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急性胰腺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近3年37例急性胰腺病例,其中轻症胰腺24例,重症胰腺13例。测定不同时期C反应蛋白值,与37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同时,轻、重症胰腺间相互比较。结果急性胰腺病例与健康人比较C反应蛋白值有意义(P<0.05),不同程度胰腺患者间C反应蛋白值也有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是急性胰腺诊断的重要指标,同时是急性胰腺病情程度的判断标准。

  • 标签: C反应蛋白 急性胰腺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将对强直性脊柱患者采用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反应停进行治疗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所收治的60例强直性脊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反应停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强直性脊柱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反应停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效果难以达到患者的治疗需求,将其与柳氮磺胺吡啶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对强直性脊柱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柳氮磺胺吡啶 反应停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腹腔镜下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术后的性应激反应。方法:选取130例子宫肌瘤患者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手术)和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每组65例。检测术后性因子水平,观察手术创伤指标,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性因子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5.892,t=11.842,p〈0.05)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2,P〉0.05),③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以及NR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42,t=7.283,t=8.213,t=7.883,P〈0.05),④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以及NRS评分均与IL-I呈正相关,,0分别为0.485、0.521、0.442、0.451,与TNF-α呈正相关,r2产分别为0.556、0.513,0.423及0.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手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缓解术后性应激反应,且性应激程度与手术创伤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子宫肌瘤 腹腔镜手术 炎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术前行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与阑尾炎症术后的病理类型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6月行阑尾切除手术患者92例,术前全部行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及血常规检查,手术后将患者按照病理类型分组,将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种检测结果在单纯性阑尾,蜂窝织性阑尾,坏疽性阑尾的患者中呈逐渐递增趋势。坏疽性阑尾的危险因素为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而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要高于中性粒细胞比例。结论术前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对判断急性阑尾的病理类型能起到较大作用,可作为是否选择手术治疗的重要指标。

  • 标签: C-反应蛋白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比例 阑尾炎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及反应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冠心病患者,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是否感染Hp,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Hp阴性组、Hp轻度感染组、Hp重度感染组。所有患者检测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结果入选14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Hp阴性组28例、Hp轻度感染组47例、Hp重度感染组65例。三组患者在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Hp重度感染组水平最高。结论随着Hp感染程度的增加,可能引起更严重的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促进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炎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献血者献血过程中出现的反应以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月-2014年8月我社区献血站1000例无偿献血者,对其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0名献血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观察组则采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的反应。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后,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以降低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优化献血环境,适合在献血站推广。

  • 标签: 献血反应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中药源自于自然界的动、植、矿物,和西药相比看起来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中药的品种来源、用法用量、辨证论治、炮制、管理等原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说明对中药要合理应用,同时要求我们广大医药人员如何正确使用中药来减少或者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品种来源 用量疗程 辩证 炮制 配伍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颈不成熟但需终止妊娠的晚期妊娠患者采用低位小水囊宫颈成熟进行引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例子宫颈不成熟但需终止妊娠的晚期妊娠患者进行相应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19例患者采用低位小水囊的治疗方法,对照组9例患者采用小剂量宫缩素的静脉滴注治疗,对患者的引产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宫颈评分和阴道的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颈不成熟但需终止妊娠的晚期妊娠患者通过低位小水囊方法宫颈成熟,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剖宫产的发生率降低,引产时间较短,值得推荐。

  • 标签: 子宫颈不成熟但需终止妊娠的晚期妊娠 宫颈成熟 低位小水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及中药的优势,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方法通过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及中药治疗、保健方面的优势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和优势。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与中药治疗、保健方面的优势相比是微小的。结论应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既要保证临床用要安全有效,又要发挥中药的作用与优势。

  • 标签: 中药 不良反应 优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58例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了解输血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的性质、特点及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沈阳市骨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各类输血事件,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11490例输注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8例,沈阳市骨科医院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0%,其中,输注全血发生不良反应率最高;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其次为发热反应。结论加强临床输血环节质量控制,仔细观察和询问受血者输血过程以及输血后的临床表现,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 发热反应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系统分析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55例输液病人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临床所发生的输液反应进行调查、监测,寻找规律分析产生的原因,针对输液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从而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结论液时的环境因素、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热原量累加等因素有关。结论严把药品及输液器的质量关,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和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液反应 病因分析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对脑卒中昏迷病人醒的疗效。方法将30例昏迷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语言呼唤、音乐疗法,并配合皮肤的触摸等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了GCS评分(p<0.05)。结论呼唤式护理对昏迷病人的醒有一定疗效。

  • 标签: 呼唤式 护理 脑卒中 昏迷 促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如何安全用药。方法选择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102例,所选取的患者均属于A类药品不良反应,即与用药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判定方法,探讨安全用药方法。结果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引发原因,得出滥用抗生素药物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而自身身体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够的现象较少。调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只是轻微的不良反应情况(62.75%),只有少数患者是中度和重度的不良反应。结论合理用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身的身体素质,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帮助我们保持健康。

  • 标签: 药品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药物不断涌现,人们对药物的安全问题与不良反应也越加关注。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不良反应现象,有些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无需进行就诊,而有些不良反应则需要进行治疗,因此,要提高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度,安全用药。本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安全用药的方法。

  • 标签: 药品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 简介:摘要黄芪作为我国中医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用药,因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对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当中。据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中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且还能应用于癌症的控制及治疗中,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但在治疗中仍可出现不良反应,这就要求临床工作者能够针对其不良反应制定有效预防措施,以充分发挥其临床功效。

  • 标签: 黄芪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等,用药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因抗结核药物用药时间长,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探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结核 抗结核药物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