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1 个结果
  • 简介:<正>849.7佛见众生,皆如孩子遇慈亲,乃似疾人逢妙药。“乃”原卷作“(?)”应为“有”字草书。敦煌写本中“有”字或作“(?)”,如伯2133《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一聪明智惠(慧)人",是其例。原录作“乃”不确。下文:“又缘如来队仗入赴毗耶,众生忻仰。问如何队仗,念大圣维摩菩萨。”(页852)“如何”之“如”原卷本作“(?)”,亦当录作“有”字。849.8群臣舞蹈,天子除行。“除”项校作“徐”。按:原卷本作“徐”。849.8白毫五彩里礼如来,紫磨千光小瞧于(相)好。“瞧”原卷实作“瞻”,应据改。下文:“金色光中瞻相好,玉毫香里礼千回。”(页855)亦“瞻”“礼”对偶,可参证。“于”(繁体作“於”)原卷作

  • 标签: 佛经故事 敦煌写本 说唱 妙法莲华经 “有”字 讲经文
  • 简介:本论文对被列入"企鹅经典丛书"的《聊斋志异》闵福德新译本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从译本中《导言》与译者笔记的解读入手,以翟理斯译本为参照,分析指出闵译本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突破英语世界以往视《聊斋》为"奇异"鬼怪故事的娱乐消遣赏析视角,精准把握并着力传达了《聊斋志异》故事背后的"孤愤"情怀,这是英语世界《聊斋》传播与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志。

  • 标签: 聊斋志异 闵福德译本 孤愤之书
  • 简介:<正>蒲松龄是清代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注重民间科学、关心治生实用之学的学者.他一生著述宏富,总计不下数百万字,除《聊斋志异》外,尚有文集、诗集、词集、戏曲、俚曲、杂著等.因年代久远,他的末印著述大多损毁或亡佚,能流传至今者,可谓希世之珍了.因此,建国后对蒲松龄的遗作遗文的搜集和整理一直为蒲学研究者所注重.1955年北京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聊斋志异》手稿,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对蒲松龄遗著做了多方收集,编辑出版了《蒲松龄集》.本文将要向读者介绍的是蒲松龄的又一部手书遗稿——《聊斋杂记》.这部书稿于1987年业经辽沈书社与辽宁省图书馆、邗

  • 标签: 蒲松龄 杂记 农桑 《聊斋志异》 俗字 杂著
  • 简介:土族文化是土族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形态。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土族文化绝大部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也就是说唱形式在民间流传,同时,也有少数以汉文《家谱》和藏文《寺志》形式记录土族人社会活动的文献古籍和篆刻古籍等。抢救、搜集、整理土族说唱古籍,既可以保存民族文化的根。

  • 标签: 古籍整理 口耳相传 民族文字 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叙事长诗 民间故事选
  • 简介:撒拉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说"吾热赫苏孜",唱"撒拉曲"和"撒拉花儿"是她的特长,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抢救、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就可创出品牌,就能为振兴民族经济,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素质而有效服务.

  • 标签: 撒拉族 说唱艺术 抢救经济 积极开发 合理利用 创出品牌
  • 简介:蒲松龄《聊斋志异》现存十余种重要的版本,不但编次小同,文字互异不少外.甚至共有多少篇目,也有很大的差别。今以196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友鹤辑校“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计,卷一前标目有四百九十一篇,连同全书末“附录”九篇,共为五百篇,比一般通行本多近七十篇?章培恒在张友鹤辑校本的《新序》说是“目前最完备的一个本子。”

  • 标签: 《聊斋志异》 《聊斋》 蒲松龄 《新序》 杂记 编次
  • 简介:聊斋》电视剧播放时,虽然也颇为引人注目,但也招来不少的议论,赞誉的声音是微弱的。在片头的名单中,我忝居文学顾问之名。近年各地的友人相识者见面后,总是禁不住要言及这部电视剧,态度委婉一点的是探测的口气问:你是怎样看的?直率一点的甚至质问:你们是怎么搞的?不以为然之意,溢于言表。

  • 标签: 《聊斋》 原著 系列剧 娇娜 思想意蕴 电视剧
  • 简介:国内许多学者用舶来的帕里洛德理论分析探讨中国的叙事长诗,史诗《格萨尔》也不例外,让人耳目一新。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史诗落脚于藏民族文化传统中,从宗教意识观念和藏族叙事传统两个方面来分析说唱艺人表演程式的外部影响,

  • 标签: 《格萨尔》 表演程式 宗教意识 叙事传统
  • 简介:生境条件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成的外部基础条件之一.满族及其先民从古至今先后经历了渔猎采集、农耕、都市等单独或复合型生境.每一种生境类型都对满族说唱的内涵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塑形和影响作用,使满族说唱随生境的替代选择而显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对此问题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认满族说唱艺术的历史和现状.

  • 标签: 满族 生境 渔猎采集 农耕 都市
  • 简介:长达10年的"文革",像是一个鬼屋梦魇,人在梦境中心惊胆战,就是醒不过来。《聊斋志异》写的是狐仙鬼怪,《农村扫盲课本》写的是稻麦镰锄。我因之回忆的却是两个乌蒙山民。长达10年的"文革",像是一个鬼屋梦魇,人在梦境中心惊胆战,就是醒不过来。这场漫漫梦魇又分成许多阶段,内容不断变化,越变越叫人摸不着北。当时称为"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于是经常生分歧、闹分裂、打派仗,真理越辩越糊涂,随时能闹出大乱子。怎么治呢?"办学习班是个好办法"。于是处处事事大办学习班(全称是"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宣讲正确方针,统一思想认识。

  • 标签: 《聊斋志异》 课本 扫盲 毛泽东思想 学习班 思想认识
  • 简介: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作者蒲松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小说的优良传统,独立创作了五百余篇长短有致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思想、艺术价值极高的杰作,把文言小说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聊斋》在当时便引起了文人们的关注,清初诗坛盟主、神韵诗派代表王士祯就对该书赞叹不已,不但'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①据该书例言称:'先生毕殚精力,始成是书。初就正于渔洋,渔洋欲以百千市其稿,先生坚不与。因加评骘而还之。'

  • 标签: 勃兴原因 聊斋志异评点 评点勃兴
  • 简介:清代蒲松龄(约公元1640~1715)所作'聊斋俚曲'包括十四篇谣曲,语言诙谐生动,充满乡土气息。其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词,被认为是研究近代汉语口语词特别是明清山东方言不可多得的宝贵语料。本文就《聊斋俚曲集》中几则未被《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书所收录或虽收录而义项有缺、解释欠确的词语试加考释,以就正于方家。~①报尘土飞扬。《蓬莱宴》第三回:'把灰吹,把灰吹,一霎报了一头灰;软窈窕的玉人儿,怎么能受这样罪?'也作'暴',《增补幸云曲》十五回:'佛动心你好邋遢,茶壶放在床底

  • 标签: 俚曲方俗 方俗词 聊斋俚曲
  • 简介: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系统是一个艺术展演流布的体系,也是满族文化历史的象征性意义体系.其作为原生态的民艺样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由何晓芳主编的《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研究》(下文简称《说唱研究》)一书是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优秀之作.全书结构简洁明了,内容充实深入,对满族民间说唱艺术作了系统而翔实的阐发,“力求多元、立体、全面地审视满族民间说唱艺术这一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 标签: 满族民间说唱 民间文学研究 《满族民间说唱艺术研究》
  • 简介:满族与蒙古族作为族缘相近的两个北方少数民族,说唱艺术具有可比性。其差异性体现在民族化与汉化、民间化与文人化的程度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其融通性表现在内容和主题、艺术因素的借鉴和融合等方面。比较阐释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满族与蒙古族说唱的各自艺术特征和风格。

  • 标签: 比较视阈 满族蒙古族 说唱艺术 差异性 融通性
  • 简介:《罗刹海市》“异史氏日”指出,社会美丑颠倒,越坏的东西越受欢迎,正直的人都不敢以本来面目出现,人人装假面,世态鬼蜮般阴冷:“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痴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 标签: 聊斋 东西 人物 美丑 世态 都市
  • 简介:三对不同士子的不同态度:哀怜、同情、讽刺蒲松龄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才情与品德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作者从“冷才”的思想出发,对有才学而被黜士子寄予深切的同情,而对不学无术却又十分狂妄的士子,特别是对那些因考官的昏庸而高中的人,则投以尖锐的嘲笑和讽刺。

  • 标签: 《聊斋志异》 问题小说 人才 一视同仁 科举考试 士子
  • 简介:“断续即离,楚楚有致”,这是清代《聊斋》评论家冯镇峦在《连琐》一篇篇末总评中所说的话,是单就小说艺术表现的特色而言的。但是艺术总离不开思想,艺术是为表现思想而存在,也是因思想得到完美的表现而呈现的。这篇小说写善、写义、写情,表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这一境界,必须有高妙的艺术才能与之匹配。

  • 标签: 《聊斋》 艺术表现 思想境界 艺术才能 冯镇峦 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