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生命力的解析入手,通过论述生命力是民间舞之本质体现,并从剧场民间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上说明生命力体现是剧场民间舞的根本所在。接着着重对当前剧场民间舞创作生命力缺失的现象和产生原因作一探析,并结合《雀之灵》等一些经久不衰的优秀剧目和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民间舞剧目创作的分析,证实了剧场民间舞生命力缺失的原因,最后文章归结到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关注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是民间舞生命力的当代体现。

  • 标签: 当代 民间舞蹈创作 生命力 剧场民间舞 功利心态 “桃李杯”
  • 简介:中国戏曲的本质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歌舞演故事”,而且是讲历史故事。如果我们只是抽取“歌舞”中的“舞”而废黜“故事”中的“事”——或者用其来讲“新故事”,那无疑就形成了对历史之“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这种事情在“十年浩劫”前的京剧改革中已经发生过。

  • 标签: 中国古典舞 历史故事 训练 中国戏曲 京剧改革 王国维
  • 简介: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无论是表达情感与社会生活,还是表现动作本身的艺术性,芭蕾舞都不仅要求表演者要有良好的技术素质,还要求表演者有优秀的表演意识。表演意识,是指一个演员在进行表演活动时,对表演范畴意会和认识的能动程度。它是感觉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既展示着演员对表演范畴的认识水准,又作用于演员对客观表演范畴的再认识。表演意识要求芭蕾舞者有思想、有意识地去完成动作。它是舞者内心情感外化的一种方法,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表演艺术 有意识 芭蕾舞 培养 情感外化 社会生活
  • 简介:本文从汉族秧歌舞蹈的视角,将民族民间的传统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为汉族秧歌舞蹈的三大现代审美意识特征,即秧歌舞蹈的现代步伐,秧歌舞蹈的审美变化和秧歌舞蹈的纯舞性,通过对三个特征的具体分析,探讨了没族秧歌舞蹈在纵向发展过程中,与现代艺术意识的融合,进而强调了对回到和重新发现人本身的寻根逆向追求的这一艺术的现代意义的理解,并由此得出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应走向世界,从纵向和横向的双方面共同汲

  • 标签: 秧歌舞蹈 现代审美意识 审美变化 纯舞性 汉族
  • 简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都市化”的进程中,其“两极分化”的走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对“精英文化”的“颠覆”中,朝着“大众化”、“社会化”的回归,另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精品化”或“经典化”的走向,必将经历当代社会“个性化”的选择与重组,并逐步脱离先前的“规定”,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当代”与“当代人”的创造。本文作者从一个城市的民族民间舞蹈生成、存活、发展形态的调研出发,立足从“实践中_来到实践中去”的“叙说方式”,“以点带面”,试图对“都市化”语境中的“广场性”与“剧场性”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作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与评论。

  • 标签: 大都市化 地域意识 社会文化 人文地脉 民族民间舞蹈 呈现形态
  • 简介:空间和节奏作为舞蹈表现的两大元素,在舞蹈的表现中起着决定作用。通常我们说舞蹈的风格是由节奏决定的,而舞蹈的形象则由空间构成,它由空间的三维构成不同的图案组合和雕塑组合来表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作为空间的平面构图(空间运动线)可以根据不同布局表现不同审...

  • 标签: 舞蹈训练 大空间 小空间 舞蹈表现 八卦掌 运动轨迹
  • 简介: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支持下,笔者赴日本进行剑文化相关学术交流活动。"鬼剑舞"起源于日本人对祖先灵魂抚慰祭祀的仪式,后来在武士出征与归来时,人们也会跳起这种舞蹈。这是一种在北上市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坚守下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艺术,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本文对鬼剑舞的具体表演形式与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并与中国古典舞剑舞和传统祭祀舞蹈进行比较,探索对中国剑文化传播发展的启示。

  • 标签: 鬼剑舞 北上市 日本舞蹈
  • 简介:舞蹈———一门独特的艺术,自从有了人类产生了劳动,就有了舞蹈,它和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联。运动着的世界,运动着的人体,产生着无尽的动律。巴蜀舞蹈艺术在近代获得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早在40年代吴晓邦先生的《义勇军进行曲》、《饥火》在成渝两地的上演,激励着民众...

  • 标签: 舞蹈文化 巴蜀文化 民族舞蹈 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 边远民族地区
  • 简介:本文以舞蹈编导赵铁春和JonathanLunn在Danscross项目的创作过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两个编导寻找动作的不同方式,来阐述他们作品形成前后的共同现象——文化转义。尽管两个编导都通过非本族的文化元素来激发自己的创作,但"交叉互融"(CROSS)的结果依然带有鲜明的自身文化特征和个性。本文借助《圣经》中"巴别塔"的典故,譬喻跨文化舞蹈创作中编导由动作语言方式的不同而反映出的思维差异。

  • 标签: 音乐文本 文学文本 动作发生(Physical Response) 文化转义
  • 简介:“拂舞”即“执拂而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在魏晋时期被纳入清商乐,衰落于清,后逐渐销声匿迹。拂舞的产生与发展,同中国数千年审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中国文化中两个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作为探讨拂舞文化审美价值的切入点,对拂舞的起源、文化、审美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 标签: 拂舞 文化 审美价值 气韵 中和
  • 简介:人类学对艺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学的方法也在逐步渗透到艺术研究中。该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了研究是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独特方法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借鉴作用。该文认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应在与文化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而罗雄岩教授提出的“动态切入法”,就是这样一种结合舞蹈本体特质进行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的范例。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民间舞蹈 文化研究 非语言文字文化 动态切入法 方法论
  • 简介:文化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当代舞蹈文化建设是坚持本土化,还是西化,或是走多样化的道路?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而此时,爵士舞文化在中国本土的迅速发展,好似一剂强行针,给我们以新的思考。本文从文化全球化及文化趋同的角度,通过对爵士舞文化特征的分析,探索我国舞蹈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从而得出中国舞蹈文化建设应在保持优良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走多样化发展道路的结论。

  • 标签: 文化全球化 文化趋同 中国舞蹈 爵士舞
  • 简介:本文以侗族最古老的一种文化形式——歌舞“多耶”作为研究视角,探究它在文化变迁中其历史背景、生存环境、民族心理等等与侗族文化的关联;探究它在文化变迁中功能的转换和流变的过程。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为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 标签: 侗族 歌舞 多耶 文化变迁
  • 简介:“人龙舞”流行于东海岛的东山镇。东海岛位于雷州半岛东北侧,横亘于湛江市区南面的海中,南濒雷州湾,面积283平方公里,自海南岛建省后为广东省最大的海岛,人口12万多。东海岛古为雷州府遂溪县辖地,当地的民俗风尚又具有与雷州半岛不同的特点。“人龙舞”是海岛特有的一种大型广场舞蹈,在省内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民间娱乐活动。

  • 标签: 龙舞 舞蹈 雷州半岛 民间 民俗 东北
  • 简介:我们今天能够对傩舞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应该感谢前辈的努力。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吴晓邦、盛婕等老一辈舞蹈家率领中国舞蹈研究会开创了中国傩文化研究的先河,先后深入江西、广西等地发掘研究中国傩舞,从此,鲜为人知的民间跳傩走出深山僻壤,被世人称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 标签: 文化解析 民间 新中国 傩文化研究 50年代 20世纪
  • 简介:艺术史的研究证明,舞蹈独立身姿的展现,历史的取决于它自身的三角稳定构成与互补。除了舞者(舞蹈家、编导和舞蹈教师)的劳动外,还要有成熟的舞蹈学术研究和独立的舞蹈批评,它们共同对舞蹈作品的诞生与成熟产生着作用,使舞蹈能够具备文化和艺术的身份。

  • 标签: 艺术系统 文化母体 “理论氛围” 互补与弥合
  • 简介:文化消费是社会物质生产过剩,人们对消费实用价值的淡视,而趋向于对精神文化价值的追崇和诉求所形成的当代社会的新本质和新特征。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市场,以文化“软实力”成为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新方式。

  • 标签: 消费语境 文化消费 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软实力” 舞蹈 精神文化价值
  • 简介: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鄂伦春族拥有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国内对鄂伦春族舞蹈的介绍和描述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散见在鄂伦春族历史文化的书籍或相关舞蹈专著中。有关鄂伦春族舞蹈文化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成果大体可分为鄂伦春族舞蹈概况阐述、个别舞蹈的具体分析、某一类型舞蹈的分析研究、运用其他学科理论研究鄂伦春族舞蹈、比较分析鄂伦春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五方面。由于起步较晚且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等原因,鄂伦春族舞蹈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对鄂伦春族舞蹈文化的保护要着眼于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鄂伦春族舞蹈文化,做好传播、传承鄂伦春族舞蹈的相关工作,保护鄂伦春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生存环境等。

  • 标签: 鄂伦春族 舞蹈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