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石磬这一音乐史中礼乐合一的乐器进行宏观考索.通过对石磬本体形态要素,即形制、纹饰、铭文、测音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各类石磬的形态特征、石磬形态的发展规律.

  • 标签: 乐器 石磬 形态 形制 纹饰 铭文
  • 简介:作为含有音乐与文学双重功能属性艺术样式的歌词,除具有诗歌的文学节奏形态外,同时又具有受旋律、曲式规范制约的音乐属性,形成歌词独特的结构方式和自身的节奏形态。佛朗西斯·古麦说过,感情必然促成节奏,节奏是一致唯一的永恒表现。歌词节奏不但受感情节奏的支配和语言节奏的制约,而且还要通过作曲家再度进行新的艺术形式的夸张、强化、升华、最终转化为音乐范畴的旋律节奏,这也就是把歌词称作音乐文学的症结。我们研究歌词节奏的形态和它的运动轨迹,是为了掌握和运用它的内在规律,有意识地、能动地为作曲家提供和丰富转化旋律节奏的基础,完成同一性的歌曲艺术形象。

  • 标签: 音乐文学 七言 声诗 弹歌 音乐属性 词体
  • 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一位伟大的复调音乐大师,同时又是功能和声体系推向成熟阶段的奠基人,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从来都是纵横交融、相得益彰的。巴赫的旋律是在这两种体裁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本文所座巴赫旋律的不间断性与单纯性,巴赫旋律的和声内涵和巴赫的复调旋律与主调旋律三个方面,阐述巴赫旋律的各种基本形态

  • 标签: 巴赫 音乐作品研究 旋律 音乐形态 和声内涵
  • 简介:音乐的情感与形态──“通质同构”周畅音乐形态的特点和形态诸因素音乐的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但可感知。它有什么特点呢?①乐音群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声音是音乐存在的形式,它遵循声音存在的规律。首先是声源,通过发声体的力动作用发出声音;其次是声媒,声波通过...

  • 标签: 音乐精神 音乐形态 表现感情 乐音 感情表现 声乐作品
  • 简介:本文从调式、旋法、节奏与旋律发展方法四个方面,对新疆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的旋律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了上述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对其旋律风格形成的原由,则从民族文化的构成、地理、语言及乐种功用等几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刀郎木卡姆 旋律形态 调式 旋法 节奏
  • 简介:文章对江西广昌县甘竹镇刘家村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中的调式和曲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将不同曲牌在南戏曲牌组合形式基础上进行了归类。同时文章指出《长城记》中的曲牌组合形式与南戏的曲牌组合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继承了南戏曲牌的基本组合形式,同时又衍生出新的组合形式。

  • 标签: 孟戏剧本《长城记》 调式特征 曲牌结构 旋律类型
  • 简介:蒙古族原始音乐泛指产生于蒙古原始氏族部落时代并有别于13世纪以后蒙古族草原游牧音乐风格的蒙古族始源音乐艺术;它带有鲜明的山林狩猎文化特征,有其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态特征。蒙古族原始音乐主要有三大体裁,即萨满教歌舞、原始狩猎歌曲及古代英雄史诗。本文深入研究梳理了蒙古族原始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宗教渊源,以及音乐风格特征、音乐形态特征和音乐文化特征。

  • 标签: 蒙古族 原始音乐 萨满教歌舞 原始狩猎歌曲 英雄史诗 音乐风格
  • 简介:<正>本文由四部分组成,主要探讨民歌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源自与中美两国民俗、民族音乐及文化学者的讨论,亦与近来发见的探讨文化、艺术跨学科理论的文章有关。近廿年来,人们不仅在政治科学及人类学领域而且在文学、电影、通俗文化、视赏艺术和宗教等研究领域的反思与回顾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注意日益增进。许多西方现代理论已脱离了旧的思想概念,如连贯的思想体系、僵化的政治教条及错误的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学者们开始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灵活的概念来看待,在具体地区,

  • 标签: 意识形态 民歌 民族音乐学 通俗文化 人类学 政治科学
  • 简介:一、规定情境的表演意识原始宗教的技术、技艺、经验和能力,成为一种规定性的动作以后,如果说开始还有些真诚和纯粹,不断经历无数次的重复,则真诚和纯粹可能会出现渗漏和倾斜,产生一种怀疑,尤其是人类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宗教思维和行动的有效性和绝对性,对宗教仪式的神圣不可动摇的真实性和应验性,哪怕是丝毫的动摇,则必然出现"假"的意识,"演"不再与现实生活本身同一,尽管这种宗教仪式仍会照常进行并一直延续下去,然而,这样已经产生一种人格分裂,即自我和角色的分离,有一种表演的意念,"形象"和"原型"的同一性观念开始有了折扣了,而不可能将它们完全"等值".

  • 标签: 原始戏剧 表演 形态 成熟 规定情境 原始宗教
  • 简介:<正>布依族民歌与壮侗语族诸民族民歌一样,具有浓厚的古朴风彩和强烈的群体意识。它的流传与发展不仅有一定社会习俗、歌唱节目、傅承纽带的保障,而且凝聚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源于原始“群婚”的“浪哨”活动就保留了寻求配偶的自流性和群体性;节日、礼俗活动的“倾寨”、“倾族’而动也是古代相互团结、

  • 标签: 布依族 传统形态 民歌 壮侗语族 群体性 民族
  • 简介:本文通过对“雅”字义的分析,探讨了先秦“雅乐”的含义,依据文献与考古材料,从礼制文化角度追溯了雅乐的久远历史,对先周雅乐的表现形态作了概略性描述。

  • 标签: 雅乐 先秦音乐 礼乐文化
  • 简介:<正>近两年来,"当代戏剧的命运"又一次成为我国戏剧界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当代戏剧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电视和电脑的普及造成了一个以"斗室文娱"为时尚的"时代",以至于再好的戏剧演出也是观众稀少、门庭冷落;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具备"商品的再生产力"的戏剧,只能"一本一利",不能"一本万利",而政府又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用优厚的待遇来"养"戏剧,因而戏剧只能陷入"不

  • 标签: 传统戏曲 当代戏剧 表演程式 戏曲创作 典型人物形象 舞台戏剧
  • 简介:音乐文献所呈现出大异其趣的主题及各具特色的处理,表明了一部作品的材料发展及结构形成,必须在主题的指令下进行.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因此,本文就各种主题形态及处理方式作一阐述,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领略多样主题的特征,进一步体察各类主题与作品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

  • 标签: 音乐主题 奥尔加农 赋格 奏鸣曲 序列
  • 简介:在全国习筝人数已超过五十万的今天,我们很容易看到各种各样的筝乐演奏形态形态各异的演奏不禁引起了笔者的思索:演奏形态作为外部现象,它与本质——即实际发出的声响有关吗?演奏形态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还是有待规范呢?如果需要规范那它将以何种思维方式作为规范的依据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展开论述,对古筝的基本演奏形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古筝 基本演奏形态 删繁 就简
  • 简介:南丰傩舞音乐的世俗心理与节奏形态探索吴军行在隔着岁月沉幕的远古时代,傩舞揉合乐、舞、神话、绘画为一体。如汤如火,如醉如狂,浓缩并积淀着原始人民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至今,在我国不少地区,新春之后'元霄以前,依然盛行这种原始的傩舞活动,戴各种傩...

  • 标签: 节奏形态 傩舞 民间音乐 锣鼓音乐 南丰 节奏型
  • 简介:"耍孩儿"是元散曲、明俗曲中的曲牌,在我国戏曲和说唱音乐中被广泛运用,尤其在河南濒灭剧种中呈现出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音乐形态.这对研究"耍孩儿"的形态演变过程和对河南濒灭剧种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河南 濒灭剧种 “耍孩儿” 音乐形态 曲牌 音乐结构
  • 简介:<正>请抓牢“印象”这个词儿,我热衷于“印象”是因为它让我有自由,不使我的激情受到任何寄生性审美观点的侵蚀。——克洛德·德彪西(一)Impression一词具有印象、感触、模糊(观念)等含义。文学、艺术中的印象主义就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十九世纪末印象主义的兴起,将欧洲艺术、文学朝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美术上的印象画派影响下,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更是成为二十世纪音乐开拓者们不朽的路碑。印象主义音乐特征,首先表现在语言(调式、和声、调性)领域里的革新,同时也表现在结构(句法、曲式)范围的相应变革。这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它们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两根不可缺一的支柱。

  • 标签: 主要主题 作品 德彪西 意识流 印象主义音乐 结构形态
  • 简介:本文为作者参加台湾省立交响乐团“’98华裔青年作曲家研讨会”所提交的论文,文章的摘要及论点曾刊载于《人民音乐》1998年第12期,这里发表的是完整的全文。近10余年来,复调思维在中国音乐创作中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复调技法并有所创新,使作品在旋律构成、对位结合、模仿技术、节奏处理、外部结构,陈述形式等多方面均呈现出发展变异的丰富复杂形态。而这与在此同一时期不断发展繁荣的复调音乐理论必然有着密切关联,两者初步形成了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 标签: 中国复调音乐形态 复调思维 发展变异 对位结合 模仿技术 复调理论研究
  • 简介:"家伙哈"又称"打馏子"、"打挤钹",是流传于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主要用于渲染节日喜庆气氛的民族打击乐合奏表演形式.常由勾锣、土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配合演奏.具有纯朴的自然属性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至今仍在湘西一带盛行.

  • 标签: 湖南湘西 土家族 家伙哈 音乐形态 文化特征
  • 简介:中国多声部民歌,大多流布于五岭之南.这里原为古代越人住地,其中西越(西瓯)一支聚居岭西,这就是今人所称壮语北部方言区的地方,至今盛传不衰的北路"双声"歌,是岭南文化最古老最本色的有声载体.这里的歌手,唱歌、传歌、编歌、用歌,乃至对歌的称谓、腔调的命名等,都有自己传统的谚语、口诀、行内话,约定俗成为民间口头理论,世代相传.解读这些理论,并用以解读其多声音乐形态,对于发掘和创造中国特色多声音乐,很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本文,也兼为民歌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 标签: 中国 岭南土著居民 民间口头理论 腔口 多声音乐形态 多声部民歌