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郡在设置之初就与边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传世文献中《史记》最早出现“边郡”一词。边郡成为秦汉一个习见的概念,它的认定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必须有“障徼”等边防设施才能称为边郡。边郡意涵其实有广义狭义之分,有时并不能严格按“有障微”的边境线所在来划分界定。边郡与内郡的众多差异中,生产方式的差异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差异影响到人们的习性风气。在中国领土幅员初步成形的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在位时有过两次大的开边扩土的浪潮,这也是边郡设置的两个高潮,设置过众多的边郡。

  • 标签: 边郡 认定标准 差异 具体设置
  • 简介:本文对西方社区旅游概念在中国的4种误读进行了梳理,包括社区尺度模糊导致参与范围的变形、社区旅游是产品还是理念、参与的目的是否局限于经济利益、受益方应该主要是社区成员还是地方政府。如果中国学者要在社区旅游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既要排除以上种种误读的负面影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社区旅游本身在实施过程、适用范围、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 标签: 社区旅游 西方 中国 误读
  • 简介:解说是旅游休闲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但关于解说的研究却只是近50年以来的事情。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解说研究经历了形成期、寻找最佳媒介期、探求正当性阶段,到1990年代初期初步走向成熟。目前,国际上的解说研究借助更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及应用社会科学如营销、消费行为、应用行为分析及教育分析方法等,通过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规范焦点理论、阐述可能性模式、基模理论、防御动机理论以及其他认知和社会认知理论得到理论架构,并逐渐走向成熟。与此相应,解说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大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水平也与国际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梳理了国际解说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解说的源起、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我国解说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我国解说研究发展的前景,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解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研究的案例地选择较单一,对解说效果的评估缺乏定量的评估等等,另外也看到中国大陆地区,有关解说研究的论文曾逐年增多的态势,解说研究在中国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解说也会被用到旅游的各个方面。

  • 标签: 解说 旅游休闲研究 起源 概念 研究进展
  • 简介:首次从学科体系出发研究运河学,从运河学提出的背景意义出发,提出运河学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运河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运河学的内涵,进而提出了运河学的分类:理论运河学、应用运河学、运河史学;同时讨论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整体性研究、综合性研究、比较法研究。对运河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究与展望:明确运河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思路;整合力量,多方联手,建立运河学学术体系和专业课程;面向现实,服务社会,为运河学的构建创造良好环境。在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对推动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运河学 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文化带 学科建设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逆城市化”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以及历史学等专业学者的关注,日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研究的学术生长点。“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衍生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与“反城市化”以及“郊区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学科学者们的争议与误解。基于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这一“社会事实”,认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不是“反城市化”,与“郊区化”存在显著的区别。对“逆城市化”进行本土概念界定,有助于构建中国本土性的逆城市化理论,促进学术界重新认识1949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实践。

  • 标签: 逆城市化 城市化 反城市化 郊区化
  • 简介:作为背包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背包旅游者这个术语在概念界定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有必要从“经”和“纬”两条线来分别梳理该概念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和主要争议.在对背包旅游者概念进行深入辨析的基础上,结合背包旅游现象的新特点,本文提出:自主性和深度体验是背包旅游者概念的本质内涵,以此构成该概念界定的主要依据,因此,背包旅游者是倡导自主精神,采取自助旅游方式前往异地寻求深度旅游体验的人.同时,本文指出,现阶段的背包旅游者具有类型上的划分,借助“意义”和“形式”两个维度可将其分为朝圣型背包旅游者、形式型背包旅游者、享乐型背包旅游者及纯粹精神型背包旅游者.

  • 标签: 背包旅游 大众旅游 背包旅游者 旅游体验
  • 简介:“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的“西南”主要包括巴和蜀。汉晋时期,“西南”区域概念正式确立,包括巴蜀和西南夷地区。唐宋时期,狭义的西南是指唐、宋王朝疆域内的西南地区,即唐代的剑南道、山南西道、黔中道,宋代的川峡四路;广义的西南还包括疆域外的南诏(大理)以及其它一些民族和王国。明清时期疆域内的“西南”出现了三种主要观点,较之前代范围有所扩大。近现代的“西南”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只包括国家疆域内的西南各地。“西南”概念及范围受地理方位、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还有民族、边疆、政区、经济等多重含义。

  • 标签: 西南 概念 范围 历史演变
  • 简介:清初陕北边外禁留地承自明代烧荒形成的隔离蒙汉的黑色地带。乾隆八年,双方在边外五十里一线划出有形界线,称黑(牌)界,该谓附会于烧荒形成的黑色地带,是汉人对边外自然景观记忆延续的反映。黑界以内,伊克昭盟各旗汉族移民的耕地范围并不相同,使得黑界与移民垦殖北界之间形成宽窄不一的土地,由此衍生出当时文献未言,却实际存在的所谓黑界地。牌界地是指边墙与牌界之间的土地。伙盘地是移民定居和租耕之地,具有不连续分布的空间特征。白界地一称晚出于民国绥远编纂的文献,实为牌界地的异写,其产生可能与牌借地、白借地称谓有关。陕绥双方对诸称谓的不同书写,反映各自从己方利益和地方本位的角度,对重构清代鄂尔多斯南缘汉族移民垦殖史的不同表达和现实立场。

  • 标签: 鄂尔多斯 禁留地 烧荒 黑界地 陕绥划界
  • 简介: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圈、城市群与同城化概念的纵横比较,认为三者的基本特征较为类似,都要求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具备地域的相邻性、交通的可达性、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等特点。从个性特征看,三者差异在于发展阶段、地域空间尺度、中心城市的数量与地位、最终发展状态等方面的不同,都市圈与城市群倾向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态势,而同城化强调的是同质化的社会发展态势。

  • 标签: 都市圈 城市群 同城化 辨析
  • 简介:国际非政府组织(ING0)在国际环境政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关键影响要素之一。批判地缘政治关注主权国家之外的非政府行为体,同时对权力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借助其思想,本文指出国际环境政治中ING0的作用,并通过尺度一权力框架分析其行动和角色。发现:①ING0在环境等国际公共事务上作用不断凸显;②ING0在多个尺度上通过不同的权力影响环境政治;③INGO与政府存在依赖、合作和对抗等不同的互动关系。因此,应处理好与INGO的关系,借助其独特的权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标签: 国际非政府组织 批判地缘政治 尺度 权力
  • 简介: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的前沿地区,是城乡作用力交织碰撞的地域空间,对它的概念描述及划分因城乡发展的背景各异以及研究角度的差异而不同。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边缘区概念的发展,比较了我国描述城市边缘地带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使用范围。针对当前国情,提出了突出地域空间、土地、社会、经济方面特征的城市边缘区概念;结合常用的划分边缘区的几种方法,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从城市规潮角度潮分边缘区的主要原则及其方法。

  • 标签: 城市边缘区 概念比较 地域划分 汉市
  • 简介:地方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当文化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交叉时,“地方”则为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提供了分析的基础。本文结合英美地理学刊物中若干涉及“地方”研究的文章,挖掘了地方的概念和内涵,以期对人文地理学诸分支提供学术支撑。本文的结论是:地方研究可支撑经济地理学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的研究;支撑区域地理学地方营销和旅游地理学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支撑城市地理学公众参与式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支撑政治地理学的选区策略制定。因此,“地方”作为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其存在意义是为其他学科提供学术营养,同时,文化地理学对地方的研究也可以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社会应用能力更强。

  • 标签: 地方 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
  • 简介: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对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了三个概念的独特的理论倾向点,并分析了在当前目的地品牌化背景下三者的整合运作与发挥作用的机制。

  • 标签: 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定位 目的地品牌化 目的地品牌本体
  • 简介:曹魏封王是三国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前贤时修虽有论及,然于细密之处仍有遗缺,特别是其所昭示的政治地理意义,尚缺深入研究。今将相关史料悉数辑出,钩沉索隐、条分缕析,从封王地域和封王层级的变迁比较出发,寻绎曹魏"以郡为国"、"以县为国"往复变更的诸多原因,从而进一步揭示曹魏政治地理因素与政权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政治地理 封王 三国史
  • 简介:<正>政治系统的空间组织在世界社会的空间格局,异常独特而引人注目,因此需要通过特殊手段进行研究.四分之三世纪以来,这一点已在地理学研究中得到共识.政治地理学对人的领土意识表现方式一直比较关注,并把它作为了解人类社会空间行为的最重要的关键之一.政治系统与政治空间任何人都在一定的政治系统中生活,或与一定的政治系统有联系.大多数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不仅与其自身系统和子系统,而且还和一个或更多外部系统密切相关.在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这种直接接慰一般要涉及到一个等级政治系统中的好几个子系统.我们不妨考察一下加里福尼亚南部或中部某些地区的一个公民.他可能,而且很

  • 标签: 政治系统 地理学研究 政治地理学 政治过程 民族国家 政治组织
  • 简介: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战略价值,南海周边国家围绕南海诸岛的领土、领海主权争端愈演愈烈,形成了今天“六国七方”的复杂局面。本文从政治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南海的地缘战咯及资源战略价值,阐述了南海主权争端的由来及现状以及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南海主权争靖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随着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的全面启动,中国与南海沿岸各国的经济合作、政治互信和共同利益越来越多,这将有助于减少外部大国遏制中国的借口,南海间患将会由直接有关的各方共同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 标签: 南海 主权 中国与东盟
  • 简介:中原王朝有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形成的地缘政治观.其地缘政治观在用语与内容方面,不同于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地缘政治理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是历代王朝治边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历代王朝治边的实践过程中,地缘政治观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成为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部分,并对中原王朝治边产生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中原王朝 地缘政治观 边疆治理
  • 简介:海洋具有与日俱增的地缘政治价值。中国海域拥有突出的地缘战略意义。维护海权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长期任务。

  • 标签: 海洋 地缘政治 海权
  • 简介:近代英国主要从政治、商业角度考虑滇越铁路建成后的威胁,这是其提出修建滇缅、滇蜀、滇桂等铁路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英国借鉴了滇越铁路修建经验;另一方面滇越铁路修建费用之巨,也使英国对其在滇修建铁路的商业利益产生怀疑,体现英国商业口号与政治目的之间的矛盾。英国对滇越铁路态度,既揭示英法在中国利益的一致性,也凸显两国在中国西南激烈的政治角逐。

  • 标签: 滇越铁路 英国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