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植物对土遗址作用的研究中,鲜有就真实的遗址来展开调查,以及讨论植物给土遗址带来的负作用及其机理。为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大型土遗址秦阿房宫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结合样带法、图像分析法并采集土样,开展对遗址区植物分布、根系产生的裂隙和土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土遗址病害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植物根系作用,加之雨蚀、风化作用及人为破坏的叠加作用,使遗址保存面临严重威胁;其中酸枣、臭椿等萌生树种所产生的根劈裂隙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现存土遗址由植物以及风雨作用而引发的主要病害,其类型包含了边缘夯土的基础掏蚀、洞穴遗存、开裂坍塌、冲沟发育、表面剥蚀,这些是阿房宫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也是半干旱地区土遗址存在的特有问题。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揭示植被对土遗址的作用机理,又能为土遗址保护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植物 大型土遗址 病害
  • 简介:导致石质文物产生病害的因素很多,其中近年来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病害加速问题引起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精确的病害诊断是文物保护的先决条件,因此,多学科综合研究和新技术不断引进到病害机理研究方面。对各种可能的病害原因从最初的定性分析逐渐转变到定量模拟分析方面。目前,石质文物病害研究从地质勘察、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等各个方面展开,但是由于各个试验条件不同,会出现不一致,甚至相悖的结论。在对石质文物病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后,认为试验体系标准的制定可以使得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研究具有可比性,从而可以得出较具一般性的结论,这也是进行病害机理研究的基础。由于文物完整性保护的特殊要求,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检测结果的判定是整个的试验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由于室内实验存在时间及尺寸等比例效应问题,室外长期观测试验应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最终将病害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的判定和有效预防发展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 标签: 石质文物 病害机理 研究方向
  • 简介:武威天梯山石窟自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及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的重视。窟区内现存的第十三号大佛窟与6个完整的小洞窟除外.还有1927年地震时塌陷的残窟十一个,加之窟区内红砂石岩壁上隐约可见的小佛龛.足有二十个之多。

  • 标签: 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病害 自然 2001年 1927年
  • 简介:本研究首先采用调查统计方法,对矗立在北京孔庙内的197通进士题名碑现状进行研究,然后对有代表性的石碑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进士题名碑的病害可以分为9种,以粉化剥落和表面污染两种病害最为严重;进士题名碑由大理岩、泥质石灰岩和砂岩三种石材组成;风化产物中含硫量较高,酸雨为其主要成因。

  • 标签: 北京孔庙 进士题名碑 病害
  • 简介:土遗址病害评估是对土遗址进行科学保护、管理、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土遗址病害评估的体系还没有建立。为此,通过对土遗址病害的分析,借鉴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采用逐次分析的方法评估土遗址的载体和本体病害,探讨了土遗址病害评估体系。通过研究认为,可以从地质灾害、稳定性、表面风化三方面对土遗址病害程度进行评估。地质灾害和稳定性有其它学科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和采用。表面风化评估应考虑到风化剥蚀速率、遗址保存程度和文物价值三个方面,引进风化度和文物价值权重系数的概念,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对表面风化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新思路。

  • 标签: 病害评估 风化度 土遗址 地质灾害 稳定性 表面风化
  • 简介:金塔寺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中端。石窟开凿在海拔2800米的祁连山北麓山前地带的红沙崖壁上,距张掖市区86公里。断崖崖体是泥质胶结的红沙岩,属上第三系上岩组中层,岩质较硬,成份以石英为主,高岭土化长石约占10-20%,成份分选好,颗粒磨圆度高,层理不发育,风化面平整。

  • 标签: 石窟 壁画 马蹄寺 祁连山 河西走廊 海拔
  • 简介:确定萧山跨湖桥遗址空气、土壤、字幕墙和独木舟侵蚀丝状真菌的种类,探讨生物酶对侵蚀丝状真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消除生物危害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经典方法对侵蚀丝状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生物酶的有效抑菌浓度进行研究。空气中主要的丝状真菌有: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土曲霉(Aspergillusterreus)、展青霉(Penicilliumpatulum)和圆弧青霉(Penicilliumcyclopium)。土壤中主导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土曲霉(Aspergillusterrew)、聚多曲霉(Aspergillussydowii)、杂色曲霉(Aspergillusversicolor)、圆弧青霉(Penicilliumcyclopium)、展青霉(Penicilliumpatulum)、黑青霉(Penicilliumnigrican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varioti)和枝孢霉(Cladosporium)。字幕墙侵染菌为杂色曲霉(Aspergillusversicolor)。独木舟侵蚀菌为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varioti)。不同的丝状真菌对生物酶的感应性/耐受性有很大不同。单一的几丁质酶对丝状真菌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复合协同作用更能有效地抑制丝状真菌的生长发育。

  • 标签: 跨湖桥 丝状真菌鉴定 生物酶 抑菌作用
  • 简介:太原龙山道教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的龙山东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纯道教石窟。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年-1239年),由道士宋德方主持兴建。在龙山峰顶一突兀的崖面上,共凿有9个洞窟,窟外表面虽风化严重,但也能依稀可见精美的云龙纹浮雕。窟内共有道像65尊,其中13尊有完整的头部。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道教石窟,在中国道教和道教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龙山石窟 中国道教 保护 调查 病害 太原市
  • 简介:一、石窟环境状况:1、地质概况天梯山石窟地处祁连山——河西走廊南山山间盆地,形似葫芦状,长约15公里,宽约1—3.5公里,地势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洞窟依河湖相砂砾岩建造,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砂岩,泥质砂岩之上覆盖薄层黄土;中部为砖红色厚层砂岩夹薄层砾岩;下部为棕红色砾岩,全部洞窟皆位于下部砾岩岩组之中。

  • 标签: 石窟壁画 保护对策 病害 环境状况 河西走廊 祁连山
  • 简介:庆阳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的东北部,距西峰市西南二十五公里,蒲、茹河交汇处东岸的覆钟山崖壁上。北石窟寺自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开创以来,至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由一生崇尚佛、道的平西将军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历经西魏、北周,一直延续到隋、唐、宋、清各朝代,并均有增修。

  • 标签: 石窟 西魏 将军 北周 北魏 刺史
  • 简介:湖北鄂州城子山遗址地处鄂东长江以南地区,其文化堆积的年代大致可分为石家河文化早期、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2012年7月至9月,在发掘遗址的同时进行了土样的采集和漂洗,发现了一批石家河文化早期和西周中期的古代植物遗存。此次浮选共计采集样品67份,共发现了4733粒炭化植物遗存,包括3771粒稻米(Oryzasativa)、200粒粟(Setariaitalica、10粒非农作物种子(weeds)和17粒失去了鉴定特征的残碎种子,此外还有735粒炭化稻谷基盘(ricespikeletbase)。浮选结果显示,城子山遗址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和西周中期应该都以稻作农业为主,至迟到了西周中期开始对粟进行利用。

  • 标签: 城子山遗址 石家河文化早期 西周中期 植物考古
  • 简介: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要求也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对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的要求也愈加重视和规范.文物保护档案工作作为文物保护“四有”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其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亦日益突显。

  • 标签: 石窟病害 档案记录 文物保护
  • 简介:塔庙、梵文Stapa、音译瘁堵波,原义为“坟”,它的起源甚早,并不始于佛陀。佛灭建塔.当是一种荣誉,但由于塔下埋有佛的舍利.因而成为佛的象征。张掖马蹄寺现存千佛洞浮雕石塔,是研究我国元明时期西域藏传佛教发展史的见证。如何及时的抢救和保护好石塔.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石塔所处的自然条件、产生的病害及治理的设想。

  • 标签: 马蹄寺 浮雕石塔保护
  • 简介:一、概况北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尊,草胎泥塑造像12身,碑碣8通,彩绘壁画69.7平方米,阴刻墨书题记150方,造像内容丰富,时代久远,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是甘肃陇东古代文化中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

  • 标签: 北石窟寺 壁画 防治措施 病害方法 彩塑 造像内容
  • 简介:鸽子和蝙蝠的活动与排泄物污染是威胁北岳庙德宁之殿古建筑与古壁画安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首先开展了德宁之殿动物病害现状调查,利用安防监控系统监测了大殿内蝙蝠的夜间活动特点,使用观鸟望远镜观测了鸽子的白天活动规律,并测定了病害动物排泄物的酸碱度和易溶盐含量。针对德宁之殿当前的动物病害问题,引入超声波驱赶法对大殿内病害动物进行驱逐,结合数字式声级计和单位面积蝙蝠排泄物重量变化对驱赶效果做出判定。结果表明:有近干只蝙蝠和数百只鸽子在德宁之殿内、外频繁活动;蝙蝠尿液呈酸性,富含硝酸盐和硫酸盐,其粪便为碱性,硝酸盐含量较高;鸽子粪便内含有较高的硝酸盐;病害动物排泄物易造成古壁画原有保存微环境改变,产生病害。安装超声波动物驱赶器后,大殿内蝙蝠平均活动时间缩短,活动强度受到了明显抑制,活动区单位面积内排泄物重量降低;大殿外鸽子也受到了驱赶器的影响,延迟返巢。超声波驱赶法在古建筑蝙蝠与鸽子病害防治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有必要实施其它物理防治和机械防治等主动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综合防治效率。

  • 标签: 北岳庙 动物病害 蝙蝠 鸽子 防治措施
  • 简介:宁明花山岩画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在崖壁上的古老历史画卷,是当时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地质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宁明花山岩画产生了诸如岩体开裂、钟乳石覆盖、剥落、褪色等一系列病害,造成部分岩画图像残缺模糊、漫患不清,严重影响到画面的完整性,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主要参考字画修复中"全色"和"接笔"两种方法,从艺术学角度对受病害侵蚀的残损岩画图像展开"全图",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岩画图像的原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骆越先民的作画意图、研究画面信息、分析岩画图像的组合方式意义重大,为日后岩画的复原工作提供基本的分析评估资料,也为类似岩画图像的辨识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宁明花山岩画 病害图像 全图 数据统计
  • 简介:马蹄寺石窟群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由千佛洞、马蹄南寺、北寺、上、中、下观音洞、金塔寺七个部分组成。石窟开凿在张掖市以南62公里绵延的祁连山北麓。除保存有自十六国北凉——清各朝代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外,在马蹄南寺、北寺,尤其是在窟区北段的陡壁上浮雕着形状各异、大小错落有致的精美佛塔87座。从塔的形制、结构和艺术风格可以看出.

  •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群 马蹄寺 张掖市 浮雕 病害
  • 简介:长城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属于全人类的财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长城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榆林明长城作为长城的一段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的军事防卫、文化交流作用.在历史、考古、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军事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 标签: 陕西省 榆阳区 明长城 病害 保护对策 ming
  • 简介:在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花山岩画颜料褪色脱落.为了治理岩画颜料褪色病害,应用偏光显微镜分析、电子探针面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系统研究了花山岩画的颜料及其粘合剂成分.结果表明,铁红是花山岩画红色颜料中的基本显色成分,但红色颜料中存在朱砂.颜料粘合剂属植物性的,岩画作成后其中的植物性粘合剂在老化分解过程中分泌出有机酸,其中的草酸与立壁岩石中的钙质发生反应,形成一层水草酸钙.依据现状调查与采访结果,提出了岩画颜料褪色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 标签: 花山岩画 颜料 粘合剂 褪色
  • 简介:申明铺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遗址堆积从仰韶文化时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发掘过程中从不同时期的灰坑中浮选出了41份植物炭化遗存,分别来自龙山、西周、春秋、战国四个时期。共发现炭化果实、种子380粒,其中包括粟(Setariaitalica)、黍(Panicummiliaceum)、小麦(Triticumaestivum)、青稞(HordeumvulgatevaEcoeleste)、水稻(Oryzasativa)五种农作物的炭化籽粒及1粒疑似大麦(Hordeumvulgare)的颖果。其他可鉴定的种属还包括野大豆(Glycinesoja)、紫苏(Perillafrutescens)、芸苔属(Brassicasp.)、萝卜属(Raphanussp.)、石荠苎属(Moslasp.)、拉拉藤属(Galiumsp.)、车前属(Plantagosp)、狗尾草属(Setariasp.)等。浮选结果表明,龙山及春秋时期,粟均为最重要的农作物,但小麦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至战国时期,小麦已与粟并列,成为主要作物之一。

  • 标签: 申明铺遗址 浮选 植物遗存 古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