩散加权成像测定的NAA/(Cr+Cho)、NAA/Cr、NAA/Cho和Cho/Cr值及ADC值为标准,为各种与海马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健康成年人 氢质子磁共振频谱 扩散加权成像 海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以来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脑性瘫痪患儿的50例临床检查资料以及病史,同时随机选取相匹配的健康儿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实验儿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和DTI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结果瘫痪组患儿的颅脑磁共振检查正常(兴趣区纤束无明显变化,FA值降低)为6例,7例患儿脑萎缩、3例患儿脑裂畸形、7例患儿为胼胝体萎缩伴有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共计17例患儿,27例患儿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同时对于白质损伤及白质软化症患儿的DTI/FT示其神经纤维束弥漫或局部缺失、稀疏或走向异常。结论磁共振成像可对脑性瘫痪的患儿进行明确的诊断,其中DTI/FT检查对隐蔽性脑白质损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性瘫痪 DTI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西门子磁共振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我科治疗的乳腺疾病患者120例,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诊断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先进行传统的乳腺钼靶照相和超声检查,并未发现有明显乳腺病变的相关症状。再行西门子磁共振技术检查,发现有10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乳腺病变症状,占总比例的85%,而无乳腺疾病的患者仅占总比例的15%。故与传统的乳腺钼靶照相和超声检查相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西门子磁共振技术诊断乳腺疾病,不仅具有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成像清晰,而且对人体辐射低等优点,能够得到准确、真实的病变信息,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技术 乳腺癌疾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IEWS磁共振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保乳手术的50例乳腺癌患者,50例患者均在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在术前均采用了VIEWS磁共振以及超声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术后患者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VIEWS磁共振术前结果显示诊断为乳腺癌48例,2例诊断为乳腺纤维瘤,诊断符合率为96%;超声检查术前结果显示诊断为乳腺癌36例,诊断符合率为7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IEWS磁共振技术应用于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术前检查,对于诊断乳腺癌,显示恶性病灶和乳腺导管内浸润相比超声检查更具有优势,为保乳手术的开展实施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VIEWS磁共振 乳腺癌 保乳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磁共振波谱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30例前列腺增生和44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波谱检查,计算和比较CC/C值,并评价磁共振波谱对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结果与前列腺增生患者比较,前列腺癌患者的CC/C值具有不同范围的增加,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波谱对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9.1%、83.2%、88.9%、86.8%。结论磁共振波谱对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高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高准确度,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前列腺癌 磁共振波谱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退行性膝关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退行性膝关节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X线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MRI进行检查,对比两者检查结果及诊断准确率。结果两组患者骨质增生情况、关节面不平整、腔隙狭窄及软骨下囊变或赘骨形成均可被检查出,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软组织肿块、半月板撕裂及关节积液等病症均可被查检出来,对照组不易发现上述病症,组别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比X线在阳性发现上更为全面,对退行性膝关节病诊断的应用价值很高。

  • 标签: MRI核磁共振 X线 膝关节 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2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磁共振影像特征,探讨磁共振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对2003年2月-2013年2月经临床确诊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并行磁共振检查的32例患者进行影像分析。结果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影像可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萎缩及脑白质变性。结论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磁共振影像有明显改变。

  • 标签: 酒精中毒性脑病 代谢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肿瘤与肿瘤样变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进行鉴别,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6月期间于我院就诊且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与肿瘤样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给予DWI鉴别诊断与对照组(30例)给予MRI鉴别诊断。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诊断的总准确率为93.3,与对照组的80.0%相比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肿瘤与肿瘤样变患者,采用DWI诊断与MRI相比正确率较高,对于脑肿瘤与肿瘤样变针对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脑肿瘤 肿瘤样变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水成像在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经临床证实或者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疾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1.5T磁共振水成像扫描。结果采用1.5T磁共振水成像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图像,本组患者包括结肠疾病患者27例、胃部疾病患者3例、小肠疾病患者12例均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结论1.5T磁共振水成像能够显示出胃肠道疾病的部位以及形态特征,并且其具有着无创、多平面、多方位以及无辐射等优点,在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1.5T磁共振水成像 胃肠道 疾病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