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教研究是现代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古藏文文献中出现的""()一词成为教学者论证教渊源及其早期历史的基本证据之一。但是古藏文中""与教典籍中""的含义却相去甚远,与现代藏语中的""也不是一回事。与之相类似,""(辛)也是藏文典籍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词汇,且与""关系密切。作为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之一,笔者梳理和对比敦煌藏文文献与教典籍中的""和""的不同含义,通过其词汇意义的历史变迁,结合教典籍、教义教理和僧伽组织及寺院的形成时间,结果证明:吐蕃时期的""还只是西藏本土的巫术仪式之一,并非教;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宗教,教应是在吐蕃王朝结束之后才正式形成。教虽然以西藏本地的原始信仰为基础,且名称也源于古代,但是教的""不等于古藏文文献中的""。

  • 标签: 古藏文文献 苯教
  • 简介:本文在笔者对家乡长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采访、古藏文文献资料解读等方法,特别是通过对岷江上游教寺院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组织系统、制度条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西藏教作为藏族的本土宗教,除了具有神学宗教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浓郁的民族区域性、民间大众性等特点,因此,如果说藏族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源头和最典型的代表。

  • 标签: 苯教 教育 组织管理 课程
  • 简介:神山日和转山人兰姆措著称雪域的工布神山──日,位于拉萨以东400公里以外的林芝。这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风光旖旎。尼洋河流域的林芝地区史称工布地区,早在吐蕃尚未统一之前,这里分别为工布、娘布、达布三个小国。公元六世纪第三十二代王南日松赞派兵收复了...

  • 标签: 神山 佛教传入 本教 青藏高原 尼洋河流域
  • 简介:1938年中国军队撤退后,上海成为孤岛。那时有两位与法租界当局关系较深的人物:一个是法公董局锅炉检验师董大酋,人称Vincent董;一个是原上海市府外事秘书耿嘉,名绩之,人称C.C.耿。他们两人关系颇不一般,但予人印象各异。董君自驾飞霞脱轿车往来于法租界的工厂、旅馆、公寓、酒楼

  • 标签: 耿嘉基死
  • 简介:本文通过对意大利亚非研究院藏《世间总堆》手抄本文献的缜密分析和研究,认为这部手抄本系吐蕃王朝时期的文献,其年代至少在公元8世纪之前。该文献内容对"教"名称的来源、对辛绕弥沃的历史地位、对教的发源地、藏族先民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吐蕃教的面貌等方面的了解和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 标签: 《世间总堆》 辛绕弥沃 苯教
  • 简介:初上孜珠寺十年前,我第一次从朋友口中获知有关“教”的讯息,在他道听途说地将其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向我绘声绘色地描述后,对于这个别称“黑教”的西藏古老宗教,我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恐惧。

  • 标签: 雍仲苯教 原始宗教 恐惧 孜珠寺 西藏
  • 简介:教曾经在滇西北甚为流行,明清以后,由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和格鲁派的传入,并在该地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教的势力和影响才逐渐地减弱和消退。本文详细分析了教在滇西北的流行史迹、传入背景、传入方式,以及对当地本土宗教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 标签: 东巴教 滇西北苯教 史迹
  • 简介:熊铁教授,湖南常德人,1933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著有《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秦汉官制史稿》(两人合著)、《秦汉军事制度史》、《汉唐文化史》、《秦汉文化志》、《秦汉新道家》、《中国老学史》(三人合著)、《中国庄学史》(三人合著)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过去20多年间,笔者时常向他问学,最近趁他刚搬入新家,又多次来到他家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熊教授谈到他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以及历史学的发展前景。现在把访谈内容整理成篇。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 标签: 熊铁基 教授 《秦汉新道家》 中国古代史教学 《中国老学史》 访谈录
  • 简介:国学大师钱博(1887-1957),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生于书香人家,学博于文,治学谨严,诂经谭史,旁涉百家,每多阐发。南通张季直读其文而叹曰:"大江以北,未见其论!"吴江费树蔚称:"岂惟江北,即江南宁复有第手!"钱博在圣约翰大学讲授国文。光华大学创立,他出任国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37年抗战爆发,国军酣战三月西撤,上海成为"孤岛"。会同光华大学副校长兼附中主任廖世承奉命在湘西创办国立师范学院。钱氏年逾五十,欣然赴蓝田,在穷山间弦歌不辍,共纾国难。博先生复邀其哲嗣钱钟书来校,担任

  • 标签: 钱基博 孙子兵法 钱钟书 圣约翰大学 国学 江苏无锡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洛阳市南郊龙门石窟西侧土岭上出土了一方墓志,青石质,方形,边长73厘米。厚20厘米,楷书40行,满行45字,实书1545字。志主李孝见于《宋史》,墓志由理学家程颓撰文,官僚王慎言书丹篆盖,可谓名人、名撰、名书,刻工亦名匠,十分撩人兴致。

  • 标签: 墓志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程颢 龙门石窟 《宋史》 洛阳市
  • 简介:<正>李鸿,字子宽,生于1881年8月23日,湖北应城城北盛滩人,老同盟会会员,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创建共和作出了贡献。最初,他在国内外从事唤醒、发动群众的舆论组织工作。1911年回国后,追随孙中山奔走效力,武昌起

  • 标签: 辛亥革命前后 同盟会会员 许崇智 组织工作 城北 廖仲恺
  • 简介:笔者对逸散在甘川藏区民间的教经典进行了实地调查,接触到大量的民间教文献,从中选取了147篇经文,共计1280页,根据教传统分类为基础,重新分类编目,并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总结了经文的特点及其中折射的文化信息。

  • 标签: 苯教 分类研究 民间 调查 藏区 甘川
  • 简介:过去学者多认为藏地山崖式建筑主要是出于防御需要,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建筑主要同世俗权力相关,它的起源与教观念有密切联系。由于藏地最初之王及吐蕃王系均被称作自天上降临人间的“天神之子”,这意味着西藏世俗权力最初是借助教信仰中的“天神”来获得的。因“天神”居住在天上,作为“天神之子”的藏王的宫殿自然要建在离天最近的山冈上,此传统为后世所延续并逐渐形成固定模式。山崖式建筑所体现的“王权天授”之内涵,正是其与世俗权力相关的原因。此外,教“以上方作供祀天神”所派生的以“高”为神圣的观念,也是山崖式建筑的重要文化土壤。

  • 标签: 山崖式建筑 苯教信仰 天神之子
  • 简介:著名的教历史三段论,在过去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由土观法师最先提出。因为土观法师的著作中有关教历史的部分早先被译成英文在欧洲出版,藏文版又先于教历史文献于20世纪在中国出版,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发现这个学术观点早在600年之前就由噶举派学者玖丹贡布提出。本文通过分析这一学术观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国内外藏学界产生的影响,对它的实际内涵和事实真相进行了重新评判。

  • 标签: 苯教 三段论 土观·洛桑却吉尼玛 止贡·玖丹贡布
  • 简介:禁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规范,藏族神灵禁忌是在原始宗教教影响下形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既有积极的辅助功能,也有消极的不利影响。

  • 标签: 苯教 神灵禁忌 藏族生态文化
  • 简介:比较宗教学范围内存在一种现象,即当我们分析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民族性宗教时,会发现其于深层的原则及仪轨范式等方面颇有不同。日本古代的萨满教及我国西藏地区的原始教就是一个例子。当深究者的民间渗透层面时,就会得到者中存在共通的区域性宗教习俗和原始世界认识,即主要以巫术和符咒为主的结论。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具有萨满教性质的西藏原始教和古代日本萨满教的相关资料,发现者在有关宇宙、灵魂观念和萨满的巫术、仪轨范式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并从原始的神祇观、宇宙观、巫师与仪轨等方面进行描述和比较,从而对一些重要的异同点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日本萨满教 西藏原始苯教 比较宗教学
  • 简介:卢沟桥事变后,29军扩编为33集团军,下属五个军,总司令为宋哲元将军。原29军旧部改为77军,军长由何沣担任。1937年12月,77军军事训练团的四个大队经过整编到达河南新乡。吴文燕在第三大队特种兵第十中队炮兵科学习。

  • 标签: 延安 秘密 江平 卢沟桥事变 军事训练 集团军
  • 简介:尕米寺,是安多松潘草地早期教著名寺院,也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早的教寺院之一。尕米寺藏语全称为“更恰德钦尕米林”,意即“佛法汇集之尕米寺”。“尕米”是藏语,意为安祥欢欣,“林”指寺。

  • 标签: 寺院 苯教 川西北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述略 现状
  • 简介:纵观藏族传统学科发展史,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赞普时期,先后涉及"仲迪乌"、"五大学说"、"印度十明"等分类。为了更好地梳理藏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本文重点研究"仲"、"迪乌"、""及其分类情况。

  • 标签: 迪乌 藏族 传统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