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血栓病患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在2015.01-2017.09时间段抽出86例急性脑血栓病患进行临床干预研究。将病患划分成干预组(43例)和康复护理组(43例),其中干预组病患采取普通临床干预,康复护理组病患在进行临床干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观察2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康复护理组病患神经功能、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干预组病患,2组相比较,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栓病患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可改善其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效果较好。

  • 标签: 康复护理 急性脑血栓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生活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52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产后 护理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脑血栓的形成机制,探讨中医药治疗脑血栓的作用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37例脑血栓患者为治疗组,选取同期的37例脑血栓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相应中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中有18例患者痊愈,12例患者显效,6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痊愈,15例患者显效,8例患者有效,7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1.08%;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血栓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医辩证分析,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脑血栓 中药治疗 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采取脊柱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参与本次实验,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脊柱手术治疗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促进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彩超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剖宮产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症状侧进行诊断,以静脉造影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结果。结果80例患者共114条血管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病变血管112条,诊断准确率为98.25%(112/114),其中完全血栓51条,不完全阻塞61条,血流充盈缺损46条,其中血流充盈缺损2条未被检测出。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NT肢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 标签: 剖宫产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 彩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系统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符合要求的14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接受术后静脉血栓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接受系统早期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出院前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深DVT发生率为12.5%,干预组DVT发生率为1.39%,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系统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外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系统早期护理干预 术后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现状,探讨相关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进行分类,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PICC置管及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疾病相关资料(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感染情况、累积器官数量),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置管情况(导管型号、穿刺次数、置管侧肢体肌力),统计分析相关高危因素。结果122例患者中有12例(9.84%)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超声检查确诊为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分别为:置管后10d2例、14d4例、23d2例、4w2例、8w2例;发生部位分别为:单纯肱静脉、腋静脉各4例,肱-腋静脉、腋-锁骨下静脉各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上肢深静脉血栓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导管型号是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肢深静脉血栓史、导管型号是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该院乳腺癌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处于国内平均水平;对有上肢深静脉血栓史的患者要警惕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导管型号合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4F导管。

  • 标签: 乳腺癌 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就胃肠道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抽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血栓预防措施,观察组实施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而言,对其围手术期实施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肿瘤手术 深静脉血栓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彩超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中抽取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通过常规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对比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6.67%、95.89%、94.67%、2.93%、5.01%,与对照组患者的86.67%、83.03%、84.09%、10.31%、15.32%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与常规检查相比,应用彩超诊断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更佳,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率更高,而误诊率、漏诊率更低,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彩超诊断 骨科手术 下肢静脉 血栓形成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情况、肢体温度以及肢体表Human征及Nenhof征。结果观察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发生率分别为0和3.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和15.62%(P<0.05);两组术前的肢体体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的肢体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uman征和Nenhof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8.75%和15.6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5%和50.00%(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4例,均进行常规治疗,随机分组,观察组在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6.9%,住院时间为(7.8±1.7)天,对照组为81.3%;住院时间为(15.5±1.8)天,两组比较,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应用于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情绪发生率,同时提高护理质量,预防性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对颅脑外科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际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2月颅脑外科患者50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1组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2组为观察组,使用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依次为8.00%和28.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外科患者使用预防性护理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在各大医院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颅脑外科 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8月----2017年8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64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2)、对照组(n=32),给予实验组患者综合性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可以促进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恢复,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晚期食道癌患者支架形成术中的应用度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支架形成术治疗的晚期食道癌患者共66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个小组均有3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中发生并发症情况的患者例数远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55%,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整体护理在晚期食道癌患者支架形成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良好,对患者健康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晚期食道癌患者 支架形成术 整体护理
  • 简介: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总结并发症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0例NICU患者中发生不同程度的LDVT者共29例,发生率为10.36%,经过请血管外科会诊协助治疗及精心护理均得到良好的控制.结论:针对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应用肢体活动及健康主指导等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或降低LDVT发生率,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LDVT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外科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探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方法及其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30例脊柱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6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降低幅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降低幅度以及Fugl-Meyer评分提升幅度相对更高(P<0.05),其护理满意度(93.85%>81.54%)和Fugl-Meyer评分(64.42±4.29)分>(50.84±3.72)分相对更高(P<0.05),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8%<10.76%)、HAMD评分(10.24±1.77)分<(14.86±2.43)分、疼痛VAS评分(1.49±0.31)分<(3.12±0.65)分相对更低(P<0.05)。结论脊柱外科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脊柱外科 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后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调取2016年8月~2017年11月我科室诊治的9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资料,分成参照组与试验组,分别以予常规及综合护理;对比2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及相关并发症状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均较高(P<0.05);试验组下肢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较少(P<0.05)。结论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升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避免或减少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因此可以大力实践与推行。

  • 标签: 综合护理 颅脑手术 昏迷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专科化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2月下肢骨折患者148列,按照专科化护理实施前后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专科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3.5%,低于对照组的11.3%,护理满意度率97.7%,高于对照组的85.5%。结论实施专科化护理后可显著减少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下肢骨折 DVT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尿液复检的规则以及应用探究。方法选取我院收集的400份诊疗患者尿液样本,平均分为两份分别作为复检规则制定以及验证的研究对象,再选取来我院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无问题的人群尿液200份,据此制定尿液复检方案,确定方案的复检规则。结果以镜检结果为标准,对于复检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尿液干化学、有形成分分析法联合使用后(第三组),本组样本尿常规检验结果较好,漏诊率为最低,验证复检规则,第三组方案的复检率也相对较低,特别是患有肾功能疾病的患者检查尿常规后结果符合患者身体实际情况,该方案优于其它方案,三种方案数据比较后差异明显。结论两种尿液检测技术连用效果理想,为最符合患者尿常规复检的方案。

  • 标签: 尿液 干化学 有机成分 分析 复检规则 制定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66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老年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同期70例肝硬化不存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国籍、病因、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肌酐、总胆红素、脾静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脾长、ChildPugh分级、脾切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泻、肠梗阻、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OR=4.3064,P<0.05)和门静脉直径(OR=1.2547,P<0.05)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的严重程度、D-二聚体、FDP水平、门静脉主干内径宽的患者,其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是导致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上需要予以重视。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