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一个误区:砂粒在河流搬运过程中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中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中伴随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中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颗粒磨圆度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在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是指陆源碎屑碳酸盐组份混合(在同一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古流分析是沉积学分一种通用手段。所谓古流,是指通过地史时期沉积岩中保存沉积标志恢复古流向。广义地说,古流包括介质(水或大气)流动方向或沉积物(如重力流)运动方向,由于大气运动反映风向是多变古风向,所以实用古流分析多指古水流方向以及重力流沉积物运动方向。值得注意是,古水流方向分析包括单向水流(河流)、双向水流(潮流)波浪传递方向,它们具有不同地质意义。

  • 标签: 古水流方向 沉积标志 运动方向 大气运动 流动方向 传递方向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在楚雄地区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改造、把攀西地堑系滇中海槽复原建造时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以“盆”“山”耦合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演化及这些盆地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新构造运动盆地保存油气成藏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
  • 简介:吴崇筠教授1954~1975年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主要承担沉积岩石学教学工作,先后编写了3本沉积岩石学著作.第一本是,北京石油学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版.第二本是,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沉积岩石学教材.第三本是,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吴崇筠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教材建设开拓奠基.我们深切怀念吴崇筠教授.

  • 标签: 吴崇筠教授 沉积岩石学 教学及教材建设 奠基者
  • 简介:微生物席是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发育环境产物多样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答案几乎是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答案,最终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一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现状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粘土矿物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重要因素。结合实例讨论了粘土矿物成因、绝对含量、成分、产状及晶体形态等砂岩储集性能关系。研究表明,粘土矿物砂岩储集性能影响程度砂岩本身成熟度有关。当砂岩成熟度高时,随粘土矿物绝对含量增加,其储集性能降低。尤其是渗透率降低;但高成熟度砂岩随高岭石充填状粘土矿物含量增高,物性相对变好。当砂岩结构成分成熟度比较低时,粘土矿物其储集物性影响较小,而主要与岩石本身成分结构有关。研究还表明,不同形态伊利石砂岩物性影响也不同,片状伊利石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而纤维状发丝状伊利石增多会使砂岩储集物性降低或变为非储层。

  • 标签: 粘土矿物 矿物成因 砂岩 储集性能 成熟度 晶体形态
  • 简介:通过祁连山东段童子坝河各级阶地年代变形程度进行测定,得到了河流阶地形成年代过程,推算出民乐—大马营逆断裂活动强度速率,并分析了阶地形成和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童子坝河5级阶地(年龄分别为16.70±1.81calkaBP、10092.5±27.5calaBP、8127.5±72.5calaBP、2900±60calaBP、282.5±17.5calaBP)均形成于气候由冷转暖阶段,属于气候成因阶地。基于断裂两侧阶地面的平面几何形态并结合上、下盘阶地横剖面同级阶地高差,得到T4、T3、T2T1阶地在民乐—大马营断裂处垂直位错分别为10.6±3.1m、5.0±2.6m、2.0±1.9m1.9±1.3m,推算出全新世以来民乐—大马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05±0.31mm/a,水平缩短速率为1.02±0.60mm/a。

  • 标签: 河流阶地 构造地貌 气候变化 祁连山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社会发展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基于语义差异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 简介:在内蒙古自治区白彦花车站附近分布20余个坑塘1个较大湖泊中,生活着大量叶肢介。该地区叶肢介生活习性(游动、觅食、交配等)生存环境(坑塘大小、水温、水体pH值和气温)进行调查显示:叶肢介一般活动在浅水水域,如坑塘湖泊边缘浅水地带;他们游动非常缓慢,大约1cm/s;当他们交配时停留在某处,雄性用附肢拨动含有其精子水流,使其流向雌性壳内(即雌性壳体软体之间),以使卵子受精。这些事实表明,叶肢介只能适应于静水或弱流水环境。叶肢介现代环境古环境对比研究显示两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现生叶肢介生态环境研究恢复他们古生态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叶肢介 生态考察 古生态 古环境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拉平法精细恢复彬县地区直罗组下段各个时期古地貌特征并划分古地貌单元,探讨古地貌特征有利沉积相带分布控制,揭示直罗组下段铀储集层空间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时期地下水流流向,探讨古地貌特征层间氧化带控制作用。辫状河道砂体为有利铀储集层,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下切谷中。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流向,从而控制着氧化带发育铀成矿。晚侏罗世,彬县地区北部为古隆起区,容易被淋滤氧化,不利于铀矿预富集;早白垩世—古新世主成矿阶段,直罗组底部古地貌变为"东南高、北西低"特征,含氧含铀水主要来自盆地东南缘,呈扇形沿着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体渗流,形成层间氧化带。古地貌恢复铀储集层砂体分布特征铀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彬县地区 侏罗系 古地貌 有利铀储集层 成矿模式
  • 简介:依据钻孔资料已发表文献,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及其相邻沉积体系影响作了综合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两侧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两侧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形成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形成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河口湾向进积三角洲环境转变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 简介:以重庆綦江、南川涪陵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页岩样品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TOC测试、RO测试、高压压汞低温氮吸附等手段,研究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集层矿物成分、有机组分、孔隙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及矿物转化等,演化阶段介于晚成岩作用极低级变质作用之间;成岩作用页岩储集层孔渗特征、孔隙成因类型、非均质形貌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对成岩作用孔隙演化进行了匹配,认为机械/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过程中有机生烃、矿物转化孔隙发育影响最为显著,并将储集层成岩作用划分为溶蚀作用等建设成岩作用压实作用等破坏成岩作用。

  • 标签: 页岩气 储集层成岩作用 孔隙特征 龙马溪组 志留系 渝东南
  • 简介: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9~12日,在大庆油田召开。

  • 标签: 沉积学 古地理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地层古生物 岩相古地理
  • 简介:通过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分析化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储集体岩石学特征、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成岩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以及成岩作用储集体性能影响程度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深层储集体主要由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为低—中等各类砂岩部分泥灰岩组成;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为主破坏成岩作用造成了储集体孔隙空间大量损失,而以溶蚀作用为主建设成岩作用则使部分储集体恢复了储集性能;破坏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同生成岩、早成岩中成岩阶段,建设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褶皱回返引起表生成岩阶段;受成岩作用影响,主要发育粒间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微细喉型为主,储集层类型以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为主。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序列 储集性能 柴达木盆地
  • 简介:受流体异常高压影响而发育异常孔隙(砂)砾岩储集层成为深层油气储集层油气勘探研究热点之一。测井、钻井及试油结果揭示,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广泛存在流体异常高压,且(砂)砾岩储集层含油性及产能具有密切关系。在试油地层压力实测数据标定下,利用测井资料等效深度法古近系沙河街组分层系、分地区进行了地层压力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3x)地层压力异常程度最大,剩余地层压力达15~30MPa。重点钻井中(砂)砾岩储集层孔隙度对应层段剩余地层压力统计分析表明,地层压力在5MPa以上时开始孔隙度产生影响,每增加5MPa孔隙度大约增大2%,据此推测Es3x由于异常高压存在,(砂)砾岩储集层孔隙度可增加4%~10%。结合微观储集层特征测井资料孔隙度解释结果,分析导致该区深层储集层储集性能得以改善原因包括:(1)异常高压有利于原生孔隙及早期次生孔隙保存;(2)超压环境有利于酸性地层水进入储集层形成溶蚀孔隙;(3)流体异常高压有利于微裂缝产生,增强孔隙间连通性渗流能力

  • 标签: 异常高压 (砂)砾岩储集层 深层 古近系 车镇凹陷
  • 简介:团簇同位素指的是含有2个及2个以上重同位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同位素体。团簇同位素数值定义为同位素体相对丰度偏离随机分布状态程度。测量该相对丰度较低同位素体需要高精度质谱仪,难点在于利用同位素组成已知参考气体不同同位素组成加热气体,以获得绝对参考体系下数值。团簇同位素体相对丰度非常低,但是具有非常独特物理化学性质。比如碳酸盐矿物中^(13)C^(18)O^(16)O丰度温度具有敏感性,而与矿物全岩同位素以及矿物形成时期流体性质无关,因此可以利用测量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来获得矿物生长温度,再利用矿物氧同位素(δ~(18)O),根据传统氧同位素温度计原理,可以进一步获得矿物生长流体(水)氧同位素。目前,团簇同位素温度计已经在古气候(温度)重建、古高度恢复、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以及甲烷成因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评估深埋高温过程引起C-O化学键重置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影响、测试仪器产生团簇同位素非线性误差校正、以及其他丰度更低团簇同位素体或大分子团簇同位素测量,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 标签: 团簇同位素 同位素体 碳酸盐 古温度计 甲烷
  • 简介:在对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5个钻遇基岩晚新生代钻孔地层、岩、粒度分析基础上,根据各岩心剖面中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外来植物桫椤孢子化石分布特征,阐述该区新近纪晚期以来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从而为长江演化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显示,新近纪沉积物为粗细混杂洪积扇相,缺乏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反映了此时研究区古地势东西高差显著,沉积物具近源、快速堆积特征。早更新世古地势高差明显减小,沉降中心西移,但沉积物仍然粗细混杂,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少见,反映该区具山间盆地较封闭区域小流域特征;中更新世沉积物粒度普遍较细,蕨类孢子含量增多,湿生、水生植物花粉普遍出现,并零星出现桫椤孢子,反映研究区具开放、平坦冲积平原特征;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中湿生、水生植物花粉丰富,蕨类孢子含量显著增多,桫椤孢子普遍出现,表明研究区古海拔高度进一步下降,已演变为滨海—河口沉积环境。上述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显示,研究区新近纪早更新世古地势较高,沉积物物源以本地为主,直到中更新世以来才成为能够接受外来物源低地,这是利用研究区晚新生代沉积物进行物源分析长江演化研究时必需要注意

  • 标签: 湿生植物花粉 水生植物花粉 桫椤孢子 古地势 物源研究
  • 简介: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环古生界深埋碳酸盐岩潜山天然气获得重大突破,钻井资料揭示该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很强非均质。由于沉积相是岩溶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之一,因此文中根据岩心薄片资料、测井相、微量元素古生物特征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存奥陶系纵向上表现为1个较为完整海退—海进序列,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亚相,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台内滩、滩间、潮下带潮间带4种沉积微相。台内滩潮下带微相横向分布连续稳定,水动力条件强,形成储集层早期溶孔发育,且这2种沉积环境里发育碳酸盐岩较纯净,经后期风化淋滤形成岩溶储集层厚度大、质量好,因此是有利岩溶储集层发育相带。该研究明确了研究区台内滩及潮下带发育特征,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渤中凹陷 古生界 碳酸盐岩 沉积微相 岩溶储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