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1947年我19岁时开始在家乡做小学教师.当时阿城的民主政权刚刚建立一年多,又处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紧张时刻,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在扩军、战勤、土改、治安以及保障城乡人民的日常经济生活上,教育还仅止于恢复阶段.我与所教的学生同时获得解放,同时回到祖国怀抱不久,于是我们便一起通过学习认识这新政权、理解这新政

  • 标签: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 民主政权 工作重点 恢复阶段
  • 简介:  这些日子,当夏天肆虐地挥霍着它的能量时我开始深深地陷入摇的弥漫中,掐算着时间,自己却已不能自拔.所有事情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经纬,摇最一把利刃,划过肌肤留下不灭的痕迹;摇是一滴醇酒,流入身体带来惺忪的沉醉.当摇的音乐以脉搏的速度进入我的耳朵时我已分不清现实与梦幻,在高温中沉浮久了真有点飘飘然的感觉.就让这音乐继续迅速地进入我的身体吧,在身体中熔化,挥散,直到深深地存留下来,让身体永远记住这样如醉酒般的感觉.……

  • 标签:
  • 简介:我们不能再回避实验了;实验正变为当今音乐实践绝对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布列兹在现代音乐史上,人们把六十年代以后各种标新立异的创作思潮,统称为“先锋派”(thepostavant-garde)。作为先锋派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先锋派及其各主要分支在总的创作风格上,是以超前的实验性为典型特征的。尽管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中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某些反音乐的倾向,但总的说来,先锋派音乐在许多方面(如审美观念、创作技法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标签: 先锋派 创作风格 回避实验 布列兹 创作技法 审美观念
  • 简介:音乐走进电视,作为电视艺术中声音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呈现出来的创作样式,所使用的创作手法,所生发出来的审美特征,已成为当今反映纯音乐思维过程本身的一面镜子.它不仅丰富了现今社会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内容,也影响了人们对原创音乐的审美情趣.同时,它为现代音乐在寻求新的音色、丰富声音表现领域等方面提供了展现和发展的艺术空间.

  • 标签: 电视 审美 音乐美学 审美情趣 原创音乐 电视专题片
  • 简介:20世纪后半叶的申克式的分析理论指的是继申克去世后半个多世纪的分析理论和分析技法的发展。申克的学生和他的一些追随者将申克本人图表式分析理论的原则,扩展、应用到对中世纪和20世纪音乐作品的分析。本文通过萨尔则《结构听觉》的一些谱例,认识对位—结构和弦,认识什么是结构听觉所指。

  • 标签: 萨尔则 申克式的分析 结构听觉 对位的延伸 结构的和弦
  • 简介:在西雅图“弗雷德·赫钦逊癌病研究中心”的翼楼——白血病病房里,一位勇敢的西班牙理想主义者正静静地躺在床上,为自己的生存与病魔作殊死搏斗。虽然他神思恍惚,但拒不接受任何止痛药以保证自己的声带不受损伤,这在白血病患者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经常恶心、头晕目眩,忍受着极大的痛苦。然而这位蜗身病榻、有口皆碑的名歌手从世界各地诸朋好友以及歌迷

  • 标签: 卡雷拉斯 名歌手 弗雷 研究中心 多明戈 科文特花园
  • 简介:"扩招"已经给现有的教学设备、师资配置、管理模式以及教学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本文就视唱练耳教学如何适应这种新现象提出一些看法: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分级考核;改变现有的课时设置;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 标签: 视唱练耳 教学模式
  • 简介:<正>我院指挥系1978级学生陈佐煌,于1981年7月赴美国密执安大学音乐学院学习。几年来,他刻苦勤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3年7月,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上学期,又通过了作曲理论博士资格考试。现正在攻读乐队指挥博士学位。今年6月,他给学院来信,汇报了学习情况。现将其中的一部分,摘抄如下:

  • 标签: 密执安 作曲理论 大学 资格考试 乐队指挥 硕士学位
  • 简介:该文阐释了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的哲学文化观以及与音乐人类学的音乐文化观和当今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关系,说明了音乐教育哲学方向和美国社会后现代文化转型的一致性.

  • 标签: 罗蒂 现代 后工业 后哲学 系统哲学 教化哲学
  • 简介:也谈“先词曲”识谱教学法潘宝宏《中国音乐教育》1995年第1期《探索与争鸣》栏目刊登了两篇有关“先词曲”识谱教学法的文章,这两篇文章提出的观点新颖、独特,论据充实、可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多少年来,“先学唱歌谱,再学唱歌词”似乎成了一条定律,然...

  • 标签: 识谱教学 先词 固定唱名法 识谱能力 音高变化 内心听觉
  • 简介:思路再广些论述再透些───“论文评选”阅感周大风许多人的感觉中,总认为音乐教师每天哼哼唱唱、吹吹奏奏,自得其乐地只陶醉于技术性很强的音乐艺术中,对于弄文舞墨似不感兴趣,更不大有人去关心当前音乐教育的一些重大问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短短几个月中,参...

  • 标签: 周大风 文舞 中国音乐教育 征稿时间 学校音乐教育 审美素质
  • 简介:<正>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洋音乐进入中国以来,如何将中西方音乐文化从碰撞、矛盾引向交融、渗透,成了中国音乐界恒久不变的话题。六十多年前刘天华先生以其“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的

  • 标签: 刘天华 民乐创作 曲式特点 西方音乐文化 作品 传统曲式
  • 简介:<正>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他那不太长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交响音乐作品尤为出色。他的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交响序曲和舞剧音乐至今仍是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在这些诸多的交响音乐作品中,成就最高的应属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八部交响曲(编顺序的为六部,一部标题交响曲曼弗列德,一部未发表)。其中最突出的是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这三部交响曲分别写于1878年、1888年和1893年,时间跨度大。因此三部作品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即然是出自柴氏一人之手,因此在很多方面又存在着共同点,这也是勿庸置疑的。例如:它们都是由四个乐章构成;乐队编制基本相同(其中打击乐稍有区别);总长度基本相同(大约都是45分钟左右);都是小调的(f小调、e

  • 标签: 第四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第四乐章 命运主题 圆舞曲 音乐作品
  • 简介:这是一首“别致”的歌。别致的歌名,别致的歌词,别致的音乐。自然,也给我们带来了别致的感受。先说歌名。“长大我就成了你”几个字一映入眼帘,一进入耳际,立即使人产生一种悬念:“我”是谁?“你”又是谁?“我”成了“你”是怎么回事?诱使人要看下去,听下去,以解其中奥妙!作者在歌名上的构思极其巧妙,抓住了学校生活中最典型的人际现象──师生关系,进行深度开掘,提炼出惟有在教育领域里才会有的这种“我”和“你”的特定关系。而更为精妙的是,学生长大也当了教师,带着那份崇敬,也带着那份自豪,更带着那份神圣,“我”成了“你”。再谈到歌词。写作视角的独特为其一大特色。两段词中,前部分均是写“小时候”,以孩子的眼光、学生的心理来望视老师,“神气”、“神秘”是他们对教师工作自然而纯朴的认识。无疑,这带有相当的感性成分。后部分均是写“长大”,当年的孩子成了大人,昔日的学生成了老师。这时的“我”,从教师的角度,带着教师的职业感受与人格体验重新审视自己的老师──“你”,得出了“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样深刻的理性认识。应该说,这种对教师认识上的提升极其感人,因其真实,因其内在,完全是那种...

  • 标签: 感人至深教师 成艺术 教师颂歌
  • 简介:“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于2004年8月26日在我院小音乐厅隆重召开。初秋的上海,仍如盛夏般炎热,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迎接教育部对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代表们满怀热情地聚集一起,献计献策、共商教是。

  • 标签: 上海音乐学院 第二届教学工作会议 综述 教学质量 教学评估 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